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
-
新华视点丨南水之源
横跨湖北、河南两地的丹江口水库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地。丹江口水库被称为“亚洲天池”,它的大坝“穿衣戴帽”两次建成相隔数十年……南水之源,遇见丹江口,告诉你一个真实的丹江口。
-
南水北调中线行|长距离输水调度技术助力“南水北送”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全长1432公里,通水十年累计向北方调水超过680亿立方米。工程沿线水资源供需系统复杂,各用水户需水情况更是不断变化。如何按计划将南水输送给受水区各用水户,科学开展长距离输水调度是技术关键。
-
南水北调中线行丨河南淅川:渠首柑橘丰收满园“金”
河南省淅川县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所在地和核心水源区,地处秦岭余脉,气候温和、雨水充足,十分适宜柑橘生长,是远近闻名的“中原柑橘之乡”。
-
南水北调中线行|沿着“南水”探文化
殷商文化、太极文化、中医文化、三国文化、诗词文化……在中国,有一条调水生命线,不仅创造了世界调水工程的奇迹,更如同一位文化传承的使者,将工程沿线的灿烂文化串珠成线,呈现在世人面前。走进位于湖北省丹江口市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纪念园,沉浸式体验南来之水带来的文化盛宴。
-
南水北调中线行丨一渠丹江水浸润“百年煤城”
“百年煤城”河南焦作市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唯一穿城而过的城市,通水10年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累计向焦作市供水超4.3亿立方米,生态补水6000多万立方米,这条渠不仅让焦作人吃上了好水,还让他们享受到了生态之美。
-
陶岔渠首:南水从这里启程
“龙头开,南水来”。如果说丹江口水库是南水北调的“大水池”,位于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的陶岔渠首就相当于控制丹江口水库出水的“水龙头”。水龙头如何控制,水质如何保证,记者带你一探究竟。
-
南南来之水——南水北调通水十年记丨探秘“长江黄河相遇处” 领略“一渠清水穿城过”
“穿黄不通,中线无功。”南水北调中线穿黄工程自黄河南岸,干渠一头扎入黄河河底之下,从黄河北岸焦作温县再次涌出。河南焦作成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唯一穿越中心城区的城市。新华云直播将带你探秘南水北调中线的“咽喉”——穿黄工程,并前往焦作市领略“一渠清水穿城过”,感受“最美干渠”的生态蝶变。
-
聚焦高质量发展丨十年谋篇“水”文章 湖北丹江口叫响“中国水都”
湖北丹江口,这座拥有46万居民的县级市,因为南水北调这一世纪工程而备受瞩目。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地,通水十年来,丹江口市为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积极践行“两山”理念,扛牢守水护水使命,大力推进生态建设,走出了一条生态与经济共融共促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
河南淅川:丹江水库秋日美
深秋时节,沿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方向走进河南省淅川县,放眼远眺,水天一色,碧波荡漾;走近细看,生态林果遍布山间,环库区生态廊道扮靓丹江湖畔。
-
记者探访茅塔河 见证源头活水来
在湖北十堰市,有2400多条大小河流汇入丹江口水库,它们好似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丹江口水库的“毛细血管”,直接关系水库的水质。小河净,大库清,丹江口水库上游茅塔河的小流域综合治理,是水源地保水护水的一个缩影。
-
丹江口大坝:“穿衣戴帽”只为更多南水北调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丹江口水库,因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拦蓄滔滔汉江形成。作为枢纽最主要的建筑物——丹江口大坝始建于1958年,当时被称为全国唯一“五利俱全”的水利工程。为满足南水北调要求,2005年大坝再次“穿衣戴帽”,在老坝基础上再增高10多米,创造工程奇迹。
-
南来之水——南水北调通水十年记丨丹江渠首看变化
“龙头开、南水来”。作为南水北调中线输水总干渠的引水渠首,陶岔渠首担负着向河南、河北、北京、天津沿线地区输水的重要任务。距渠首不远的邹庄村是丹江口水库的一个移民村,2011年因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搬迁至现址。直播来到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探访南水北调中线的“水龙头”——陶岔渠首枢纽工程,带你走进移民新村看变化。
-
湖北丹江口:“空、天、地、水”全方位护水
大屏幕上,无人机扇动“翅膀”起飞,跟随它的“眼睛”,碧水、青山、小岛、夕阳尽收眼底……在湖北丹江口市水库水质安全保障指挥中心,调度员周淑婷轻轻点几下鼠标,十几公里外的无人机立刻从机库起飞,按照设定的路线巡飞。
-
茅塔河的生态经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丹江口水库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水库水质常年保持在Ⅱ类及以上。“南水”好不好,表现在水库,根子在源头。记者近日来到丹江口水库上游茅塔河流域,探寻一泓清水何以清澈的奥秘。
-
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水质持续向好
2014年正式通水以来,丹江口水库水质总体优良,长期稳定在地表水Ⅱ类及以上标准。随着生态保护力度越来越强,每年符合Ⅰ类水质的天数和指标个数持续保持在高位。
-
北京2023-2024年度“南水”调水量创历史纪录
记者从北京市水务局了解到,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北京段工程2023-2024年度调水工作于10月31日24时正式结束。这期间,北京市南水北调干线管理处调水量达到13.45亿立方米,超额2亿立方米完成年度调水任务,创“南水”进京以来年度调水量历史新高。
-
湖北丹江口:水质监测“守望人”为丹江水把好关
湖北十堰丹江口市环境保护监测站有一支团队,他们负责对丹江口水库及沿岸的水质采样和检测。天刚蒙蒙亮,监测站水质室主任熊屹带领团队乘船深入丹江口水库,前往预定地点提取水样。
-
南水北调中线行丨寻访丹江口志愿“小水滴”
“守水护水是天大的事”“像眼睛容不下沙子一样容不下垃圾和污水”……在南水北调水源区湖北十堰丹江口市,这样的标语十分常见。记者听闻,“一泓清水”的背后,有一群守水护水的“小水滴”志愿者,近日得以一探究竟。
-
南水北调中线行丨河南淅川:库区农民端上“绿饭碗”
近年来,当地把“水质保护”和“产业发展”两大责任一肩扛,立足水源地区位优势,积极发展中药材、特色林果、乡村旅游等生态产业,丹江口水库淅川库区农民们逐渐端上了“绿饭碗”。
-
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超额完成年度调水任务
记者1日从水利部和中国南水北调集团有限公司获悉,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顺利完成2023—2024年度调水工作,截至10月31日累计向京津冀豫四省市调水83.37亿立方米,为年度计划的118%。
-
南水之源:遇见丹江口
丹江口水库70余年的历史,从某种角度来说,也是南水北调从构想到实现的见证。它被称为“亚洲天池”,它的大坝“穿衣戴帽”两次建成相隔数十年,它的水质全年超过300天为Ⅰ类水,它有“天罗地网”守护“不让一滴污水进入”……南水之源,遇见丹江口,告诉你一个真实的丹江口。
-
南来之水——南水北调通水十年记|人人都是“守井人”
十堰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秦巴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担负着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的使命担当。记者深入水源核心地,探寻“守井人”守水护水的“真功夫”和“靠水吃水”的“水功夫”。
-
南水北调中线行丨寻找桃花水母
桃花水母,又名桃花鱼,因其形如桃花又常在桃花盛开的时候出现而得名。桃花水母对水质、水生态环境要求极度严苛,数量稀少,故又被称为“水中大熊猫”。近些年,随着环境保护力度加大,桃花水母屡屡见诸报端,但大都是一些人迹罕至的小溪小湖。丹江口水库如此巨大的水体,出现桃花水母,无疑令人惊奇,也是丹江口水库的水质和水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的最佳佐证。
-
南水北调中线行丨从“坝首第一村”看南水北调移民生活新变化
今年是南水北调工程通水十周年。在建设的过程中,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起点丹江口水库附近有数十万居民为了给工程施工和水库蓄水让路而搬离了原住处。今天,让我们走进有着“坝上第一村”之称的湖北十堰丹江口市蔡湾村,看看这座距离大坝不到500米的移民村有什么样的新变化。
-
南水北调中线行丨一滴水背后的经济学
一滴水背后能有什么?能汇聚成一泓清水润泽北方,也能发展出百亿产业强县富民。这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十周年行进式报道第一站,记者在湖北十堰丹江口找到的答案。
-
“南来之水——南水北调通水十周年”系列直播丨探源丹江口
武当山下的丹江口水库有“亚洲第一大人工湖”之称,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区,如同北方亿万人的“大水井”。新华社直播团队来到武当山下,带你探秘丹江口大坝的前世今生,“问道”一江清水北流的“独门绝技”,感受“挖井人”移民的新生活。
-
守水护水 湖北十堰绿色低碳发展实现新突破
空、天、地智慧监管体系构建守水护水硬核实力,小流域综合治理取得良好成效,库区人民生产生活方式向“绿”转变……记者在湖北十堰丹江口库区行进式采访时发现,守水护水倒逼十堰绿色低碳发展实现新突破,促进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良性互动。
-
丹江口水库:南水千里润北国
有“亚洲第一大人工湖”之称的丹江口水库位于湖北省十堰市东部,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区。自2014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全面通水以来,已累计调水超660亿立方米,京津冀豫4省市1.08亿人受益。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也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10周年。现在,首都人民每3杯水中,就有2杯来自丹江口水库。
-
南水北调中线向天津调水超100亿立方米 成为天津市供水主水源
记者从天津市水务局获悉,截至9月10日1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累计向天津市调水超100亿立方米,已经成为天津市供水主水源。2014年12月,南水北调中线天津干线和天津市内配套工程实现同步通水,成为继引滦入津工程之后,天津的又一条城市供水生命线。天津市大部分区域实现引江、引滦双水源保障,有效化解了城市供水“单一性、脆弱性”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