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云来:新征程上的改革与开放

发表于:2023-12-21 16:21:21

  非常高兴有机会再来参加新华网思客年会,这已经是第十届年会了。借此机会一起来回顾一下这十年来我们不断在思考的一个问题,中国经济的下一程可能怎么样。今天,我正好借这个主题简单从历史的角度来回顾一下我们国家的发展。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过去改革开放这45年,如果把中国和世界对比一下,可以发现中国的经济发展显然是迅速的,如果从真实经济增长来衡量是增长了约10倍,如果从名义增长看就是增长了90倍,包括了中国在内的世界经济增长了也就11倍多一些,如果去除中国来看的话,即世界其他国家的总增长还不到11倍。到现在为止,我们很少能看到一个大型经济体能够如此快速地成长,这个成就还是很值得自豪的。

  今天的会议主题有两点,一个是改革,一个是开放。在1978年改革开放之前,当时我们资金缺乏、技术低下,改革就是在改革旧体制、机制;开放就是引进新资金、技术。我们在系统地学习、系统地扩大生产。同时我们也进入世界经济体系和市场,并从内循环、外循环、出口等途径大量地引入可供投资的资金。通过出口赚的外汇又进一步推动国内经济的系统性发展提升。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这在当时条件下是非常成功的“双循环”,也非常成功推动了整体经济的快速增长。

  经过改革开放45年,我们现在面临一些新的问题、新的挑战,这在世界经济历史上也是很普遍的,任何一个经济体经过一个长期快速增长以后,会适当地有所放缓。另外,也可能会积累一些问题或者又要面临一些新的问题和挑战。往下应该怎样发展?我觉得当前发展已经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比如,最近一个新的政策变化——单方面免签政策,给了我一些启发。我觉得这是个有远见卓识的做法。过去,我们一般采取外交对等原则,但实际上我们也应该看到持续开放的好处。我们单方面免签,也就是我们先主动提出,你愿意来我们随时欢迎。我们也可以拿这个政策来类比经济上的一些政策,比如一般两国贸易的关税也会设法遵循对等原则的逻辑,你取多少税我就取多少税。但是类比地看,是不是有可能在一定范围内率先、主动促进减进口税。其实在进博会上,我们已经显示了一定的姿态。我们过去有一个传统思维,那就是进口好像是消耗我们的资源来帮助别人的增长。其实也未必!通过进口,除了可能加工后再出口之外,我们也可用国外更有竞争力的产品来满足自己的消费需求,可能会降低我们的消费成本,从而将我们国内增加出来的积累变成投资和未来经济发展的动力。所以,很多经济问题的答案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辩证思考。

  这张图主要讲中国的经济结构,其中最主要的是产值的发展,出口、投资、政府开支和居民消费等等的变动历史。

  从过去世界出口增长的变化来看,我们还是有非常大的机会的。从全球的货物出口贸易来讲(进口基本是同一个硬币的另一面),呈现一个虽有波动但总体系统性持续的增长。我个人的理解,其实这个世界进出口贸易增长的动力是相对持续稳定的,它的名义增长率每年也将近7%。再看中国出口的增长,几乎是世界增长的2倍。中国增长的倍数高,但即使目前我们的占比也就是不足15%。我们还是有一定增长潜力的。另外,中国的产能、技能强大到甚至有一些阶段性过剩。如果中国不积极向外扩展,通过输出自己的发展经验、成熟团队乃至投资资金带动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可能有些可惜了。扩展海外市场其实是一定发展阶段的正常现象。我们从改革开放刚开始几乎“要啥没啥”,到现在改革开放45年之后,除了个别一些技术难度特别大的领域之外,几乎“要啥有啥”。发展到这个时段,我们要看到世界上广大发展中国家构成的广大区域,发现哪里还有潜在增长,哪里是可能在互利的基础上一起挖掘探讨的。

  我国在贸易尤其是货物出口方面影响力相当大。可是,刚才我也讲了,进口也是一个需要得到重视的角度。美国经济依赖进口的程度比我们高。一个大国如果还是一个进口目的国,它也会变成世界其他经济体经济活动利益关切的中心。从这一点来讲,中国无论是出口还是进口,还是服务贸易,在贸易中的占比还有提升空间。

  未来当我们展开对经济思考的角度时,可能我们要重提中国对世界贸易、世界经济的参与度。中国还是有自身优势与能力的,可以从中找到新的发展机会。

  中国的出口里边有相当一部分是在中国的外资企业的出口,现在大概还占了总额的三分之一。这是一个天然的纽带关系。外资来投资,再把它的产品卖回到它的母国市场,这样它进入母国市场的壁垒显然比我们直接过去要少得多。贸易顺差在我们在改革早期发挥过作用,因为那时候又缺外汇,又缺资金,又缺技术。但我们不能因此就保持思维模式固化。现在发展阶段已经不相同了,扩大市场,增加进口,有可能让中国企业获得更有竞争力的供应,让中国人民享受到世界更好的产品和相对更低的价格,有可能使得我们有能力拿更多资金去投资有价值的项目,这样可以进一步增加经济发展的潜在动力。当然,我们在思考问题需要更为全面地、框架性地、辩证地去论证,这里只是想讲,需要与时俱进地重新思考过去一些已经很成形的思维框架,把它们放到新的情况下去检验也许是有意义的。

  根据2021年的数据,全世界所有的国家的陆地面积加起来1亿4千万平方公里,这些国家有将近80亿人口。全世界是一个100万亿左右美元的经济产值。我们的共建“一带一路”倡议,RCEP等都是一些成形的好机制。我们应该更充分利用这些机制去扩大对贸易、对世界其他区域经济的参与。甚至,我们可以通过外交、商务、金融部门协调发挥作用。中国对世界的了解还不够,我们需要一些更为系统的研究、提供更有价值的信息。从这个意义上讲,这些政府机构至少可以帮助广大的企业去参与,去发现新的市场,开发新的业务。

  积极参与世界经济,了解世界发展的动态,对学习提高知识水平方面肯定都会有影响,目的还是要有一个更为积极地面向世界的态度。虽然世界这些年的变化很大,地缘政治纷争有点愈演愈烈,这是一种挑战。但从长远看,就像我们刚才说的,世界的长期贸易增长基本还会是一个大方向,我们应该参与到世界贸易投资中去。从世界国家发展的历史来看,你会发现基本上发展最好的国家通常也是最开放的。当然了,开放并不能保证你就会先进,但是也许不开放你肯定先进不了。这一点很重要。

  最后,我想提一下能源转型。近期大学,我们很多嘉宾遇到了交通问题,有嘉宾航班多次改签还是无法起飞,有人路上花费十几个小时才到,而平时这段路程几个小时就能到。这一定程度是天气变化导致的结果,我们必须面对。但同时这里也蕴含着一个机遇。现在,我们已经可以说“双碳”甚至“零碳”是科学可行的,工程上也是可行的,经济上也是可以负担得起的。虽然现在这个新能源发电的价格还是要比火电贵一些,但贵得不是太多,可以承受得了,它可以变成一个全新的产业,持续发展20年。现在,我们可以开始逐步地过渡,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用20年自然折旧的时间,去逐步替代过去火电发电的设备,这样就完成了一个系统性转移,也创造了很好的经济发展的机会,甚至是一个新的动能替换。过去20年以房地产为主的发展模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可能在新的20年里头,改善环境、发展能源体系可能就是我们最重要的机会。现在,我们已经可以看到一些希望,当我们解决了比较难的储电的问题以后,我们就能把储电的成本降低80%—90%,最终使新能源的成本能够低于火电。在给我们未来的经济带来一个新的动力的同时,保证了我们良好的生存环境,保存了我们的绿水青山。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