“世界杜鹃之王”传奇——“极小种群物种”逆袭故事之二-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4 05/23 10:41:25
来源:新华网

“世界杜鹃之王”传奇——“极小种群物种”逆袭故事之二

字体:

  新华社昆明5月23日电(记者伍晓阳、陆君钰、严勇)你见过比10层楼还高的大树上开出的杜鹃花吗?在云南高黎贡山,有一种杜鹃花属最高大的物种:大树杜鹃。全球960余种杜鹃花属植物中,它被奉为“世界杜鹃之王”。从极度濒危到重焕生机,大树杜鹃在人类保护和繁育下实现“逆袭”。

  高黎贡山万物共生,而大树杜鹃是“镇山之宝”。与灌木丛中的簇簇杜鹃花不同,大树杜鹃花如其名,堪称杜鹃花家族中的“巨人”:树大、花大、叶大,树高可达30米,叶片最长接近70厘米,花球直径最大的能与排球相当。

  “目前,野生的大树杜鹃数量稀少,仅有3000多株。”云南省林业和草原科学院林业研究所副所长李贵祥说。因种群数量极少、分布地域狭窄,大树杜鹃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极危物种”,在我国分布于云南腾冲、福贡、贡山、泸水等县市,生长在高黎贡山海拔2100米到3200米的常绿阔叶林中。

  2024年1月腾冲大塘村的大树杜鹃花。新华社发

  人们对大树杜鹃的认知,最早源自1918年英国“植物猎人”乔治·福里斯特在高黎贡山发现一棵高达25米、胸径达87厘米的杜鹃。此后60余年里,人们都没能在野外发现这种植物的样本,学界也无法确定它在野外的存在。直到1981年,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所的植物学家冯国楣,终于在腾冲县(今腾冲市)大塘村的深山密林中,重新找到了40余株大树杜鹃。

  “经过2014年和2019年两次调查,腾冲市界头镇大塘村的岔河和茨竹河区域共有大树杜鹃1771株,大、中、小树呈正态分布,说明种群处于稳定发展之中。”李贵祥告诉记者。

  基于大树杜鹃数量稀少、生长缓慢、幼苗死亡率高、自然更新困难等问题,苗木繁育可作为种质资源保存的一种途径:野外采集千粒重仅为0.14到0.16克、比芝麻粒还小的种子,人工繁殖培育大树杜鹃,待成苗后再回归栽植。

  2024年4月高黎贡山赧亢管护站栽植的人工繁育大树杜鹃株苗。新华社发

  李贵祥带领的团队攻关掌握了大树杜鹃实生苗和扦插苗培育技术,成功繁育苗木3万多株,其中最高的已达80厘米。“从2019至2020年,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分块移栽了200多株苗,现在这些树苗长势很好,有的已经长到70厘米。”李贵祥说,大树杜鹃前五六年生长缓慢,到开花则要20余年。

  “大树杜鹃具有观赏价值,目前的研究主要围绕促进生长和适应范围进行,比如试验促进快速生长、快速开花,让本来野外生长十多米才能开花的大树杜鹃,在一两米的矮化状态就开花,拓宽未来利用场景。”李贵祥说,在相对原生境降水少、更干燥的昆明,也进行了移栽,试验大树杜鹃适应范围。

  因保护成效明显,大树杜鹃已被移出《云南省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名录》。李贵祥说:“未来,我们期待房前屋后也能看到大树杜鹃花开。”

【纠错】 【责任编辑:成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