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梦中国人 | 陕西面塑传承人张倍源: “舞”于舌尖的全运会

2021-09-15 00:30:55 来源: 新华网

    撒下面粉,揉成面团,抹上油盐酱醋,想必等会儿呈上的定是一碗让人垂涎欲滴的陕西面条了。嗯?等等,为什么呈上的是……

是个面人?!

张倍源在捏面塑。受访者供图

 

用面粉讲述我的故事

“老师,我想问个问题……

“你是要问这个面人可以吃么?哈哈可以可以。”

看到张倍源的面塑作品后,人们总会情不自禁问这样一个问题,张倍源也乐此不疲地回答着。

 “面塑的面和我们吃的面,都是出于一样的面粉,同样要加油盐酱醋。”在面食大省陕西生活的张倍源,不仅一日三餐都是面,甚至连工作也离不开面。从小在家庭环境熏陶下的张倍源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点点滴滴刻入心底。而在日本学习雕塑和动漫期间受到的外国文化冲击更是加深他的这份情感,“我要给其他留学生展现的肯定不是在国外学习的东西,而是我的家乡,我的国家赋予我的东西,是我们的故事。”就这样,三十多年来,他坚持着用面粉讲述他的传承人生。

从小时候的泥人到面塑,不变的是初衷,增添了的是感情和精神。面塑的含义就是如此,把一个人的感情通过作品展现给另一人,这是面塑的灵魂,是精髓。”这也是张倍源的风格,他的作品无一不是在述说着他的故事,传达他对家乡,对国家的感情。

 

揉进面团的陕西情怀

一块面团,一把拨子,一双灵活的手,一个个头扎白羊肚手巾,腰系布带,身着大裆裤的陕西汉子便活灵活现地展现眼前。

《舞全运》部分作品。受访者供图

这是张倍源特地为即将举办的第十四届全运会而做的《舞全运》系列作品,也是被组委会授予全运会会徽的作品。

    全运会第一次在内陆城市西安举办,这让张倍源非常激动,同时他也意识到这是展现非遗文化的好机会。“全运会让全国更多的人关注陕西,来到陕西。到这里不能只有肉夹馍,凉皮,要有文物历史,更要有人情味。”

 

张倍源与《舞全运》。受访者供图

本着接近人民,贴近生活的想法,张倍源经常到公园去捕捉普通百姓的运动瞬间。为了让动作更加舒服,他还专门到体育场看人跑步、打球,去研究精准的动作。把标准的动作与生活气息结合,出来的是真实的陕西人民运动影像,没有八块腹肌,没有专业的运动员。浓厚的劳动人民范儿令这组作品“接地气”且不失人情味。

“夸张”是张倍源常用的表现方式。“做每一个动作的时候,我们的发力点都不一样。比如在踢足球的时候,人的咬肌是强有力的,还有肩胛肌。”他特意突出了这些陕北汉子的肌肉发力点,让肌肉的线条更加明显,表现人物的力量。“很多人对陕西的理解是黄土高原,但是我想给别人展现的是黄土文化之外的,是我们的包容、力量、精神。”

 

《舞全运》中的“女排精神”作品。受访者供图

张倍源还特别提到整组作品的点睛之笔——中国女排,这是30个陕北汉子中唯一的“红花”。它参照郎平的造型而制,是最大也是唯一跳跃性最高的面塑,人物跃起瞬间的爆发力跃然面塑之上,展现力与美的融合。“女排精神不仅仅通过电视画面去看,也能通过非遗展示得淋漓尽致。”

 

做好人生的“一碗面”

“学生是我最满意的作品。”被问到众多作品中最满意的一个的时候,张倍源毫不犹豫地回答道,语气里满满的自豪感。

张倍源平时待的最多的地方是学校,和学生在一起创作,是他最快乐的时光。“他们从什么都不会到学会了和面配色,然后一步步把作品做出来,再去参加比赛获奖。这种快乐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

张倍源在学校授课。受访者供图

做好一个面塑并不是简单的事,但是张倍源从不要求学生要做得多好多像,他更在乎的是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观念。他深刻记得有位家长走过他的课堂的时候跟孩子说:“不好好学习以后就只能捏泥人去”,这令他颇为触动,也令他更清楚地意识到年轻一辈认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张倍源被学生簇拥着。受访者供图

“最重要是传承一个正确的价值观,至少不会到了18岁,你还只会拿一根棍子,上面插个机器猫,说这是我们老师教的面塑,我看到太多这样的。”张倍源用幽默的语气道出他的无奈。看到街头贩卖的泥人捏的大多是国外的动漫形象,连学生捏的也是,张倍源真的有一刻在怀疑自己看到的是外国的泥人还是中国的传统面塑。因此,张倍源在授课的时候首先会让学生去找自己的兴趣点,再把有趣的传统故事和当中的文化内涵分享给他们,让他们逐渐喜欢上这个传统技艺。他引领着学生在中华五千年文化的世界里遨游,重新认识白描的起源,天马行空地创作出各种“中国风”面塑作品。

 

张倍源与学生。受访者供图

厨师的目标是用面粉做好人生的一碗面,而张倍源的愿望是培养更多的学生,用“面粉”传承中华文化。

 

向世界分享“面”的味道

树立文化自信,是张倍源一直挂在嘴边的话,也是他铭记于心的初衷。

“当年我被日本树立的文化自信吸引而选择到那里留学,去看更广阔的世界,而现在,我想让世界看到我们中国的文化自信。”至今张倍源带出了一百六十多个弟子,分布国内外,甚至连一些外国的领导人也从网上寻迹而来,向他请教面塑技艺。虽然因为疫情没有机会到国外,但是张倍源一直坚信着要用各种方式把文化带出去。

 

张倍源向他人讲解面塑。受访者供图

除了外国人对面塑燃起兴趣,近年来国产文化的热潮也令张倍源倍感高兴。“国潮兴起是文化自信的表现,有了自信,我们就会透过自己的文化把想给别人展现的东西做出来。”国潮带动了传统文化的复兴,也给予了张倍源更多分享面塑的机会。顺着潮流趋势,张倍源创作出《丝路小憩》及以脱贫攻坚为主题的系列作品,通过官方媒体向全世界展示中国传统故事,让世人认识面塑技艺。而这次陕西全运会,让张倍源抓住天时地利人和的好机会,用《舞全运》系列作品向全国乃至世界展现陕西人对运动的渴望和精神,以及非遗文化的发挥。“它不同于在陕西博物馆里的奥林匹克雕塑,它是有中国特色的,是我们自己的。”

张倍源作品《丝路小憩》。受访者供图

 

延续欢乐的“非遗人”

什么是非物质文化,用张倍源的话来说,就是摸不着但可以感知到的,它是知识,是技能,也是我们生活必备的吃穿住行,只不过在日新月异的时代中逐渐被人们遗忘。

    我要唤醒大家,面团除了吃以外,还能做成很多祖祖辈辈给我们流传下来的东西。”

    现在,张倍源借这场全国运动盛会让大家重识面塑,分享陕西故事。

    未来,他还将继续为冬奥会等盛事打造作品,用面塑记录精彩的故事,传递更多的欢乐。

 

统筹:徐逸曈

采访:郑欣彤(实习)

 

010020050550000000000000011100001211369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