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破局:中国新经济地理重构》

2021-09-06 10:48:39 来源: 新华出版社

 

站在新经济地理、新经济发展、新经济治理上全新解读、解构和破题、解题、答题

系统性论述当前我国城市发展如何通过优化内外部经济循环构建新发展格局

内容丰富、体例完备、具有较强的现实针对性和指导性,规划设计和相关产业研究人员可参阅

 

2021年7月

ISBN:978-7-5166-5842-0

定价:98.00元

 

作者简介:

徐苏涛,现任北京市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高级合伙人、副所长,担任国家部委、省市政府等战略规划专家、决策咨询委员、人大代表,兼任浙江大学、地方党校等外聘专家、特聘教授、研究员,多次为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欧亚合作论坛、中国-东盟科技创新、中国-中东欧经贸合作等分享新经济、中国发展经验、国际经济合作等,为国家小微双创载体评审专家组组长、国家军民融合联络专家等。长期围绕新经济,从事国家战略、区域战略、城市战略、产业战略、国防科技、创业创新及公共政策研究,先后主持国家及省部级重点项目课题百余项,获“科技进步推动奖”国家及省部级奖励多项,著有《中国新经济变革》。

 

内容简介:

大破局,就是站在新经济地理上破题新发展格局。如今城市参与国际竞合,中心城市走向都市圈与城市群,都市圈与城市群进一步联结为经济带或共同体。只有充分把握新经济地理上城市结构与变迁发展规律与趋势,才能率先以跨区域一体化或区域一体化在更大范围、尺度与格局上配置资源要素和优化组织分工,进而抢占新一轮经济全球化发展先机。

本书总论力求系统性论述当前我国城市发展如何通过优化内外部经济循环构建新发展格局、如何通过科技创新开辟新发展天地、如何通过战略管理提升城市新发展层级。分论力求通过国内40余个城市总体发展、产业发展、创新发展、开放发展的战略解读与谋划,对本书所表达的理论认知、价值主张、政策取向予以验证、应用和阐释。

 

精彩试读:

  

当前,我国加快构筑新发展格局,以国家中心城市、区域中心城市、地区中心城市为代表的主要城市成为攻坚破难与破局突围的核心载体与战略节点。所谓“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应用在区域竞合发展的语境中,“分”就是强调个体的、部分的、局部的“活力”,“合”就是强调整体的、系统的、全域的“合力”。只有统分结合“合力”与“活力”,才能形成强有力的“内力”;而只有强有力的“内力”,才能形成对外“张力”。尤其是在全球经济分工、区域协同发展的语境中,只有基于每个县(市)区(功能区)的“活力”,形成统分结合的“合力”,才能形成一个区域、地区、城市的“内力”,才能在地区一体化、全球化中释放“张力”,才能率先适应和引领新发展格局。纵观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前三十年哪个城市的县域经济发达,哪个城市的GDP总量在全国排名中就越靠前;而近十年哪个城市率先从县域经济走向城市经济,哪个城市的GDP总量与城市能级就越有后劲和活力。

正如张五常教授在《中国的经济制度》一书中所指出的,以县际竞争为代表的地区间竞争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迅猛发展的根本原因。其基本逻辑在于,一个发展中的国家决定土地使用的权力最重要,没有土地就没有什么可以发展,而近年来中国主要经济权力不在村、不在镇、不在市、不在省、也不在国家,而是在县的层面,县级政府决定使用土地的权力。这其中,经济权力愈大地区竞争愈激烈,决定着土地使用效率高低,多加了一层竞争是经济奇迹在中国出现的主要原因。回看改革开放伊始,越是在生产力不发达的发展阶段,越是需要强调县域的、民营的、个体的活力,在单打独斗中海量试错;而一旦进入创新驱动发展阶段,越需要各类创新主体群体性突围,在统分结合中系统性降低试错成本。

应该说,“县际竞争”理论更多是传统经济地理学、传统发展经济学以及生产函数意义上的。在传统经济地理学上,哪里有钢铁、煤矿、港口、铁路等资源、区位优势,生产力布局、产业布局、产能布局就会在哪里,而生产力布局、产业布局、产能布局在哪里,人才、资本、技术、要素、市场、服务等就流向哪里。与之相适应的发展经济学则认为,地方发展的核心是基于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而地区经济增长取决于生产函数。这个生产函数就是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通过投入多少土地、劳动力、资源以及企业家才能,就能有多得的产出,于是便出现了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彼时,县级政府经营发展的诀窍在于通过大量城市土地开发配置与功能置换掌握了土地的“金饭碗”与“摇钱树”,并利用级差地租的一次性“融资”以地生财,获得大量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进而改善投资环境以及筑巢引凤,最终将城镇建设、经济发展与社会服务有机结合。但在新经济地理、经济发展学以及生态指数意义上,“县际竞争”理论将逐步走向“城际竞合”理论。新经济地理认为如今的地方发展,哪里的创新生态质优,人才就会流向哪里,而人才流向哪里,资金、技术、资源、市场、产能、产业就流向哪里。与之相适应的经济发展学,则认为有多大发展不均衡、不协调以及有多大差距就有多大发展空间,而地区发展更重要的不在于天赋的资源禀赋、他赋的外生变量,而来自自赋的人择优势。而新的生态指数打破了生产函数“投入-产出”的线性增长进入“输入-输出”的指数增长,在开放、多元、活力、共赢的新经济创新生态之中,将场景拉动业态创新、智能再造生产方式、数字驱动互联融通、平台引领产业组织、生态赋能市场活力、流量聚合资源配置有机结合,打破传统生产函数、生产要素及组织方式。

“县际竞争”走向“城际竞合”,不仅代表了发展重心从县域走向城市,城市替代国家参与国际竞争,中心城市走向都市圈与城市群,城市群联结成为经济带;还代表了创新从园区走向城市,发展从城市走向都市圈、城市群,开放从都市圈、城市群走向经济带与全球化;更代表了从单打独斗、你死我活的竞争,走向了共生共荣、共同成长、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自组织自成长的竞合发展。这其中,地区发展更需要将“新经济、新科技、新文化”有机结合。新经济体现的是工商的活力、新科技体现的是创新的高度、新文化体现的是文明的厚度。如今,人文地理、历史人文依然在经济地理与地理经济、人文地理与地理人文、历史社会与社会历史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需要从新文化决定新科技进而决定新经济的逻辑中,找到新时期区域发展的渊源、脉络和逻辑。这个“新”是新经济地理意义上的“新”,也是经济发展意义上的“新”,也是从“县际竞争”走向“城际竞合”意义上的新。

尽管本书是近几年撰写形成的,但“原点”在于作为一个出生、读书、参加工作于山东,接受了山东人对规律探究的浸染、儒家伦理的熏陶、商学院式的专业教育;“起点”是2009年来到北京,接受了长城所新经济系列训练,将新经济、新科技、新文化有机结合;“拐点”是2012年派到江南主持浙江区域工作,体悟一个地区、城市的成长模型与发展之道;“交点”是2017年调回北京总部,先后奔赴70余个地级市及以上城市,快速解析不同城市的发展;“突点”是2020年长城所提出以“城市运营”全面服务城市创新发展,将历年来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所写形成此书。不在于以怎样的体系性探索,形成如何的新经济地理学、新经济发展学理论,而在于知行合一和经世致用。

本书总论包括“回顾中国区域实践、打开全球方位视野、畅想未来城市形态、突破传统认识局限、根植城市区域个性、构筑全新发展格局、仰望创新尖峰星空、脚踏城市发展实际”八个部分。力求系统性论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三个世界”的由来及演变,当前再全球化条件下将面临什么大变局,未来经济社会形态向何处去,我们需要打破怎样的认知局限;在此基础上分析“城际竞合”新格局下,我国城市发展如何通过优化内外部经济循环构建新发展格局、如何通过科技创新开辟新发展天地、如何通过战略管理提升城市新发展层级。

分论包括“突出华东示范引领、放大华南开放创新、加快华北协同发展、促进华中战略崛起、推动西南高端辐射、加速东北涅槃重生、重建西北丝绸之路”,形成“齐鲁两江鼎力定闽台、两广港澳海南镇南海、津冀晋蒙联动辅京畿、古豫荆楚潇湘共中堂、云贵川渝携藏通两亚、黑吉辽新时代闯关东、陕甘宁青新趟新丝路”之态势。力求通过40余个城市总体发展、产业发展、创新发展、开放发展的战略解读与谋划,对本书所表达的理论认知、价值主张、政策取向予以验证、应用和阐释。

当前,新一轮经济全球化与新一轮地区一体化、新一轮产业技术革命与新一轮经济地理重构、新时代高质量发展与新一轮改革开放历史性交织,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发展方式组织方式治理方式与产业结构、地区结构创新结构、企业结构、市场结构系统性转换,未来经济社会变化、全球经济产业分工、国际城市格局分化以及国内城市结构变迁将加速大变局大变革大调整。任何一个城市的发展,既有着千变万化之中不变的规律,也有着同心多元之中变化万千的策略,并非是传统城市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城市规划所能完整诠释,需要站在新经济地理、新经济发展、新经济治理上予以全新的解读、解构和破题、解题、答题,要么基因突变、要么奇点爆发,要么极化突出、要么异军突起,要么逐步沉沦、要么温水漫步,要么改变、要么被改变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如何识局需要复盘历史如何布局需要着眼未来,如何破局需要拥抱未来;而只有重点城市率先破局和突围,才能加快我国构筑双循环发展格局。

谨以此书,献给处于地方开发建设经营发展开拓创新、改革开放一线的领导者开拓者和建设者,以更好地服务于新一轮区域竞合和城市开放创新发展也期待当我们在2035年重新审视中国城市发展格局与中国经济地理版图时这本书更有价值和意义

相关稿件

《大破局:中国新经济地理重构》_新华出版社官方网站
01002001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211358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