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兆前: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发表于:2024-01-24 15:49:28

全国工商联原副主席、中国民营经济研究会会长李兆前发表主旨演讲

近日,第十届新华网思客年会(山西)在临汾举行。会上,全国工商联原副主席、中国民营经济研究会会长李兆前发表主旨演讲。他表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科技创新”“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紧密相连。大力支持科技创新,积极发展、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全面振兴,带动新经济增长点不断涌现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必然途径。

以下为主要内容: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的概念。2023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强调“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今年的新华网思客年会以“中国经济的下一程:以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为题,多角度探寻经济发展动力和路径,具有重要的意义。下面,我谈几点认识。

一、以新质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最活跃、最革命的要素,生产力发展是衡量社会发展的带有根本性的标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就是新质生产力不断替代旧的生产力的历史。

从原始社会开始,原始人类就借助初级工具,如石块、木棍、绳索,拓展了打击力量和距离,从而提高了食物的获取能力。随后的几次工业革命,都是通过开发和利用当时的先进技术装备,拓展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从自然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从而使人类更加强大、生活水平更高。与此相适应,就要破除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的生产关系,带来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变革,进而带来经济社会的巨大进步。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是自由人的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共产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有很多特征,但最基本的特征是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不但创造出丰富的物质财富,达到可以满足整个社会及其成员按需所取的程度,而且可以广泛替代人类的生存性劳动,使人类可以按兴趣自由地从事社会劳动,使劳动成为第一需要。

为此,需要通过科技创新,进一步拓展人类的能力,解决制约物质财富生产的短板。一是以机器替代人的物理能力,也就是通过广泛利用机器人和自动化设备,从而将人类从繁重的、重复性的劳动过程中解放出来,使人人都可以有自由的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二是以人工智能替代人脑,从而将人类从繁重的脑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使人人都可以有自由的时间进行愉悦的创作和研发。三是以新能源、新材料特别是来自地球以外的资源代替地球上的自然能源、自然材料,从而使人类摆脱资源短缺的限制。四是对人类本身充分了解,从而可以用药物、器械、手术等手段解除缺陷、疾病、伤亡等影响人类自由的限制等。奔着这个最终目标去的生产力都应该算是新质生产力。

根据未来的发展趋势,在现阶段,我认为我们要按照党的二十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要求,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加快集成电路、工业母机、传感器等自动化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努力推动人工智能、量子技术、生命科学等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发展,推动以低碳节能环保为标志的绿色发展。

二、辩证看待“新”“旧”生产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事业越是向纵深发展,就越要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用辩证思维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指示和党中央的决策部署,要把握好新与旧、稳与进、立与破、宏观与微观等关系。

把握好这些关系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在调研中发现,有些地方在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方面还存在一些误区,甚至存在与要求相悖的问题。千篇一律的高科技产业发展规划,遍地开花的各类高科技业园区,巨额举债建设的超前基础设施,一窝蜂的产业投资计划,一刀切的淘汰搬迁方案等,都对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造成了困扰,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我们不希望在推动新质生产力形成过程中,重复同样的错误。

现实社会中存在的生产力,在历史上几乎都曾经是新质生产力。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更新质的生产力逐渐形成并发展壮大,带来了更高的效率、更好的效益和更低的消耗。然而,除了四次颠覆性技术的出现带来的革命性变化,这个过程是缓慢的、逐渐积累的。从第一次工业革命到第二次工业革命,中间相隔了近百年,从第二次工业革命到第三次、第四次工业革命,中间各经历了半个世纪。我国尽管已经具备了很好的发展基础,但中西部很多地区还处在工业革命的第三个甚至第二个阶段。在西方工业发达国家和我国东部地区的很多落后生产力,在这些地区仍是先进的。

因此,生产力没有最新、只有更新。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不同企业对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不尽相同,在推进形成新质生产力时,就有着不同的目标、重点和路径。不能一窝蜂地不顾基础、不顾条件,追求不切实际的新质生产力,搞所谓的“弯道超车”“换道超车”。各地都要对标对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要求,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充分挖掘现实生产力的潜力,超前谋划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的创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立足实际,合理定位,找准发展方向和突破口,发展适合当地环境和资源的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

三、充分发挥资本在形成新质生产力中的作用

按照传统定义,生产力的三要素是劳动者、生产资料与劳动对象,似乎和资本没有关系。但是,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必然与“科技创新”“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紧密相连。大力支持科技创新,积极发展、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全面振兴,带动新经济增长点不断涌现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必然途径。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资本的力量。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正确地认识资本的性质。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如何看待资本,如何规范和引导资本健康发展,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必须研究解决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资本是带动各类生产要素集聚配置的重要纽带,是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要发挥资本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积极作用;同时,必须认识到,资本具有逐利本性,如不加以规范和约束,就会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危害。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健全资本市场功能、加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依法规范和引导资本健康发展等工作都作出了安排部署。

怎么理解资本?一个最简单的办法是将资本和水进行类比。

从来源上看,水来自于大自然的方方面面;资本来自于经济社会的各行各业。

从势能上看,水自然会从高处流向低处,高差越大,势能越大;资本会从利润低的地方流向利润高的地方,利润越高,势能越大。

从作用上来看,在水库、河道内规规矩矩流淌的水可以发电、灌溉、运输,造福人类,但如果势能过大,堤坝不牢,就可能泛滥成灾。同样,在市场上依法依规流动的资本可以参与创新、生产、流通、服务,造福社会,但如果利润诱惑过高,监管不严,资本就可能践踏法规和道德底线,造成灾难。

从关联性上讲,水最怕和污染物结合,成为污水,最怕和台风结合,肆意妄为,带来灾难。资本最怕和权力勾连,出现严重的贪腐问题,最怕以权力为依托,出现破坏公平的资本逐利行为。

所以,你说水是好的还是坏的?是善的还是恶的?受河堤水坝的约束,在水库、河道里规规矩矩流动的水就是好的善的,但是如果和污染物、台风结合,就会带来灾难,就是恶的。

你说资本是好的还是坏的?是善的还是恶的?受法律法规的约束,在金融市场、在生产流通领域里守法合规流动的资本就是好的善的,但如果和权力勾连、以权力为依托,就会带来灾难,就是恶的。

在现实生活中,谁也离不开水;在现代经济领域,谁也离不开资本。

让水向善向好,需要给水设立堤坝,防止污染物进入;让资本向善向好,就要为资本立法立规,设立红绿灯,防止资本的无序扩张,防止资本和权力的勾连。

将资本作为中性的生产要素,用历史的、发展的、辩证的眼光认识和把握我国社会存在的各类资本及其作用,深化对其积极作用和消极因素的认识,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时代化的发展,有利于更好地发挥资本的积极作用,有利于依法规范和引导资本健康发展,对生产力发展是积极促进,对社会发展是安全保障,对企业发展是规范扶正,对公平竞争是有力保护,对民营企业家是有益提醒。

四、充分发挥民营企业家在新质生产力中的作用

企业家作为劳动者,本身就是传统生产力三要素之一。但企业家在新质生产力中的作用又不同于一般的劳动者。他们在战略规划、战略决策、资源调配和危机处置中,发挥着一般劳动者所不能替代的关键作用。

经过改革开放45年的发展,一大批优秀的中国企业家成长起来,他们爱国敬业、守法经营、创业创新、回报社会,不仅为创造中国经济奇迹、造福国人做出了重大贡献,而且在推动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国际竞争力方面也具备了和国际知名企业家同台竞争的能力和水平。 尤其是我国的中生代和年轻一代企业家,他们懂科技、懂资本、懂市场、懂金融,很多都是出色的战略型科学家和战略型企业家。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形成新质生产力,最关键的是人才,尤其是能够把各方面人才与各方面资源组织、结合起来的战略型企业家。要引导全社会客观正确全面认识民营企业家,正确认识他们的重大贡献和重要作用,正确看待他们通过合法合规经营获得的财富。要加强对优秀企业家先进事迹的宣传报道,凝聚崇尚创新创业正能量,增强企业家的荣誉感和社会价值感。要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舆论环境和时代氛围,对民营企业家在合法经营、创新中出现的失误失败给予理解、宽容、帮助。要加强理想信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教育引导广大民营企业家自觉担负起社会责任,做发展的实干家和新时代的奉献者,成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形成和发展的参与者和组织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