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 正文
2022 01/ 20 17:57:12
来源:新华网

产业小镇调查丨采访札记:一个小镇给“东北振兴”的启示

字体:

  新华社沈阳1月20日电 题:采访札记:一个小镇给“东北振兴”的启示

  新华社记者王炳坤、武江民

  2021年9月10日,在2021中国(大连)国际服装纺织品博览会上,来自辽宁省辽阳市的小北河镇被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和中国针织工业协会授予“中国袜业名镇”称号。新华社发

  岁末年尾,记者驱车前往辽宁省辽阳市小北河镇采访,一路上安静的村庄、低矮的民房、空荡荡的苞米地与天际相接,苍茫中透露着典型的“猫冬”景象。

  进入小北河镇,记者看到的却是一番别样场景:各个袜厂招牌和各式袜子的广告牌沿街林立,大街上车水马龙、人来人往,超市、餐馆、宾馆一个接一个,热闹得如同小县城。

  当地人说,小北河镇地处浑河、太子河的行洪区,自古以来十年九涝。谁能想到,在这片打粮食都难的灾荒之地,竟另辟蹊径长出一个新产业。

  事实上,在这个地处东北地区的小镇,资源条件并不优渥的小北河“逆袭”,给了“东北振兴”这个大课题不少启示。

  老一代小北河人穷则思变,行洪区种粮食不保靠,反而倒逼他们不再“土里刨食”,而是摸索将纺织原料与手工劳动相结合,“蹚”出一条袜业路。

  县乡发展靠产业,产业发展靠特色。小北河人不跟大城市拼“高大上”,也不跟资源型工业比“大而全”,当年就靠着发掘村镇劳动力丰富、家庭生产成本低的优势,找到了一条适合自己的门路。

  当然,凭借特色产业的“一招鲜”,并不能“吃遍天”。在中国袜业“南有浙江诸暨,北有吉林辽源”的双重夹击下,小北河之所以屹立不倒,韧性十足,离不开在转型升级中的步步进阶。

  从事袜业30多年,随着当前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传统产能日益过剩,小北河人清醒意识到,现在他们要解决的不是“有没有”的问题,而是“好不好”的困惑。

  转变生产模式,由一家一户单干到聚集发展;升级服务方式,由企业孤立无援到政府精准扶持;开拓销售渠道,从“走出去”到“引进来”,再到走出国门开拓海外市场;创新产品类别,连续推出五指袜、潮袜、水晶袜等新品抢占市场……为了做精做专一双袜子,小北河人一直都很拼。

  走在镇里的大街小巷,居民们的富足和自信写在脸上,记者也不难看到年轻面孔。镇党委书记张忠臣说,“产业兴”带来“腰包鼓”,去年全镇居民人均收入超3万元,比周边乡镇高出一大截;“腰包鼓”带来“人口聚”,与一些乡村日渐“空心化”相比,不少外地人流入小北河,全镇的常住人口比户籍人口还多出了2000多人。

  方向找得对,自己够努力,成就了小北河镇的“小而美”。在“一县一业、一乡一品”被越来越多人认可的今天,愿更多市镇瞄准“特色”和“专业”苦练内功,在发展路上步履稳健。

【纠错】 【责任编辑:刘笑冬 】
阅读下一篇:
010020010010000000000000011101091128283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