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
-
从这里一窥东北乡村的未来——走进光东村
许多人脑海中都曾有过一处向往的田园,那里有平畴沃野、绿水青山,那里能安放下日子的暖,生长出产业的旺,牵系着乡愁的根……近日,“活力中国调研行”记者们到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采访时,似乎找到了这样一处村庄。
-
从稻菽千重浪到民富产业兴 农文旅融合让黑土地变成“聚宝盆”
在广袤的黑土地上,吉林省多地正以农文旅融合为笔,发展乡村旅游,在稻浪翻滚间描绘出一幅产业兴、风景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新图景。
-
“盖被”、科创、延链——探寻“黑土粮仓”的增收密码
松辽平原腹地,地处“世界黄金玉米带”。日前,“活力中国调研行”记者们深入这里的吉林梨树、公主岭等全国产粮大县,走进田间地头、科创中心、加工企业,从黑土地保护到农业科技应用,再到玉米产业链延伸,探寻“黑土粮仓”的增收密码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底气。
-
在汽车工业“摇篮”总部探索赛博“黑科技”
近日,“活力中国调研行”记者团来到中国一汽NBD总部创新成果展区,探索了这里赛博风满满的“黑科技”。从超级跑车到飞行汽车,见证了工业美学与数智科技的交融。
-
“一根丝”牵起发展新动能
只有头发丝十分之一那么粗,强度却是钢的7至9倍。“活力中国调研行”记者们到吉林省吉林市采访时,被碳纤维这种神奇的黑色丝线所吸引。
-
农技创新!智慧农业蹚出黑土粮仓丰产增收新路径
近日,2025年“活力中国调研行”记者团来到全国产粮大县——吉林省四平市梨树县。在梨树百万亩绿色食品玉米标准化基地核心区,广袤的玉米田郁郁葱葱,玉米苗挺拔茁壮,尽显黑土地的蓬勃生机。
-
新能源汽车电池“退休”后去哪了?
2025年“活力中国调研行”走进吉林省,记者来到富奥智慧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探索新能源汽车电池回收全流程。新能源汽车换了新电池,旧电池难道只能当垃圾?当然不!有些仍有利用价值的“退役”电池或将迎来它们“职业生涯”崭新的篇章。
-
数智赋能!在老工业基地见证数智化汽车制造新活力
7月中旬,吉林省长春市,“活力中国调研行”记者团来到了中国一汽红旗繁荣厂区。走进工厂,一幅充满未来科技感的汽车制造场景映入眼帘——冲压、焊装、涂装、总装、电池电驱车间星罗棋布,工业机器人手臂升降旋转,自动导航运输车往来穿梭,智能控制屏幕上数字闪烁,在自动化机械与专业人工的配合下,每54秒,就有一辆新能源汽车顺利下线。
-
二产“升级”:东北老工业基地 创新成为关键词
在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热土上,吉林正以创新为引擎推动第二产业焕发新生机。吉林化纤集团这家有着60多年历史的老牌企业正在“一根丝”上作精深文章,人造丝、竹纤维、腈纶纤维、碳纤维……自主研发的高强度碳纤维可用于航空航天领域,大丝束产品成为风电叶片、体育器材的“黄金原料”,生物质新型人造丝产品直供一线国际服装品牌,滑雪装备、鱼竿、自行车……碳纤维原料的发展还在走进更多人的生活。
-
在中国汽车“摇篮”见证工业数智化转型新活力
高速磁悬浮列车、智能动车组、氢能源市域列车……位于吉林省长春市的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车长客”)生产车间内,一款款高端轨道客车产品令人目不暇接。近日,2025年“活力中国调研行”走进吉林省,在中车长客,记者切身感受到中国轨道交通装备的高质量发展。
-
从“滑雪胜地”到“四季长红”——“避暑经济” 激发松花湖“生态文旅”新活力
位于吉林省吉林市的松花湖通过生态修复与文旅融合,建成滑雪、露营、帆船等多元业态集群,为区域发展注入澎湃活力。如今,松花湖再次抓住机遇,发展“避暑经济”。夏日的松花湖度假区游人如织,年接待量突破百万人次,旅游收入同比增长35%,实现了从“滑雪胜地”到“四季长红”的又一次蜕变。
-
记者Vlog:一根“丝”的千变万化
“一根丝”能有多强?7月16日,记者跟随“活力中国调研行”的脚步,走进吉林化工集团。在生产车间,一根根化纤被加工成比钢更强、比铝更轻的碳纤维。它们不但能被运用在航空领域,更以接地气的方式融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成为一辆不足7公斤重的碳纤维自行车。从原丝到你我脚边的低碳出行,今天让我们一起了解中国“智”造的新“纤”故事。
-
百变人参、温泉养鱼、手机种瓜——吉林农业尽显科技范儿
整片原切人参冻干片裹上黑巧或白巧;将人参冻干片和奶茶粉混合冲出一杯奶茶……在吉林省吉林市永吉县东响水村的“博大农林长白山人参生产研发基地”,“活力中国调研行”记者们感受到了人参“大变身”的魔力。
-
时速达450公里!智慧产线助力中国高铁更快更稳
来到位于吉林长春的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活力中国调研行”记者们被一款外形靓丽、内部科技感十足的CR450动车组吸引。这款由中车长客参与研制的动车组样车在不久前结束的武宜高铁正线试验中,最高试验速度超过450km/h。
-
一产“焕新”:黑土地上 田间满满硬科技
在东北黑土地的腹地吉林,一场由科技驱动的农业变革正在悄然上演。在吉林省长春市九台区马鞍山村的智能温室里,藤蔓上,一颗颗甜瓜在物联网的呵护下甜蜜生长,新型透光棉被能将阳光转化为热能,即便寒冬腊月棚内温度也能稳定在35℃,物联网传感器像“隐形管家”,实时监测温湿度、光照度,一旦甜瓜生长环境偏离32-38℃的黄金区间通风板便自动开合。更神奇的是,“水肥一体化”系统通过手机App就能精准调控营养液配比,让每株瓜苗都能“按需取食”。
-
在纯电动车型生产基地感受“数智脉动”
近日,2025年“活力中国调研行”走进吉林省,记者来到位于长春市的奥迪一汽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这里也是奥迪在中国的首个纯电动车型生产基地。
-
中国一汽的“双色奇迹”
如果要为汽车企业添一抹色彩,你会选择哪个颜色?洁净的白、淡雅的灰,亦或是清澈的蓝?作为国有特大型汽车企业集团,中国一汽,把深邃的黑和充满生机的绿作为企业的“主打色”。
-
沿着东江走出深山,老区农业如何撬开湾区市场?
近年来,赣州各地与粤港澳大湾区积极对接,借助深圳对口帮扶的优势,培育起一批生产加工农产品的企业,助力赣南特色农产品走出深山老区。截至目前,赣州全市共有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90家、“圳品”品牌农产品31家。
-
从采石场到“天上宫阙”:悬崖小镇望仙谷的重生传奇
白天宛如“清明上河图”再现,夜晚更似现实版的“仙侠世界”,这个名叫望仙谷的悬崖上小镇,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打卡游玩。然而在多年前,这里却因无序采石而造成环境破坏,经济发展停滞不前。
-
从集市摆摊到扎根瓷都 美院女孩的“创业之路”
“90后”湖北姑娘杨帆2018年毕业于湖北美院,当时她放弃已经考上的本校研究生,选择来景德镇创业。杨帆的创业之路从在陶溪川创意集市摆摊开始,每个周末,数百名年轻人带着自己的创意陶瓷作品,在陶溪川摆摊售卖。摆摊赚的钱支撑杨帆读完了景德镇陶瓷大学的研究生。
-
当传统技艺遇上网红流量 “90后”主播的景德镇创业路
江西景德镇被誉为“千年瓷都”,近年来,悠久的手工制瓷历史和包容多元、充满活力的城市氛围,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年轻人在景德镇创业就业。如今,不足90万的城区人口中,有6万是“景漂”,很多是来这里追逐梦想的年轻人。
-
都市白领村里“玩泥巴” 乡村陶艺室里的“疗愈”生意
在“北漂”“沪漂”之外,一个新的形容大规模流动群体的名词在互联网流行——“景漂”。数以万计的年轻人扎堆到江西景德镇就业、创业。与北京、上海两大一线城市不同,景德镇仅仅是一座地级市。如今,不足90万的城区人口中,有6万是“景漂”。
-
峡谷造“悬崖民宿”,“生产线”如何化身“风景线”?
地处山区远离城市、四周皆是悬崖峭壁、山体遍布因矿山开采留下的“疤痕”……这些原本可能让旅游体验打折扣的“减分项”,如今却成了让望仙谷景区爆火的“加分项”。景区去年接待游客310万人次,单日最高峰有3.3万名游客涌入,全年实现旅游收入5.28亿元。
-
“赣”出美丽!这里的乡村景美民富
近日,记者跟随“活力中国调研行”团队来到江西省新余市渝水区。在江西正合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畜禽粪污处理与有机肥生产的大型设备轰鸣运转,生产出的沼气与有机肥料,分别用作电网发电与农作物的养料。果蔬种植园区,西瓜、葡萄、荔枝等水果应季而熟,为记者送来清凉。
-
在竹桥古村的飞檐黛瓦间,触摸活力中国
一场新雨,洗去竹桥村青石板路上的蒙尘。江西省金溪县的这座古朴小村,在草木清香中苏醒,迎来新一批参观者。带领着学生们行走在竹桥村错落有致的古宅之间,荆楚理工学院教师陆林枫连连称叹。
-
破旧老屋圈“新粉”,这个空心村咋就变身江西“阿勒泰”?
江西省南昌县塔城乡湖陂村,曾经是一个沉寂的村庄,村里四分之一房屋空置,只留下留守老人与破败老屋。一场源于“生态与产业”深度融合的蜕变为村庄带来了生机。当地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完善基础设施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乡村环境,引进新村民、培养新农人、发展新业态。
-
收费区域“缩水”,滕王阁景区收入却增长了
到了南昌,一定不能错过的景点就是滕王阁。现在的滕王阁景区在2023年实施了启动了北扩工程。景区总面积已经达将近700多亩,令人意外的是景区把核心收费范围由原来的将近300多亩缩小到56亩。但却实现了客流量与旅游收入的双增长。跟随活力中国调研行的脚步,一起去探究这背后的秘密。
-
椒“傲”与药“强” 江西涉农产业向未来
跟随“活力中国调研行”团队,记者近日来到江西省最大的辣椒单一品种避雨栽培基地——江西省高安市上湖乡的高安富硒辣椒产业园。从这里出发,一颗颗质地饱满、辣中回甘的辣椒被运往多地,成为辣椒炒肉、宁都三杯鸡等特色美食中的关键一味,丰富着中华大地上多元的美食版图。
-
一个镇 “一支笔” 绘就80多亿元大产业
江西省进贤县文港镇被称为“中国毛笔之乡”,是一座以毛笔闻名于世的千年古镇。文港镇毛笔生产作坊随处可见,匠人们遵循古法制笔技艺,精心打磨每一支毛笔。
-
这座江西小镇,笔下有万金
近年来,文港镇积极推动毛笔制作技艺传承创新,不断擦亮“晏殊故里·进贤文笔”文化品牌,在一笔一划之间,书写文化中国的澎湃活力。
-
从“围起来”到“火出圈”!滕王阁“三还于民”,南昌算对这笔账
登阁凭栏远眺,赣江遥接云天,落霞随水波起伏荡漾。来自各地的游客登上“中国四大名楼”之一的滕王阁,在“落霞与孤鹜齐飞”意境中,触摸的不仅是文脉传承的温度,更有因城市更新而愈加蓬勃的生命力。
-
这座名楼,为何从大唐开始就是顶流“网红”?
1300多年间,滕王阁经历多次毁灭与重生,如同凤凰涅槃,每一次浴火,都引来更炽热的书写。今年伊始,滕王阁景区北扩工程竣工,景区扩大至约700亩,约九成区域免费开放,吸引大批游客前来打卡。景区还将楼阁、岸边、江面连通,“还江于民、还岸于民、还景于民”。
-
从封闭景区到“城市客厅”!滕王阁景区“还江于民”如何激活文旅新动能?
滕王阁是江西南昌的文化地标,因唐代诗人王勃所作《滕王阁序》而声名远扬,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2024年,南昌全力推进滕王阁景区“还江于民、还岸于民、还景于民”及北扩工程,在2025年1月1日竣工并对外开放。改造提升过程中,滕王阁景区收费区域缩小,免费区域扩大,景区一度面临门票收入下降和运营成本增加的压力。
-
走入民生场景 AI点亮美好生活
从医疗到教育,从办公到出行……记者在安徽参加“活力中国调研行”时越来越深切地感受到,AI正在快速融入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更好解放生产力,释放想象力,带动更多的新消费场景出现。
-
解锁低空经济密码——看航空小镇如何打造产业发展新引擎
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发展,打造“天地一体”高质量发展新引擎,中国低空经济迎来发展风口。在安徽芜湖,一座初具规模的航空小镇为这片土地注入澎湃动能。位于芜湖市湾沚区航空小镇的中电科芜湖钻石飞机制造有限公司总装线上,工人们正忙着调试、组装通航飞机,机库内一架架崭新的通航飞机整装待发。该公司成立12年来,实现了从“引进消化吸收”到“自主创新引领”转型。
-
“剧透”未来!从低空到太空,看产业发展新脉动
低空经济与商业航天作为备受关注的新兴产业,已成为驱动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据预计,2025年我国低空经济市场规模将达到1.5万亿元,中国商业航天市场规模也将突破2.5万亿元。随着低空经济发展日新月异,以逐梦苍穹为目标的商业航天也在星辰大海中书写着中国智造的“加速度”。
-
升级!老“引擎”跳动智慧“心脏”
一边是老牌工厂有了新面貌,一边是工业老城探出发展新路。“作为全国老工业基地城市,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蚌埠就已经是中国传感器研发制造基地。”蚌埠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主任陶广生说,进入万物互联时代,蚌埠市抢抓产业转型升级新机遇,围绕智能传感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全力打造“中国传感谷”。
-
当“传感黑科技”遇见“航天新势力”:一座老工业城市的“精度”与“高度”传奇
“中国传感谷”建成了安徽省内唯一的集成电路和MEMS(微电机系统)晶圆生产线,构建自主可控的芯体和传感器技术体系,已成为安徽省人工智能产业布局的重要一环。而不远处的“中国·蚌埠商业航天产业园”的逐步落成,为蚌埠的商业航天产业的腾飞注入新动力。
-
起飞!从“米市”走出航空小镇
7月3日,参加“活力中国调研行”采访活动的记者来到航空小镇。湾沚区委常委、副区长朱应华介绍,在中电科芜湖钻石飞机制造有限公司的引领带动下,航空小镇已集聚通航整机、无人机制造、航空新材料、低空智联体系、低空运营等全产业链企业近200家,通用航空“中国心”“中国脑”“中国桨”能在芜湖实现“中国造”“中国修”。
-
从制造到“智造”——机器人解锁未来新图景
智慧的“头脑”、灵活的“四肢”…… 经过十多年深耕细作、精心培育,安徽芜湖机器人产业实现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跟跑到领跑、从量变到质变的跨越发展,形成了以埃夫特六轴机器人为代表的“国字号”机器人产业集群,综合排名稳居全国第一方阵。
-
好用好玩!AI点亮百姓生活
记者们行走在合肥这块创新沃土上,越来越深切地感受到,AI正在快速融入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更好解放生产力,释放想象力,带动更多的新消费场景出现。
-
安徽未来产业“多点开花” 科创引擎澎湃有力
在安徽省合肥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有一条孕育了数十家量子科技企业的“量子大街”。过去的10多年里,方圆几公里内,量子产业集群在此崛起,成为全国乃至全球领先的量子科技高地。
-
AI赋能!新能源汽车跑出“智造”加速度
在江淮汽车与华为联合打造的尊界超级工厂,超过1800台智能机器人作业,实现冲压、焊装、涂装、总装车间全面自动化与数字化,借助自研算法及工业级监控机器人,对1500个关键点进行AI视觉检测,对外观微小瑕疵的检测精度可达0.2毫米;
-
“柔性定制,智造升级”——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一线观察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25年1至5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达569.9万辆和560.8万辆。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蓬勃发展,得益于精密高效的产业链支撑。安徽作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大省,汇聚了众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及整车制造企业。
-
“上新”!合肥绘制“未来产业图谱”
在安徽省合肥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有一条孕育了数十家量子科技企业的“量子大街”。过去的10多年里,方圆几公里内,一个拥有中电信量子、本源量子、国仪量子等代表性企业的量子产业集群在此崛起,成为全国乃至全球领先的量子科技高地。
-
“制造业朋友圈”里走出的单项冠军
广州有“显示之都”的称号,这里培育了超10家百亿级龙头企业、超10家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超30家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汇聚产业相关企业超2000家,规上工业企业近500家。
-
造房子就像“搭积木” 模块化建筑向“绿”而生
不同于人们印象中的“建房子”场景,这里没有飞扬的尘土,更没有轰鸣着的挖掘机、来回穿梭的推土机。车间内的项目管理信息平台上,订单状态、工期计划、项目完成进度等一目了然,利用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进行数字化设计建造是这里的常态。
-
这个“大眼萌”有真本领
广东省智能机器人研究院重点围绕工业机器人和智能装备、核心功能部件、无人自主技术、工业大数据等方向开展行业共性技术攻关,已在控制技术、感知技术、大功率激光器、无人自主技术等研发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
广东加快布局未来产业新高地
在创新之城——深圳,一台灵巧的人形机器人不仅能跳舞,更承载着新一轮智能革命的想象空间。
-
广东广州:科技助力文旅产业发展
广州励丰文化科技文化股份有限公司以科技手段助力文旅产业发展,通过技术创新、业态创新、模式创新,借助声光电设备、虚拟现实等技术,打造沉浸式游览等创新文旅项目。
-
触摸!钢铁身躯的创新脉搏
一台机器人化身“银色舞者”,现场跳起了电影《功夫》里的“斧头舞”,亮相、跨步、挥手、转身……一整套动作节奏准确、铿锵有力。“活力中国调研行”记者团来到深圳市众擎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展厅,数个直立的人形机器人映入眼帘,它们被天花板吊架垂下的一根根缆绳牵引着双肩,如同木偶戏中准备登场的演员。
-
一块屏幕背后的“制造业朋友圈”
一块屏幕,不止是成百上千个厂商追寻技术创新的载体,也是广州以“制造业朋友圈”协同创新的缩影。在黄埔区,乐金、视源、创维等龙头企业形成了全球最大的超高清显示模组生产基地;增城区积极布局上游电子化学品及材料专区;南沙区相关龙头企业在彩色电子纸领域取得新突破……
-
看!“机械之心”在这所智能研究院澎湃
在长方形的测试水池里,一台明黄色的“铁疙瘩”时而浮出水面,时而沉入水底,看似笨重的身躯却灵活得仿佛一条游动的鱼。这款用于水下检测的智能机器人,可以在“一沉一浮”间实现对水下情况全方位、无死角的探测作业。
-
听!松山湖畔创新与产业的交响曲
走进位于广东东莞松山湖畔XbotPark机器人基地9楼的本末科技,两个分别名为“刑天”和“TITA”的机器人“脚踩风火轮”,正在一个面积约30平方米的测试场上灵活地转圈、爬坡。
-
中国卫星架起“天路” 技术进步普惠八方
泰国偏远地区的老人通过视频与远在曼谷的医生实现了“面对面”诊疗,而帮助医患跨越山川阻隔的,是来自中国的卫星。近年来,中国商业航天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不仅取得多项技术突破,还将技术进步的红利普惠到世界各地。
-
北京商业航天集群点燃星河梦想
300多家高新航天企业、46家全国商业航天百强企业在京设点,70%以上的民营火箭整箭企业集中于此,构建起覆盖火箭、卫星、测控、应用等环节的产业体系……北京,这座千年古都,正以商业航天为画笔,在太空写下创新答卷。
-
感受商业航天的“北京速度” 领域内高新技术企业超300家
目前,北京拥有国内最全的商业航天产业链条,商业航天领域高新技术企业超300家,核心研发单位、上市企业和独角兽企业约占全国50%。
-
手术机器人发展惠及更多患者
通过单一小切口完成各类微创手术、不开颅微创进行神经外科手术,在北京,手术机器人正帮助越来越多的医生以更小的创伤实现同等乃至更好的治疗效果,惠及更多患者。
-
向“智”!中国机器人“跑”起来
在北京市机器人产业园(亦庄)的“机器人大世界”前,“活力中国调研行”记者团最新观看了一场趣味足球赛,比赛双方是来自北京加速进化公司的人形机器人。正是这款机器人,让中国团队在今年3月的RoboCup机器人世界杯德国公开赛上夺得冠军。
-
这个“城”,不一般!
从高能同步辐射光源发出“第一束光”,到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破解地球密码、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设施解码生命奥秘……科学之光,正在照亮科学之城。
-
每3天一颗星!——从“造星工厂”到太空织网的“银河速度”
走进北京银河航天方舟实验室,十万级洁净车间里,自动焊机正以毫伏级的电压精度进行柔性电池片的焊接,相邻的自动贴片机同时以0.05毫米级的精度把电池片嵌入柔性基板,制造薄如蝉翼的卫星翅膀。这一幕高端制造场景,正是“活力中国调研行”记者团在我国商业航天领域首家独角兽企业银河航天探访时看到的画面。它将卫星制造从“定制化手工作坊”推向“数字化生产线”,其年产150颗卫星的突破,已接近13年前全球年均卫星发射总量。
-
年营收超300亿 北京成机器人产业创新策源地
据北京市经信局消息,2024年全市机器人产业营收超过300亿元,同比增长近50%,目前北京拥有机器人骨干企业400余家,人形机器人整机单位近30家。
-
逐浪大潮!“千年古都”变身“人工智能第一城”
荟萃我国顶尖人工智能学者、研发机构以及数量最多的人工智能企业、人工智能大模型;孵化出我国第一个千亿参数大模型、第一个AI智能体、第一家AI“独角兽”、第一个智能机器人实验室……北京,这座有着3000多年建城史、800多年建都史的千年古都,正以更智能、更新潮的面孔刷新“北京印象”。
-
AI填报志愿:工具不能替人抉择
6月17日,“活力中国调研行”的记者们来到了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在这里,多位AI专家建议高考考生,AI可以作为填报志愿的重要辅助工具,但由于AI工具仍不成熟,最终决策要牢牢把握在自己手中。
-
“AI司机”携中国标准驶向世界
16日,记者来到驭势科技(北京)股份有限公司。一台貌不惊人的蓝色无人车吸引了记者的注意,它不仅卖出了豪车身价,还书写了机场运输的新规则。在机场的物流运输中,无人车可以实现7×24小时全天候、全流程作业,在降低运营成本的同时,极大提升了物流运力。从北京研发技术到香港落地应用,从中国制定标准到世界推广产品,中国的科创企业正在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出海”之路。
-
北京加速构建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高地
汽车是北京制造业第一大产业;北京是全国首批智能网联汽车“准入与上路通行”和“车路云一体化应用”双试点城市;北京拥有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中心、动力电池创新中心三个国家级汽车领域创新中心;北京奔驰、小米汽车、理想汽车等8家整车企业在京生产制造……一组数据背后,是北京加速构建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高地的底气。
-
76秒,下线一辆车!——在小米汽车工厂感悟分秒间的创新力
占地面积超70万平方米,相当于100个足球场大小的超级工厂;每76秒就可以产出一辆新能源汽车,我国车企生产的一些新纪录在这里诞生……京郊午后,阳光将小米汽车工厂银灰色的巨型厂房轮廓勾勒得棱角分明,车间内涌动着创新的脉动。
-
雷军:智能制造使小米站到汽车制造业前端
6月16日,在2025年“活力中国调研行”北京主题采访活动媒体见面会上,小米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雷军谈小米汽车:突破核心技术,把握用户需求。正是智能制造,使小米站到汽车制造业的前端。
-
雷军:坚定“技术为本” 创新持续投入
6月16日,小米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雷军在北京小米汽车工厂媒体见面会上发言。在雷军看来,创新持续投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坚定‘技术为本’的铁律,小米过去5年投入超1000亿元用于研发,在很多核心能力上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未来5年计划再投入2000亿元,继续冲刺新一代全球硬核科技的新高峰。”
-
雷军:攻关核心技术 注重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
6月16日,小米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雷军在北京小米汽车工厂媒体见面会上发言。雷军说,面对汽车市场的激烈竞争,小米攻关核心技术,提升硬核竞争力,注重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正是智能化制造,使小米站到汽车制造业的前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