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座名楼,为何从大唐开始就是顶流“网红”?

滕王阁这座千古名楼,在现代都市的繁华灯火中,展现出活力中国的万千气象

聚焦

活力中国调研行
  • 从“围起来”到“火出圈”!滕王阁“三还于民”,南昌算对这笔账

    登阁凭栏远眺,赣江遥接云天,落霞随水波起伏荡漾。来自各地的游客登上“中国四大名楼”之一的滕王阁,在“落霞与孤鹜齐飞”意境中,触摸的不仅是文脉传承的温度,更有因城市更新而愈加蓬勃的生命力。

  • 从封闭景区到“城市客厅”!滕王阁景区“还江于民”如何激活文旅新动能?

    滕王阁是江西南昌的文化地标,因唐代诗人王勃所作《滕王阁序》而声名远扬,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2024年,南昌全力推进滕王阁景区“还江于民、还岸于民、还景于民”及北扩工程,在2025年1月1日竣工并对外开放。改造提升过程中,滕王阁景区收费区域缩小,免费区域扩大,景区一度面临门票收入下降和运营成本增加的压力。

  • 走入民生场景 AI点亮美好生活

    从医疗到教育,从办公到出行……记者在安徽参加“活力中国调研行”时越来越深切地感受到,AI正在快速融入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更好解放生产力,释放想象力,带动更多的新消费场景出现。

  • 解锁低空经济密码——看航空小镇如何打造产业发展新引擎

    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发展,打造“天地一体”高质量发展新引擎,中国低空经济迎来发展风口。在安徽芜湖,一座初具规模的航空小镇为这片土地注入澎湃动能。位于芜湖市湾沚区航空小镇的中电科芜湖钻石飞机制造有限公司总装线上,工人们正忙着调试、组装通航飞机,机库内一架架崭新的通航飞机整装待发。该公司成立12年来,实现了从“引进消化吸收”到“自主创新引领”转型。

  • “剧透”未来!从低空到太空,看产业发展新脉动

    低空经济与商业航天作为备受关注的新兴产业,已成为驱动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据预计,2025年我国低空经济市场规模将达到1.5万亿元,中国商业航天市场规模也将突破2.5万亿元。随着低空经济发展日新月异,以逐梦苍穹为目标的商业航天也在星辰大海中书写着中国智造的“加速度”。

  • 升级!老“引擎”跳动智慧“心脏”

    一边是老牌工厂有了新面貌,一边是工业老城探出发展新路。“作为全国老工业基地城市,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蚌埠就已经是中国传感器研发制造基地。”蚌埠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主任陶广生说,进入万物互联时代,蚌埠市抢抓产业转型升级新机遇,围绕智能传感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全力打造“中国传感谷”。

  • 当“传感黑科技”遇见“航天新势力”:一座老工业城市的“精度”与“高度”传奇

    “中国传感谷”建成了安徽省内唯一的集成电路和MEMS(微电机系统)晶圆生产线,构建自主可控的芯体和传感器技术体系,已成为安徽省人工智能产业布局的重要一环。而不远处的“中国·蚌埠商业航天产业园”的逐步落成,为蚌埠的商业航天产业的腾飞注入新动力。

  • 起飞!从“米市”走出航空小镇

    7月3日,参加“活力中国调研行”采访活动的记者来到航空小镇。湾沚区委常委、副区长朱应华介绍,在中电科芜湖钻石飞机制造有限公司的引领带动下,航空小镇已集聚通航整机、无人机制造、航空新材料、低空智联体系、低空运营等全产业链企业近200家,通用航空“中国心”“中国脑”“中国桨”能在芜湖实现“中国造”“中国修”。

  • 从制造到“智造”——机器人解锁未来新图景

    智慧的“头脑”、灵活的“四肢”…… 经过十多年深耕细作、精心培育,安徽芜湖机器人产业实现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跟跑到领跑、从量变到质变的跨越发展,形成了以埃夫特六轴机器人为代表的“国字号”机器人产业集群,综合排名稳居全国第一方阵。

  • 好用好玩!AI点亮百姓生活

    记者们行走在合肥这块创新沃土上,越来越深切地感受到,AI正在快速融入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更好解放生产力,释放想象力,带动更多的新消费场景出现。

  • 安徽未来产业“多点开花” 科创引擎澎湃有力

    在安徽省合肥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有一条孕育了数十家量子科技企业的“量子大街”。过去的10多年里,方圆几公里内,量子产业集群在此崛起,成为全国乃至全球领先的量子科技高地。

  • AI赋能!新能源汽车跑出“智造”加速度

    在江淮汽车与华为联合打造的尊界超级工厂,超过1800台智能机器人作业,实现冲压、焊装、涂装、总装车间全面自动化与数字化,借助自研算法及工业级监控机器人,对1500个关键点进行AI视觉检测,对外观微小瑕疵的检测精度可达0.2毫米;

  • “柔性定制,智造升级”——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一线观察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25年1至5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达569.9万辆和560.8万辆。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蓬勃发展,得益于精密高效的产业链支撑。安徽作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大省,汇聚了众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及整车制造企业。

  • “上新”!合肥绘制“未来产业图谱”

    在安徽省合肥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有一条孕育了数十家量子科技企业的“量子大街”。过去的10多年里,方圆几公里内,一个拥有中电信量子、本源量子、国仪量子等代表性企业的量子产业集群在此崛起,成为全国乃至全球领先的量子科技高地。

  • “制造业朋友圈”里走出的单项冠军

    广州有“显示之都”的称号,这里培育了超10家百亿级龙头企业、超10家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超30家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汇聚产业相关企业超2000家,规上工业企业近500家。

  • 造房子就像“搭积木” 模块化建筑向“绿”而生

    不同于人们印象中的“建房子”场景,这里没有飞扬的尘土,更没有轰鸣着的挖掘机、来回穿梭的推土机。车间内的项目管理信息平台上,订单状态、工期计划、项目完成进度等一目了然,利用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进行数字化设计建造是这里的常态。

  • 这个“大眼萌”有真本领

    广东省智能机器人研究院重点围绕工业机器人和智能装备、核心功能部件、无人自主技术、工业大数据等方向开展行业共性技术攻关,已在控制技术、感知技术、大功率激光器、无人自主技术等研发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 广东加快布局未来产业新高地

    在创新之城——深圳,一台灵巧的人形机器人不仅能跳舞,更承载着新一轮智能革命的想象空间。

  • 广东广州:科技助力文旅产业发展

    广州励丰文化科技文化股份有限公司以科技手段助力文旅产业发展,通过技术创新、业态创新、模式创新,借助声光电设备、虚拟现实等技术,打造沉浸式游览等创新文旅项目。

  • 触摸!钢铁身躯的创新脉搏

    一台机器人化身“银色舞者”,现场跳起了电影《功夫》里的“斧头舞”,亮相、跨步、挥手、转身……一整套动作节奏准确、铿锵有力。“活力中国调研行”记者团来到深圳市众擎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展厅,数个直立的人形机器人映入眼帘,它们被天花板吊架垂下的一根根缆绳牵引着双肩,如同木偶戏中准备登场的演员。

  • 一块屏幕背后的“制造业朋友圈”

    一块屏幕,不止是成百上千个厂商追寻技术创新的载体,也是广州以“制造业朋友圈”协同创新的缩影。在黄埔区,乐金、视源、创维等龙头企业形成了全球最大的超高清显示模组生产基地;增城区积极布局上游电子化学品及材料专区;南沙区相关龙头企业在彩色电子纸领域取得新突破……

  • 看!“机械之心”在这所智能研究院澎湃

    在长方形的测试水池里,一台明黄色的“铁疙瘩”时而浮出水面,时而沉入水底,看似笨重的身躯却灵活得仿佛一条游动的鱼。这款用于水下检测的智能机器人,可以在“一沉一浮”间实现对水下情况全方位、无死角的探测作业。

  • 听!松山湖畔创新与产业的交响曲

    走进位于广东东莞松山湖畔XbotPark机器人基地9楼的本末科技,两个分别名为“刑天”和“TITA”的机器人“脚踩风火轮”,正在一个面积约30平方米的测试场上灵活地转圈、爬坡。

  • 中国卫星架起“天路” 技术进步普惠八方

    泰国偏远地区的老人通过视频与远在曼谷的医生实现了“面对面”诊疗,而帮助医患跨越山川阻隔的,是来自中国的卫星。近年来,中国商业航天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不仅取得多项技术突破,还将技术进步的红利普惠到世界各地。

  • 北京商业航天集群点燃星河梦想

    300多家高新航天企业、46家全国商业航天百强企业在京设点,70%以上的民营火箭整箭企业集中于此,构建起覆盖火箭、卫星、测控、应用等环节的产业体系……北京,这座千年古都,正以商业航天为画笔,在太空写下创新答卷。

  • 感受商业航天的“北京速度” 领域内高新技术企业超300家

    目前,北京拥有国内最全的商业航天产业链条,商业航天领域高新技术企业超300家,核心研发单位、上市企业和独角兽企业约占全国50%。

  • 手术机器人发展惠及更多患者

    通过单一小切口完成各类微创手术、不开颅微创进行神经外科手术,在北京,手术机器人正帮助越来越多的医生以更小的创伤实现同等乃至更好的治疗效果,惠及更多患者。

  • 向“智”!中国机器人“跑”起来

    在北京市机器人产业园(亦庄)的“机器人大世界”前,“活力中国调研行”记者团最新观看了一场趣味足球赛,比赛双方是来自北京加速进化公司的人形机器人。正是这款机器人,让中国团队在今年3月的RoboCup机器人世界杯德国公开赛上夺得冠军。

  • 这个“城”,不一般!

    从高能同步辐射光源发出“第一束光”,到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破解地球密码、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设施解码生命奥秘……科学之光,正在照亮科学之城。

  • 每3天一颗星!——从“造星工厂”到太空织网的“银河速度”

    走进北京银河航天方舟实验室,十万级洁净车间里,自动焊机正以毫伏级的电压精度进行柔性电池片的焊接,相邻的自动贴片机同时以0.05毫米级的精度把电池片嵌入柔性基板,制造薄如蝉翼的卫星翅膀。这一幕高端制造场景,正是“活力中国调研行”记者团在我国商业航天领域首家独角兽企业银河航天探访时看到的画面。它将卫星制造从“定制化手工作坊”推向“数字化生产线”,其年产150颗卫星的突破,已接近13年前全球年均卫星发射总量。

  • 年营收超300亿 北京成机器人产业创新策源地

    据北京市经信局消息,2024年全市机器人产业营收超过300亿元,同比增长近50%,目前北京拥有机器人骨干企业400余家,人形机器人整机单位近30家。

  • 逐浪大潮!“千年古都”变身“人工智能第一城”

    荟萃我国顶尖人工智能学者、研发机构以及数量最多的人工智能企业、人工智能大模型;孵化出我国第一个千亿参数大模型、第一个AI智能体、第一家AI“独角兽”、第一个智能机器人实验室……北京,这座有着3000多年建城史、800多年建都史的千年古都,正以更智能、更新潮的面孔刷新“北京印象”。

  • AI填报志愿:工具不能替人抉择

    6月17日,“活力中国调研行”的记者们来到了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在这里,多位AI专家建议高考考生,AI可以作为填报志愿的重要辅助工具,但由于AI工具仍不成熟,最终决策要牢牢把握在自己手中。

  • “AI司机”携中国标准驶向世界

    16日,记者来到驭势科技(北京)股份有限公司。一台貌不惊人的蓝色无人车吸引了记者的注意,它不仅卖出了豪车身价,还书写了机场运输的新规则。在机场的物流运输中,无人车可以实现7×24小时全天候、全流程作业,在降低运营成本的同时,极大提升了物流运力。从北京研发技术到香港落地应用,从中国制定标准到世界推广产品,中国的科创企业正在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出海”之路。

  • 北京加速构建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高地

    汽车是北京制造业第一大产业;北京是全国首批智能网联汽车“准入与上路通行”和“车路云一体化应用”双试点城市;北京拥有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中心、动力电池创新中心三个国家级汽车领域创新中心;北京奔驰、小米汽车、理想汽车等8家整车企业在京生产制造……一组数据背后,是北京加速构建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高地的底气。

  • 76秒,下线一辆车!——在小米汽车工厂感悟分秒间的创新力

    占地面积超70万平方米,相当于100个足球场大小的超级工厂;每76秒就可以产出一辆新能源汽车,我国车企生产的一些新纪录在这里诞生……京郊午后,阳光将小米汽车工厂银灰色的巨型厂房轮廓勾勒得棱角分明,车间内涌动着创新的脉动。

  • 雷军:智能制造使小米站到汽车制造业前端

    6月16日,在2025年“活力中国调研行”北京主题采访活动媒体见面会上,小米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雷军谈小米汽车:突破核心技术,把握用户需求。正是智能制造,使小米站到汽车制造业的前端。

  • 雷军:坚定“技术为本” 创新持续投入

    6月16日,小米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雷军在北京小米汽车工厂媒体见面会上发言。在雷军看来,创新持续投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坚定‘技术为本’的铁律,小米过去5年投入超1000亿元用于研发,在很多核心能力上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未来5年计划再投入2000亿元,继续冲刺新一代全球硬核科技的新高峰。”

  • 雷军:攻关核心技术 注重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

    6月16日,小米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雷军在北京小米汽车工厂媒体见面会上发言。雷军说,面对汽车市场的激烈竞争,小米攻关核心技术,提升硬核竞争力,注重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正是智能化制造,使小米站到汽车制造业的前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