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 正文
2021 12/ 05 11:02:22
来源:新华国际头条微信公众号

环球深壹度 | 中美“科技脱钩”难,民间合作意愿依然强烈

字体:

  美国商务部工业与安全局近期宣布将27个实体和个人列入所谓“实体清单”,其中包括12家中国企业。这是美国政府在对华“科技脱钩”策略下采取的最新行动。

  自2018年起,美国打着维护“国家安全”的幌子,开始推行以对华“脱钩”为主要特征的科技竞争战略,对中美科技交流合作采取一系列限制措施,试图阻碍知识、技术、数据、资金、人才等在两国间双向流动。拜登政府上台以来,其科技领域对华政策高度延续了上届政府的强硬立场。

  专家认为,虽然美国政府强行推行“科技脱钩”,但美国企业界、学术界及民间科研机构普遍存在对华合作意愿,两国科学家仍保持多渠道交流。中国基础科研虽然遭受外部干扰,但长期积累下来已具有很强的内生动力,相信随着基础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不断加强,中国必将在原始创新上取得新突破,在重要科技领域实现大发展。

中国基础科研受干扰

  近年来,美国政府对美国科研人员与中国开展合作的申报要求不断趋严,目前美国科学家参与中国科研项目和人才项目评审等均须向所在学校或机构报告。此外,美国政府还推出“中国行动计划”,对华人科学家大搞有罪推定。许多美国科学家因此对参加中方合作项目产生顾虑,特别是华人科学家。

  美国推行对华“科技脱钩”带来不小负面影响。美国贝恩公司发布的报告说,2016年至2020年,中美双边科技投资锐减96%;由于美国政府对中国企业打压,中国对美国科技投资比反向投资下降幅度更大。

  今年9月,斯坦福大学177名学者联名致信美国司法部长梅里克·加兰,呼吁终止“中国行动计划”。

  中国科学院大学卡弗里理论科学研究所所长张富春表示,尽管“科技脱钩”对中美基础科研合作产生干扰,但中美两国学术界仍保持多种联系。首先,美国政府难以左右民间学术机构对中国的合作态度,中国学术界与美国民间学术机构之间联系依然畅通。其次,美国许多主流科学家对美国政府推行的“科技脱钩”持不同看法。绝大多数科学家的共识是,基础科研成果属于全人类共有财富,世界各国都需要在基础科研领域广泛合作,中美也不例外。

  2019年9月24日,在美国洛杉矶,人们在大疆创新AirWorks大会上参观一款大疆无人机。新华社记者李颖摄

“科技脱钩”倒逼中国科技自强

  专家认为,美国企图以“科技脱钩”削弱中国国家创新体系,拖慢中国基础研究进展,从而在两国竞争中保持有利位置,但这种策略本身存在很大局限性。

  首先,以“硬脱钩”方式切断中美科技合作将使美国自身付出高昂代价。

  中科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院长潘教峰指出,在经济领域,“脱钩”将提高美国企业运营成本,给美国带来经济风险。在教育和科研领域,美国政府出台限制中国留学生签证等措施,违背了美国致力于“吸引全世界优秀人才”的基本国策。

  《纽约时报》刊文认为,“中国行动计划”引发寒蝉效应,导致学术人才外流。过去十年,越来越多中国科学家选择回国,一些人将美国的恶劣政治氛围作为考虑因素。

  其次,美国政府难以改变美国企业、高校及民间机构的对华合作意愿。潘教峰指出,美国企业、高校及民间机构不仅具有对华合作意愿,而且拥有较大自主决策权。美国政府虽然泛化“国家安全”概念,但干预手段有限。

  张富春指出,基础科学属于全人类,并不属于哪一个单独的国家。中美两国基础研究不能相互脱离,应充分尊重两国科学家的合作意愿,保持科研交流,这有助于中美两国及全世界的科研发展。

  2020年1月6日,在美国拉斯维加斯,美国内华达州州长西索拉克致辞。当日,第四届“拉斯维加斯中国之夜”活动在2020年美国拉斯维加斯消费电子展(CES)开幕前夕举行。新华社记者吴晓凌摄

  第三,美国推行科技“脱钩”基于一种假设,即认为“脱钩”能够削弱中国科技创新能力,延缓中国科技发展进程。然而经过几十年积累,中国基础科研发展已具有很强的内生动力,深度和广度不断增强,朝着世界前沿稳步进军。

  潘教峰认为,从历史规律和国际比较来看,中国基础研究正从平台期走向跃升期。未来10年至20年是中国基础研究发展关键阶段,必须持之以恒地支持加强基础研究,推动重大成果出现。

 

  监制:包尔文 陈勇 闫珺岩

  记者:张莹

  编辑:孙萍 林小春 王申

【纠错】 【责任编辑:何媛 朱梦娜 】
阅读下一篇:
010020030300000000000000011100001211474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