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访谈|专访中国气象局党组书记陈振林:增强气候意识 共创绿色未来-新华网
新华网 > 时政 > 正文
2023 03/ 23 09:01:51
来源:新华网

新华访谈|专访中国气象局党组书记陈振林:增强气候意识 共创绿色未来

字体:

  

  新华网北京3月23日电(记者于子茹 栾菲 陈杰)小到生活中的增减衣物,大到经济社会发展,气象扮演着重要角色。

  “新中国最早的气象事业起源于延安,我们的红色基因代代相传。70多年来,气象业务体系不断完善,不管是城乡,还是社区,气象服务已经基本惠及到了每个群体、每个角落。”中国气象局党组书记陈振林在接受新华访谈专访时说。

  立足于“早” 着眼于“防” 准确把握天气气候变化规律

  今年的3月23日是第63个世界气象日,主题是“天气气候水,代代向未来”。

  “保护天气、气候与水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陈振林告诉记者,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今年世界气象日定这样的主题是为了呼吁公众增强保护天气、气候和水的意识。

  他介绍,近年来,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天气气候规律正在发生重大变化,今年以来全球多地就已出现极端寒潮和强降雨天气。而在中国,据国家气候中心最新预测,今年我国气候年景总体偏差,汛期局地发生极端性强降水的可能性较大,防灾减灾形势严峻。 

  “在这种固有规律被打破的情况下,我们要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大并深化对新规律的认识和把握,立足防大汛、抗大旱、防大灾,未雨绸缪、超前部署、提前准备。”陈振林说。

  今年以来,中国气象局已多次就做好汛期气象服务、江河流域气象服务等进行部署,提醒各行各业、社会公众立足于“早”、着眼于“防”,全方位提早采取应对措施。

  作为加强气候变化教育、提升公众防灾减灾意识的重要途径,气象部门每年在世界气象日都会举办科普活动。

  今年,全国各级气象部门重启世界气象日线下科普活动,通过“请进来、走出去”双向互动,一方面邀请公众参观气象台站、观测站(场)、科普展厅,体验通过虚拟现实等新技术展示的气象科技成果,另一方面推进气象科普进机关、进学校、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事业单位,提升各级政府和社会公众的气象防灾避险能力。

  “希望通过这些科普活动,让公众更好地认识我们的地球,认识天气气候与气候变化,了解大自然变化规律,了解其如何影响经济社会发展乃至人类未来的发展,最终全社会携手努力,共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家园。”陈振林说。

  锚定提高预报准确率 攻坚克难一直在路上

  提到气象,人们首先会想到天气预报。

  一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暴雨预警准确率已达到91%,强对流天气预警时间提前至42分钟。这么精准的天气预报是如何做到的?

  “实现精准的天气预报需要依靠先进的气象观测技术和数值预报技术,需要精密监测、精准预报、精细服务的有机联动。”陈振林告诉记者。

  目前,我国已基本建成全球最大的综合气象观测系统,由7个大气本底站、27个气候观象台、近7万个地面自动气象观测站、120个高空气象观测站、242部新一代天气雷达、7颗在轨运行的风云气象卫星等组成。

  有了数据,就有了天气预报的原材料。气象部门利用超级计算机,依靠数值预报技术得出初步的预报结论。

  我国现在已经研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值预报模式——中国气象局全球同化预报系统,今年年初,该系统在北半球可用预报天数首次突破8天。陈振林告诉记者,这也意味着对未来8天的预报可以做到“八九不离十”。

  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也是我国气象工作者孜孜以求并为之长期不懈努力的方向。在预报员队伍的不断分析、订正以及科学进步的“加持”下,天气预报才越来越精细化、智能化、无缝隙。

  陈振林介绍,气象部门不仅可以预报未来几分钟到几天的天气,还可以预测未来月、季、年的气候,甚至可以对未来几十年、百年的气候变化趋势进行预测;不仅可以做到一个城市的预报,还可以精细到空间分辨率为1公里的格点区域预报。

  “当然,大气系统为非线性系统,就像公众所熟知的‘蝴蝶效应’,说的就是一只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就可能在两周后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陈振林解释道,大气运动的混沌性决定了天气预报必然会有一定程度的误差。

  “虽然天气预报不可能做到百分之百的准确,但气象部门一定会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因为我们一直在追求更精准天气预报的路上。”陈振林说。

中国气象局党组书记陈振林接受新华访谈专访。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气象大有可为

  2022年4月,国务院印发《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为加快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方向和目标。

  谈及气象现代化建设,陈振林认为,中国的气象现代化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

  “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变化,气象工作也会有新的重点。”陈振林告诉记者,气象部门要进一步拓展气象服务领域、不断夯实气象服务能力、不断延伸气象服务触角。

  陈振林举例,为了更好地服务好经济建设,气象部门拓展专业气象服务,为各行各业提供“定制”服务。目前,中国气象局坚持“一部一策”“一企一策”,已向50多个部门、行业单位和央企提供定制化服务。

  针对108条受浓雾和道路结冰等恶劣天气影响较大的路段,联合公安、交通运输部门做好恶劣天气情况下交通安全联动预警处置工作;精准靶向发布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覆盖千家万户,延伸至快递员、农机手等重点行业从业人员;遇有可能对生命财产造成损失的气象灾害时,气象部门会及时“叫应”,直接提醒相关部门和乡镇村责任人以及需要帮助的群体采取防御措施……

  “有人把气象服务比喻为‘一把盐’,这表明气象服务既稀松平常又不可或缺。”陈振林表示,目前,气象与各行各业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越来越重要。

  蓝图已经绘就。陈振林表示,气象部门正全面落实《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确定的战略目标和任务,持续增强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能力,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服务粮食安全、乡村振兴等国家重大战略,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参与全球气候治理贡献中国智慧

  “我们生活在同一个星球,气候变化是全球共同面临的挑战。”陈振林说,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越来越大,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愈加紧迫。

  他认为,气象部门需要不断完善对地球气候系统的综合观测手段,不断改进对大气圈及其他相关圈层的认识。

  今年3月20日,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综合报告》发布,为各国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提供了重要依据。

  陈振林表示,未来,中国气象局还将持续提升全球监测、全球预报、全球服务能力,继续向国际社会积极贡献中国经验和中国智慧,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携手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纠错】 【责任编辑:刘厦 】
0100201000200000000000000111981112117405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