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 正文
2021 12/ 27 16:48:57
来源:新华网

盲人老郭“听”到的深山“变化”

字体:

  冬至时节, 58岁的大林村村民老郭站在家门口,“眺望”远方,静静听着大型拖拉机在田里耕地时隆隆作响的声音。

  30年前,风华正茂、年轻有为的郭大荣在一次意外中双眼失明,为了恢复身体机能和基本容貌,郭大荣先后做了3次大手术,不仅花光所有积蓄,还欠下不少外债,成为负债累累的贫困户。在亲戚朋友和乡邻的劝慰和鼓励下,郭大荣用近2年的时间学会了生活自理,逐渐走出痛苦。他对邻居说,眼虽盲,心不能瞎,要靠自己活出个人样。

  双眼失明以来,凭着一股志气和韧劲,郭大荣学习养猪、种烟叶、种草药,成为行家里手。“别看老郭眼睛看不见,但他肯下力,干啥都有一套!”周围村民谈起郭大荣,都竖起大拇指。

  作为一名盲人,发展产业注定比健全人要艰难。

  1993年,郭大荣靠着一根竹竿摸到宜昌一家养猪场拜师学艺。从此,郭大荣吃住都在猪圈里。眼睛看不见,他就凭着手摸、耳听、鼻闻,掌握了科学养猪的技术,成了远近闻名的养猪专业户。

  1994年,烟站技术员来村里动员种烟叶,郭大荣第一个报名,烤烟是个技术活,烤房内的温湿度都影响烟叶成色。因为看不见温度计,郭大荣只好睡在烤房边,每到关键环节,他就脱掉上衣,钻进烤房,用身体感受烤房温度,用双手感受烟叶湿度……

  从养猪饲料靠买,到自己用粉碎机加工,从种地靠耕牛犁地,再到用旋耕机耕地,如今用大马力拖拉机耕地……老郭用他粗糙的双手和一对灵敏的耳朵感受着家乡的变化。从开始种烟两三亩,到现在每年种烟70多亩,从开始养猪三两头,到现在一年出栏200多头。老郭“听”到自家的土坯房变成了小别墅,“听”到破旧的老三轮变成了四轮小汽车。

  “镇上、村里干部都很关心我,照顾我,做产业资金不够,他们想办法帮我贷款,劳动力不够,他们帮我组织人员。我非常感谢他们,残疾人大事干不了,但是我的理想还是很大的。现在我富起来了,我想带着乡邻们一起发展致富产业。”郭大荣说。

  村民何尧政夫妻俩跟着郭大荣干,每年工钱就有近1万元,再加上向郭大荣流转土地的几千元,结余不少。村里跟着郭大荣干活、搞种植的10多户贫困户,如今都已脱贫。

  日子慢慢好起来以后,郭大荣组织村里的贫困户集中培训,教他们烟叶种植和生猪养殖等实用技术,带领乡亲们一起发展致富项目。村民刘开长是跟着郭大荣学习养殖技术勤劳致富的头一批。

  “我从2017年跟着郭老板学养猪,从几十头规模扩大到几百头,前年市场行情好,毛收入大概是100多万,纯利润三四十万块钱,今年我还养了100多头。”刘开长说道。

  湖北襄阳保康县店垭镇大林村地处秦巴山脉深处,曾是国家秦巴山片区扶贫攻坚重点县保康县65个建档立卡贫困村之一。2018年,大林村作为保康县第一批脱贫出列的贫困村,从走路难、吃水难、用电难……到现在村民们的生活越来越富足。

  不服输,不放弃的老郭“听”着村里一年一年的变化,和乡亲们在脱贫路上书写一个又一个传奇。(文字:赵梦琪、陈泉霖 视频:赵梦琪 视频素材来源:保康县融媒体中心)

  郭大荣在“听”拖拉机耕地的声音。陈泉霖摄 新华网发

  郭大荣在“听”拖拉机耕地的声音。陈泉霖摄 新华网发

  郭大荣在“听”拖拉机耕地的声音。陈泉霖摄 新华网发

  郭大荣用手“摸”农作物,了解作物的长势。陈泉霖摄 新华网发

  郭大荣家里生猪养殖场饲养的仔猪。陈泉霖摄 新华网发

  干活间隙,郭大荣和合作社村民一起在田间地头歇晌、聊天。陈泉霖摄 新华网发

  郭大荣在出售仔猪。陈泉霖摄 新华网发

  郭大荣在“摸”村民腌制的腊肉,和村民聊置办年货的事儿陈泉霖摄 新华网发

  郭大荣家的住房(左)和收成用房(右)。陈泉霖摄 新华网发

  郭大荣在家门口和合作社社员一起聊村里的变化和收成陈泉霖摄 新华网发

  保康县店垭镇大林村村民小洋楼陈泉霖摄 新华网发

  村民们在大林村文化广场上健身聊天陈泉霖摄 新华网发

  郭大荣在家门口“眺望”远方。陈泉霖摄 新华网发

【纠错】 【责任编辑:赵梦琪 】
阅读下一篇:
01002001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82008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