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报道怎么抓到吸引眼球的选题
2019年06月04日 09:24:09  来源: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字号  打印 关闭 

    对于行业媒体来说,工作经验类报道是重点内容。长期跑在基层的记者常常会陷入困惑:都是日常工作,有什么好写的,又不像省里出台一项改革、举办一项活动那么有影响。所以,总觉得没什么好的新闻选题。其实,创新来自基层,好新闻都出自基层。新问题、新矛盾、新经验、新情况,这些“新”只有到基层,到工作的一线才能捕捉到。那为什么写不出来呢?就是由于政治敏锐性和新闻敏感性不强。而政治敏锐性和新闻敏感性怎么来呢?当然不会自然而然产生,需要学习和锻炼。学习就是“吃透两头”,一头吃透中央精神要求,一头吃透基层情况。心中有大局,笔下有乾坤。只有加强理论学习、政策学习,学会“站在天安门上看问题”,提高了政治敏锐性,带着大局观察问题,才能辨别出哪些是有风向标意义的改革经验,哪些是广大群众关注的问题。

    日常工作怎么变成新闻,有几个从多年经验中总结出来的方法。

    旧话题赋予新内涵

    工作常做常新。每项工作,随着时代的发展,新的政策就有新的意义。比如选派第一书记到村,派多少人不是新闻,但如何让第一书记驻村干部发挥作用就是新闻。再比如,说形式主义危害没有时代感,说形式主义顽固性、复杂性就有时代感。只要细心观察思考,就能让小事件折射大时代,小切口反映大主题。

    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也大多有这个特点。第25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苏尼特牧民:赶着羊群上天猫》,光看题目就很吸引人,有时代感。在互联网上出售肉制品不是新鲜事,但远在草原上的牧民在放牧之余,点着鼠标在“天猫商城”线上购物网站交易,就是新闻。把千百年来逐水草而居的放牧形式与互联网的结合,是“互联网+”在中国的具体场景,是传统的中国社会发生现代化巨变的写照。

    还有《农民租飞机给农田喷药 榆树种粮大户实现“飞速度”》,反映了我国农业现代化的伟大进程;《629户人的藏乡走出359名大学生》反映了我国少数民族的发展变化。这些都是一地一事或者一个现象,但是管中窥豹,却能展示我国各个领域的新进展、新成就、新经验。

    在问题中找措施

    无论哪件新闻都是要解决问题的,有的是解决思想认识问题,有的是解决管理问题,有的是解决服务问题。特别是我们经常运用的经验报道,都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办法的报道。当然也有反映问题的报道,比如第25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消息《项目审批“长征”698天泰豪动漫变“动慢”》,是深化改革元年一篇很好的新闻报道。消息用汉语谐音动漫的“漫”批评审批流程的“慢”,“慢”用698天代指。从地方看全国,这种慢,正是深化改革的障碍。这篇报道说的是一个地方问题,其实在全国都有普遍性。以问题为导向的选题,社会影响力大,传播效果好。

    值得推荐的是报道方法,是在解决问题中找到创新举措。顺着问题还原解决的思路,挖掘针对问题采取的举措细节,印证最后取得的效果。去年《中国组织人事报》推出的人社系统行风建设系列报道就是采取这种报道手法。比如,《浙江以“最多跑一次”改革引领行风建设 将改革改到群众心坎儿》,从业内关注的三个问题入手:复杂跑如何变为简单跑,现场跑如何变为数据跑,远程跑如何变为就近跑,报道了浙江再造业务流程,打破门内、层级内、部门间信息孤岛,开展社银联通等创新经验做法,呈现攻坚克难的细节。报道既宣传了浙江人社系统“以问题为导向,靠改革找出路”的精神风貌,又给其他地方提供了工作借鉴,同时还让老百姓看到了人社系统倾心为民服务的点点滴滴。

    结合地域特色挖亮点

    地方的实际情况决定了工作思路,也决定了工作开展要采取与其他地方不同的方法和举措。这些结合地域特色产生的不同,一总结,就能成为选题。

    前段时间,《中国组织人事报》在关注版推出的报道《云南大力推进村民小组活动场所建设——阵地建到家门口》,就是一个这方面的例子。在财政并不宽裕的情况下,云南为何要集全省之力,把活动场所建到村民小组一级?其他地方都是建到村支部一级。因为云南的特点是,地处边境,山高路远,居住分散。对于云南来说,村民小组活动场所建设有着特殊的意义,党员开个会,得走一个多小时的山路才能到村委会,每次能到的党员没几个。只有把阵地建到村民小组,让党员群众在家门口就有开展学习、议事、文化活动的场所,才能把人心凝聚到一起,保证边境的稳定和发展。

    一项政策的落实,只有立足地方实际情况,用心谋划实施举措,才能取得让群众满意的成效。因此,总结举措背后的考虑,挖掘做法特色,就能成就一篇吸引眼球的报道。

    在群众获得感中找经验

    工作成效往往反映在群众的获得感上,从群众获得感延伸引出采取的方法、举措,以及为什么要采取这些办法、举措,理念是什么,这也是抓选题的有效办法。

    一个突出的例子,就是《中国纪检监察报》的“2014年正风反腐N个没想到”,这是一组总结2014年度反腐成果的系列稿件,稿件没有从反腐工作的方方面面去切入,而是以《“没想到国外也不是贪官的避罪天堂”》《“没想到贪官退休多年还会被揪出来”》等10篇报道来呈现,在读者和网民中引发强烈共鸣。网友评价称,媒体盘点一年工作成绩,容易落俗套,停留在罗列与堆积,而“没想到”系列别具一格,从基层的直观感受展开,说出了他们“想要说的话”,避免说教和自我表扬,令人信服。

    站在群众角度,从“这么做能给群众带来什么”切入,描述群众的体验感和获得感,能更快找到情感交流的共鸣点,也就增强了选题的吸引力。

    (作者黄欢单位:《中国组织人事报》)

 
更多阅读:
 
(责任编辑: 王小玉 )
010020111310000000000000011100001381133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