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最闪亮的星·“七一勋章”获得者黄大发采访手记

2021-10-15 15:55:51 来源: 新华出版社

 

编者按:2021年8月,新华出版社出版发行了《勋章:党和人民不会忘记》一书,书中记载了29名“七一勋章”获得者的感人事迹。为了进一步学习宣传他们身上“坚定信念、践行宗旨、拼搏奉献、廉洁奉公”的崇高精神,在全社会营造崇尚先进、见贤思齐的浓厚氛围,出版社编辑与分社记者密切合作,即日起,将陆续编发采访“七一勋章”获得者记者撰写的采访手记。让我们和记者一起,穿越时空隧道,聆听榜样们的奋斗故事。

 

一生只为一清渠

——三个瞬间告诉你“当代愚公”黄大发的故事

今年6月29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七一勋章”颁授仪式上,我采写的典型人物黄大发获得“七一勋章”。在今年2月25日的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肯定了黄大发用实干兑现“水过不去、拿命来铺”誓言的感人事迹。

2017年11月17日,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在京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在亲切会见全国道德模范代表时,邀请两位老人坐到了自己身边,其中一位便是黄大发。这个细节经媒体报道后,温暖了许多人。

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原草王坝村党支部书记黄大发,带领村民,历时30余年,在悬崖绝壁上开凿出一条主渠长7200米、支渠长2200米的“生命渠”;他用实干兑现誓言,为改善山区群众用水条件、实现脱贫致富作出突出贡献,被誉为“当代愚公”。

这位坚毅、勇敢、纯粹,用一生诠释舍己为公的老人,通过新华社报道,受到中央领导关注和批示,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荣誉称号,并最终得到了属于他的最高荣誉!我的心情无以言表!

这几年来,我反反复复多次采访这位老人,印象最深刻的还是第一次采访他。有三个瞬间,甚至像闪电一样反复激荡着我的胸口,让我离开之后很久都难以忘怀。

 

爱看书的老支书

我是2016年底采访他的。来到草王坝,我迫不及待地想到渠上看一看。在当地干部的引领下,我到了大发渠的出水口。远远地,我看见有个人,打着赤脚拿着铁锹站在渠水里疏浚渠道,我以为是附近的村民,结果一问,原来是黄大发的大儿子黄彬孝。他说,平时都是父亲来护渠,因为最近父亲身体不舒服,所以让他来看看。

说不上缘由的,我有点莫名的感动,我觉得,这个采访对象有点意思。

上了水渠,开始感觉很正常,脚边都是花花草草的植物,风景很美。但沿着渠沿大概走了两公里,我发现,脚边的植物慢慢消失了,自己正走在悬崖边上。我用手抠着石壁,浑身冒冷汗、双腿发软,一看脚下便头晕眼花。带路的干部指着远处说,前面还长着哩,第一道危险的悬崖擦耳岩,离这还有500多米。我很想去看看,但双腿发软已经抖得不听使唤了。

当地干部说,很多人来大发渠刚开始都说不怕,结果走一段都不敢走了,说太险了。我心想,一位81岁的老人,几乎天天都要来这里看一看,听说老支书上了渠,二十来岁的小伙子都追不上。如果不是几十年如一日,来来回回在渠上走,怎么可能在悬崖边走路,像是在平地上一样!

我第一眼见到黄大发老人,他的形象和我想象的完全不一样。他身材敦实,个头还没我高!但精神很好,特别是眼睛,专注有神,他的嗓门很大,说话铿锵有力,腰杆很硬,总是昂首挺胸。

这时候,同行的当地干部送给他一套《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三册丛书,说上次黄支书向他要这套书,这次顺路带过来。

我心里有点诧异,问:“黄支书,您还看书?”一脸严肃的黄大发笑了,那样子还挺萌的。他说:“我出生在旧社会,从小是孤儿,肚子都吃不饱,哪有条件进学堂,《三字经》我只认得到半部。但是解放后,我有了自己的土地,还当上村干部,得看材料、批文件,我怕被人蒙,晚上点起马灯,记一个字再记下一个,现在,读书看报没问题。”

说话间,我来到黄大发家里,拉开黄大发家的抽屉,有《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中国共产党章程》等书籍。令我惊奇的是,他不光看,说起书里的内容也是头头是道。

这是第一个瞬间,我对他有了点小佩服。这位有着57年党龄的农村老党员,在安享晚年的年纪,竟然还能坚持学习,还能像海绵一样吸收知识,的确有过人之处。

 

心中最柔软的地方装着群众

我问黄大发:“在渠上走的时候您怕不怕?”

他说:“不怕。”

“我听说,在测量的时候,别人不敢下去,您主动要求,把您吊在300米高的半空中,那个时候您也不怕?”

他笑了:“腰上的绳子把我拴得牢牢的,有什么好怕的?”

我接着问:“修水渠的时候,您最怕什么?”

他收起笑容,认真地说:“我最怕群众有伤亡。”

黄大发带领群众第一次修渠,前前后后历时十多年;第二次修渠,一修又是三四年,炸山碰到哑炮,黄大发九死一生,差点没活到通水那天。黄大发拼上自己的老命,也要保护群众的安全,直到大发渠完工,没有发生一例安全事故。

大半辈子的时间里,他一直在和草王坝背后的大山较劲,一门心思都是修渠,来回奔走都是修渠,省下的每一分钱都是修渠。在他心目中,自己吃再多苦遭再多罪不算什么,能克服的困难,根本不叫困难。只有群众的事,才是大事。

有这么一件事,堵在黄大发心里一直过不去:有一年开群众会,他口渴难忍,吃了村民晾在院坝上的一颗小红薯,被人开玩笑说:“你怎么吃群众的东西?”黄大发对我说:“我是吃了颗小红薯,我知道群众说的是玩笑话,但是他们开这种玩笑我受不了,我心里不舒坦!”

这是第二个瞬间,我开始有点理解这位老支书了,他心中最柔软的那块地方,是群众对他的公议,是草王坝的人心!这样的人,没有什么困难能击垮他!

 

陋室里的宝贝

草王坝天翻地覆的变化,离不开黄大发。

草王坝人当年喝牛脚印里的积水,连邻乡的人都认为这里不适合人居住;如今,草王坝山清水秀,群众能在家门口修水塘养鱼,荒山变良田的草王坝,竟成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

但是,我很少见过一个村支书的家如此简陋,除了一台电视机和贵州农村冬天常见的铁炉子,几乎再没有值钱的东西,黑乎乎的木房子有的地方还透风。只有墙上贴的不少奖状,证明这是一个农村能人的家。

我问:“黄支书,您有多少证书,能给我看看吗?”

黄大发很快从里屋抱出来一大摞,有乡里颁发的,有区里颁发的。有些证书落款时间是最近两年,崭新的大红色封面和这个简陋的家不太协调,还有些证书是十几年前的,边角已经残破了,黄大发还当宝贝一样保留着。家里连像样的桌子都没有,他就把证书一一为我打开,平平展展地放在一张长条板凳上。那苍老的身影似乎整个都轻快起来,脸上带着孩子一般灿烂的笑容。

看着眼前这位老人,我心里却很酸。

这位倔强异常,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终为草王坝引来“生命水”的老支书,面对自己的家和生活,朴素简单到几乎没有要求。几十年来,他宠辱不惊,唯一能回报他的,就是这些奖状和证书吗?

黄大发说,房子不漏就行、衣服能穿就行、粮食够吃就行。在他看来,自己只是做了件小小的事,不值得大家都来关注他。有的年轻人问他:我们在村里干十几年都觉得好艰难,您干了几十年,怎么过来的?黄大发说,像是做了一场梦,轻轻松松就过来了。

在这第三个瞬间,我恍然大悟,这位老支书捧出一颗赤子之心,竭力燃烧自己,倾尽所能地把光和热洒向草王坝的父老乡亲,从来没想过谁来回报谁来关注。他深爱脚下这片土地,在这片土地上奉献,是他最大的快乐。他为别人付出艰辛劳动,享受着自己最幸福的人生。

如今,86岁的黄大发已经住进了新房子,获得许多荣誉;草王坝也大变样了,成为乡村旅游重点村、乡村振兴示范村。但在我们眼里功成身就的他依然不改本色,每天在村里忙忙碌碌,接待从全国各地赶来参观学习的人们,给他们上党课,讲自己的人生体验。他说:“愚公移山就是为人民服务,让我再活一次,我还做‘愚公’。”

他如同一份甘醇的老酒,令人回味无穷,可以被记住很久很久。(新华社记者 李惊亚)

相关稿件

致敬最闪亮的星·“七一勋章”获得者黄大发采访手记_新华出版社官方网站
01002001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211406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