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时政 > 正文
2022 02/ 19 17:18:29
来源:新华社

全球连线 | 中国姑娘非洲农场创业记

字体:

  新华社内罗毕2月19日电 27岁的江苏姑娘李奕,没有跟许多在非洲的同龄人一样就职中资企业,而是选择与当地人合开一家农业公司。

  这家公司目前在肯尼亚有三座农场,其中一座位于距首都内罗毕约两个小时车程的米阿地区。正值午餐时间,坐在农场附近一个分拣仓库旁的简易办公室里,李奕端起“自家种”的员工餐,匆匆扒上几口后,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与农场一起成长

  创业之前,李奕是一家全球知名管理咨询公司的咨询师。出于对非洲好奇,两年多前她从公司的北京办公室申请调到内罗毕。2020年底,她开始考虑创业,希望可以做一些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更有意义的事情。在他人介绍下,李奕结识了公司合伙人彼得·穆希。

  起初,穆希的团队只有一座农场。“但我觉得非洲农业很有发展潜力,所以想要试试!”李奕说。

  李奕(右)在田间地头。新华社记者龙雷摄

  经营农场让李奕收获很多。“创业跟做咨询真的挺不一样,虽然都是去解决一些商业问题,但创业者更要有主人翁意识。创业公司迭代速度非常快,所以我会有一种跟公司一起成长的感觉。

  一直以来,李奕的父母和朋友都很理解并支持她在非洲创业。“我也想给自己一个新环境快速成长,让自己的人生多一些挑战。”

从田间到市场“一键直达”

  李奕告诉记者,公司的主打农产品是西红柿和辣椒等,创立这家农业公司就是为了给本地市场提供品质更好、更加实惠的新鲜蔬菜。

  “今天收获、仓库分拣,次日凌晨发货……基本上24小时之内就能实现从田间到市场的‘一键直达’;当地农户也无须通过中间商做买卖,可以获得更高收入。”她说。

  据李奕介绍,公司还设有产品可追溯系统,“假如某个番茄有问题,我们能够知道它来自哪个农场甚至哪块地,是谁分拣的”。

如何让农业成为年轻人的“菜”?

  在公司,49岁的合伙人穆希主要负责生产和培训等工作。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从事农业最大的挑战在于人力资源方面。

  穆希介绍,这家公司把培训年轻人当作一项重要业务。成立至今,公司已经培训100多人,现在已有45个年轻人在不同技术或管理岗位做学徒,培训内容包括水资源管理和农产品处理等。“农场的学徒也是员工,他们与其他人一样有收入。学徒80%的时间在农场工作,20%的时间在教室学习。

  李奕(左)在田间地头。新华社记者龙雷摄

  在肯尼亚,大多数年轻人不会把从事农业视为一个理想职业,因为在当地,经营成功的农业公司并不多。“我觉得唯一可以吸引年轻人加入公司的办法就是让农业生产变得更加有趣,我们想到的是引入科技元素。”穆希说。

  穆希解释说,年轻人对科技充满热情,他们会对运用一套系统来管理水资源很感兴趣,也愿意为一套防控病虫害的系统而工作。“一旦你的农场变成科技驱动的农场,你就不会为找不到年轻员工而发愁。

“这是一个双赢结果”

  李奕认为,虽然她和穆希及其他当地员工的背景很不一样,但是他们之间不存在交流障碍。“穆希是一位思想开明的肯尼亚人,他年纪比我大不少,非常有经验,也愿意学习新知识,接受新观念;而我也因为多年在不同国家生活,已经习惯跟不同文化的人打交道。”

  “其实,我从肯尼亚朋友们身上学到不少东西。他们平时都非常乐观、开心,很少焦虑。”李奕说。

  穆希说,李奕的加入对公司帮助很大。“目前公司聚焦的几个关键领域,都可以从中国得到借鉴。尤其在农业方面,可以从中国引进的经验和技术很多,比如温室大棚、无人机喷洒作业、自动灌溉系统等。”

  “我认为这是一个双赢的结果,是肯尼亚人和中国人成功合作的案例。他说。(文字记者:王小鹏;视频记者:冯燚伟;摄影记者:龙雷;剪辑:孙硕;编辑:程大雨、金正、王申)

新华社国际部制作

新华社国际传播融合平台出品

【纠错】 【责任编辑:刘钟灵 何媛 】
010020030300000000000000011100001128394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