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03/ 10 08:21:21
来源:新华网

全国人大代表冯丹:培养信息技术创新人才 推动科学研究产学研深度融合

字体:

 

全国人大代表、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教授冯丹

        新华网北京3月10日电(刘畅) 《“十四五”国家信息化规划》指出,“十四五”时期,信息化进入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的新阶段,提出要建设泛在智联的数字基础设施体系,建立高效利用的数据要素资源体系。全国人大代表、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教授冯丹日前在接受新华网采访时表示,信息技术的创新发展应注重人才培养,在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的过程中实现科技成果进一步转化和人才创新能力提升。

        信息化正在深刻影响并改变着世界。冯丹介绍,信息技术的创新发展一是自身发展,为数字经济提供强大的基础设施,包括增强算力供给、建设更多数据中心等;二是为信息的处理、分析、应用提供手段,包括大数据分析、工业软件等各种软件,这二者均需要高水平计算机人才的投入与供给。冯丹表示,在计算机技术创新层面,要不断加大自主创新的力度,强化建立完整的计算机产业链,通过不断地进行技术革新与人才培养进而建设良好的产业生态。因而,创新人才的培养于计算机技术革新和产业变革至关重要。

        冯丹建议,计算机专业学科的人才培养要从小抓起,如今计算机已经成为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通用性工具,无论从事哪种科学研究,不懂计算机的运用都会“寸步难行”。在冯丹看来,应在中小学广泛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并优化课程设置,首先要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另外是培养计算机的操作运用能力,让中小学生尽早掌握计算机的应用。

        作为“英才计划”计算机学科导师,冯丹表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英才计划”自2013年启动实施,引导了学有余力的中学生持续保持对计算机及相关学科的兴趣,在参与科学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助其全面提升科学素养。“我们欣喜地看到,一些接触过‘英才计划’或提早形成科研兴趣的学生在大学中表现出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也具备更强的自主性和创新性。”

        冯丹提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关键是要打造能将学校、科研院所的科技前沿研究与企业需求对接的大平台,打通产学研间的“最后一公里”。通过这种大平台不断凝聚科技人才,在学科交叉融合不断发展的背景下进行协同攻关,推动科技创新和多领域、多层次的科研成果产出,同时推动人才科研素养和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

        “我们学院在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的过程中遵循两‘翼’合力的原则,即科教融合和产教融合共同推进。”冯丹表示,科教融合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不断进行科研攻关,产教融合要面向经济主战场服务于企业需求,两“翼”合力,将前沿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特别是产教融合层面,应加大高校科研资源与企业的合作与协同,为学校和科研院所的人才提供施展的舞台。

        “近年来企业对于技术的需求不断涌现且愈发精深,通过成立校企联合实验室等手段能够促成科技成果进一步转化,同时也助力培养科技人才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冯丹表示,应加大产学研融合过程中科技人才的创新能力的培养。科技人才的创新能力一方面体现在科研攻关水平,另外一方面还体现在如何把前沿科技成果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在产学研融合过程中,科技人才的融合创新能力能够得到进一步提升锻炼。

        冯丹说,培养高水平、创新性科技人才还应该为其创造更宽松的科研环境,在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方面取得突破,建立多元化的人才评价体系。

        作为信息存储领域的专家,冯丹还表示,要进一步提升高水平专业人才的培养,加快先进存储产业升级,不断加强信息技术的自主创新,以此筑牢数字中国基石。

 

【纠错】 【责任编辑:刘畅 】
01003009114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507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