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无”种子频现,监管“笼子”要扎紧_新华广播_新华网
https://vodpub2.v.news.cn/publish/yhaudio/20210917/8a8d233f-9917-4595-aaed-1a26addbee5b.mp3

“三无”种子频现,监管“笼子”要扎紧

2021-09-17 14:52:32

    这里是热点快评,我是新华社记者金剑。

    一方面,产粮大县频现“三无”种子,另一方面,监管部门却“蒙在鼓里”……近日,“三无”麦种频现皖北地区的报道引发社会关注。所谓“三无”种子,即包装袋上无生产日期、无生产厂家名称、无国家审批文号的问题产品。

    在秋种即将到来之际,记者在皖北地区多个产粮大县调查发现,一些农民的家里堆放着包装袋颜色为白色、红色、蓝色、绿色等“花花绿绿”的种子,离奇的是包装袋上没有印上只言片语。一些正规农资经销商调侃道:“你说它是啥品牌种子,它就是啥品牌种子”,让人难辨真假。

    种子被称为农业的“芯片”,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对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三无”种子泛滥所带来的危害显而易见,不仅侵犯知识产权,威胁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引发“劣币驱逐良币”的怪象,带坏行业生态,而且存在粮食减产的潜在风险,侵害农民合法权益,威胁农业生产安全。

    按照我国种子法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林业主管部门分别主管本行政区域内农作物种子和林木种子工作。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采取措施,加强种子执法和监督,依法惩处侵害农民权益的种子违法行为。然而,当记者就“三无”种子频现问题咨询当地监管部门时,“蒙在鼓里”的部门负责人异口同声地解释称“不知道”。

    从“三无”种子频现产粮大县来看,种子市场全链条、全流程监管仍存“盲点”,监管部门没有及时发现、查处,对此难辞其咎。要封堵监管漏洞,摸清底数是第一要务。是点上情况还是面上情况,包装袋里装的是粮食还是种子,到底是谁生产的,这些新“病”需要新“药”医。监管部门要改变传统“被动接受投诉再调查”的思维,深入乡村,主动出击,客观准确对种业市场乱象进行定性,从而实现精准打击。

    下狠劲、出准招,各级农业农村、公安、市场监管等部门要建立精准打击联动机制,扎紧监管的笼子,对“三无”种子频现等种业市场乱象要快速鉴定,严肃查处,将种子案件移送司法处置,曝光典型案例,形成持续震慑。此外,要建立有奖举报制度,形成对“‘三无’种子如过街老鼠”人人喊打的社会氛围,将“三无”种子挡在门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