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求科学真理

从事基础学科研究的中国优秀科学工作者始终把热爱科学、探求真理作为毕生追求,始终保持对科学的好奇心。他们坚持解放思想、独立思辨、理性质疑,大胆假设、认真求证,不迷信学术权威,坚持立德为先、诚信为本,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良好风尚中为科技界乃至全社会树立了典范。

  • 勇于创新
  • 潜心研究
  • 实事求是

严济慈

  • 1901—1996
  • 物理学家
  • 小行星编号:10611
  • 命名时间:2012年
严济慈

1931年初,严济慈主持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工作不久,就率先开展压力对照相乳胶感光性能影响的研究,并于1932年发表相关论文。详情>

叶笃正

  • 1916—2013
  • 气象学家
  • 小行星编号:27895
  • 命名时间:2010年
叶笃正

气象学家叶笃正是我国现代气象学和全球变化学科的奠基人之一,是青藏高原气象学开创者, 在国际大气科学界享有盛誉。详情>

屠呦呦

  • 1930—
  • 药学家
  • 小行星编号:31230
  • 命名时间:2015年
屠呦呦

青蒿素是一个原始性创新,因为它是一个全新的结构的药物 ,而且疗效也很好。在青蒿素研发过程中,屠呦呦创造性地引入了低沸点溶剂,才使其得以被提取出来。详情>

王应睐

  • 1907—2001
  • 生物化学家
  • 小行星编号:355704
  • 命名时间:2021年
王应睐

20世纪50年代牛胰岛素一级结构被探明后,我国科学家王应睐、邹承鲁等人于1958年开始探索用化学方法合成胰岛素。王应睐(右)正在和科研人员一起讨论酶的结构功能。详情>

邹承鲁

  • 1923—2006
  • 生物化学家
  • 小行星编号:325812
  • 命名时间:2021年
邹承鲁

1965年9月,我国学者完成了结晶牛胰岛素的全合成,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人工合成的蛋白质。生物化学家邹承鲁(站着者)指导进行研究工作。详情>

谷超豪

  • 1926—2012
  • 数学家
  • 小行星编号:171448
  • 命名时间:2009年
谷超豪

1974年起,谷超豪应杨振宁的合作邀请开展了规范场理论方面研究,并很快取得成果。图为1975年3月27日,杨振宁教授致谷超豪教授信详情>

杨振宁

  • 1922—
  • 物理学家
  • 小行星编号:3421
  • 命名时间:1997年
杨振宁

1974年起,谷超豪应杨振宁的合作邀请开展了规范场理论方面研究,并很快取得成果。图为1977年7月,复旦大学与杨振宁进行规范场合作研究时的全体人员合影。详情>

南仁东

  • 1945—2017
  • 天文学家
  • 小行星编号:79694
  • 命名时间:2018年
南仁东

1994年,南仁东设想利用贵州喀斯特洼地,建造一个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对此,技术和工程上的巨大难度让几乎所有专家都不看好。详情>

蔡翘

  • 1897—1990
  • 生理学家
  • 小行星编号:207681
  • 命名时间:2011年
蔡翘

在工作与生活中,我国科技工作者群体的优秀代表们静心笃志、心无旁骛、力戒浮躁 ,甘坐“冷板凳”,肯下“数十年磨一剑”的苦功夫。详情>

吴征镒

  • 1916—2013
  • 植物学家
  • 小行星编号:175718
  • 命名时间:2011年
吴征镒

吴征镒是我国发现和命名植物最多的植物学家之一,他和众多同行一起改变了中国植物主要由外国学者命名的状况。详情>

刘东生

  • 1917—2008
  • 地质学家
  • 小行星编号:58605
  • 命名时间:2009年
刘东生

被称为中国“黄土科学之父”的刘东生一生矢志不渝地坚持自己选定的科研方向——黄土科学与第四纪研究。详情>

张香桐

  • 1907—2007
  • 生理学家
  • 小行星编号:316450
  • 命名时间:2020年
张香桐

在科研工作中,我国科学家从事基础研究,瞄准世界一流,敢于在世界舞台上与同行对话;从事应用研究,突出解决实际问题,力争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详情>

陈景润

  • 1933—1996
  • 数学家
  • 小行星编号:7681
  • 命名时间:1999年
陈景润

数学家陈景润坚持不懈、潜心钻研,对“哥德巴赫猜想”问题进行精心解析和科学推算,取得世界领先的成就。详情>

冯端

  • 1923—2020
  • 物理学家
  • 小行星编号:187709
  • 命名时间:2012年
冯端

《冯端自述》描写到“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近70年,而投身教材建设事业凡60余载”。详情>

钱学森

  • 1911—2009
  • 空气动力学家
  • 小行星编号:3763
  • 命名时间:2001年
钱学森

1962年“东风二号”导弹首发失败后,我国科技工作者不惧失败,立即投入到失误分析当中。图为钱学森(右一)率领国防部五院研究人员到基地分析发射失利事故原因。详情>

李四光

  • 1889—1971
  • 地质学家
  • 小行星编号:137039
  • 命名时间:2009年
李四光

李四光认为,实事求是是一个科技工作者最基本的态度和方法,只有通过实验才能说明问题。详情>

王淦昌

  • 1907—1998
  • 空气动力学家、核物理学家
  • 小行星编号:14558
  • 命名时间:2001年
王淦昌

王淦昌一向强调“科学研究是硬碰硬的事情”,对于那些虚假的或者似是而非的东西,要做到准确鉴别、坚决摒弃。详情>

陈芳允

  • 1916—2000
  • 电子学家
  • 小行星编号:10929
  • 命名时间:2010年
陈芳允

在卫星技术问题上,陈芳允与孙家栋一起主张“星上系统应尽量简便”,保障了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成功发射。详情>

黄汲清

  • 1904—1995
  • 地质学家
  • 小行星编号:215023
  • 命名时间:2021年
黄汲清

改革开放以后,老一代地质学家呼吁客观认识中国地质学发展史,黄汲清就是其中一位。图为晚年的黄汲清。详情>

苏步青

  • 1902—2003
  • 数学家
  • 小行星编号:297161
  • 命名时间:2019年
苏步青

1977年8月,苏步青参加科教工作座谈会,第一个发言,要求推翻教育战线的“两个估计”。详情>

s
010030091140000000000000011200000000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