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霁翔:新视野下文化遗产何以可持续发展

发表于:2021-12-03 18:28:11

  12月2日,2021年“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广州)在广州开幕。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文物学会会长单霁翔在“新视野下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专题论坛上致辞。单霁翔表示,中国的文物保护和世界的文化遗产保护,真正的目的是传承。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的遗产,必须加强国际合作;要珍惜“读懂中国”平台,让广大民众共同了解文化遗产的知识,希望更多人读懂中国,更多同胞读懂世界。

单霁翔在“新视野下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专题论坛上致辞。新华网发

  以下为致辞实录节选:

  2021年,在文化遗产领域有两件大事,一件是“致敬考古百年”,一件是在中国福州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两件大事同样重要。

  中国的现代考古起步就是国际合作。1921年,就是100年前,瑞典的地质学家安德生和中国学者袁复礼在河南仰韶村进行考古挖掘,开启了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序幕。百年来,中国的考古学不断发展,考古学家们在中国大地上勤奋地挖掘、研究、探索,逐渐地让“我们从哪里来”的问题有了更加清晰的答案。特别进入新世纪,夏商周断代工程使我们的考古学年代、序列更加准确,通过中华文明探源,证实了中国文化、中华文明5000年前就已经在中华大地上满天星斗般存在了,无论是长城内外,还是大江南北。特别是,2007年在浙江杭州良渚文化核心区域发现总面积达290多万平方米的良渚古城,2015年又在良渚古城遗址周边发现了庞大的水利工程,2019年良渚古城遗址被列入世界遗产,证实了中国文明起源和国家形成于距今五千年前。

  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是中国第二次承办世界遗产保护领域最高规格的国际会议。2004年在苏州举办的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制定了一项规定,就是一个国家无论大小,每个国家每年只能申报一项文化遗产,以平衡文化多样性。从2004年的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2005年的澳门历史城区,2006年的河南安阳殷墟,2007年的广东开平碉楼与村落……一步步走来,到2019年良渚古城遗址申报成功,中国成了世界上拥有世界遗产最多的国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文化遗产保护取得了新的气象。

  中国的文物保护和世界的文化遗产保护高度融合。第一,不仅关注文化要素的遗产保护,而且关注那些文化和自然要素共同生成的文化景观的保护。第二,不仅关注静态遗产,而且关注古村落、历史街区、工业遗产、农业遗产等动态的遗产保护。第三,不仅关注古代、近代的事迹,而且关注20世纪当代的遗产保护,历史的链条是不能断裂的。第四,不仅关注一个桥一个塔一个古建筑群等点面的遗产保护,而且关注那些文化线路,线性文化遗产的保护,像茶马古道、万里茶道、中东铁路等。第五,不仅关注宫殿、寺庙等纪念性建筑的保护,而且关注乡土建筑、老字号等寄托乡愁的文化遗产保护。第六,不仅关注物质要素的保护,而且关注非物质要素的保护,物质和非物质要素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

  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哪个重要?我认为,保护不是目的,利用也不是目的,真正的目的是传承,就是把我们祖先留下的灿烂文化经过我们的手,我们的时代,我们的城市,能够健康完整真实地传给我们的子孙后代,这才是真正的目的。所以,文化遗产不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独有的,是人类共同的遗产,所以必须加强国际合作。只有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努力应对气候变化,应对损害文化遗产的行为,文化遗产才能得到长治久安。我们要珍惜“读懂中国”这个平台,让更多的民众了解文化遗产的知识,赋予大家更多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和受益权,因为身边就有文化遗产,生活中就有文化遗产,我希望更多人读懂中国,同胞们更多地读懂世界。

  (发言记录稿由新华网整理,经作者本人确认)

监制:唐心怡

编辑:陈雪莹 王鑫蓉

校对:马宇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