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文脉|跨山越海 传承新生-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4 02/23 17:17:24
来源:新华网

古建文脉|跨山越海 传承新生

字体:

  新华社合肥2月23日电(记者汪海月、刘美子)漫步各式园林之间、领略特色文化风情,春节假期,位于安徽省合肥市的骆岗公园迎来超过54万名游客,其中以徽派古建为特色的黄山园成为热门打卡点之一。

  2008年,徽派传统民居营造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年来,随着各地对传统文化的日益重视,乡村振兴的进程不断加快,古老的徽派建筑技艺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营造出一个新兴产业。

  “古建筑文化是有生命的文化,发挥徽派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发展古建筑产业,可以让徽州文化更好地弘扬发展。”黄山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党组书记、局长章继平说。

  如今,在徽派古建的故乡黄山市,徽派古建产业蓬勃发展,全市200多家古建企业“跨山越海”,为古建筑的传承新生注入新动能。

在黄山徽匠园林古建有限公司拍摄的徽派仿古建筑。新华社记者 周牧 摄

  黄山市住建局统计数据显示,全市有从事仿古建筑营造、古建修缮保护利用、古建构件配件加工、文创装饰产品生产的各类企业254家,徽州古建工匠1.4万余人,徽派建筑产业辐射至全国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023年全市徽派古建产业产值28.24亿元,同比增长56.5%。

  书院、戏台、楼阁……走进黄山市一处近2.6万平方米的厂区内,数个已经搭建好的徽派古建气势恢宏,宛如一座徽派建筑博物馆,展示着独有的艺术风采。

  这些雕刻精美、构造考究的徽派建筑由厂里的260多位工匠营造搭建,复杂的古建由上万个构件组成,需要耗时近一年时间建造。经过拆解装运后,它们将从这个皖南山区的工厂走向全国多地的公园、文化街区和博物馆,成为展示徽文化的窗口。

  在黄山市歙县精华园旅游投资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在制作徽派仿古建筑配件。 新华社记者 周牧 摄

  “徽派建筑精细考究、稳定坚固,榫卯结构更易拆解和异地搭建,在全国多地很受欢迎。”黄山徽匠园林古建有限公司董事长潘和平说。

  为了让传统徽派建筑更符合现代人的居住需求,古建从业者们持续创新,促进传统和现代融合发展,让老房子焕发新的生命力。

  “我们鼓励在不破坏传统建筑文化的基础上,进行现代化的改良创新,如改宽改高、增加玻璃幕墙、安装中央空调等增加居住的舒适度。”黄山市徽派古建产业发展促进会会长汪文敏说。

  越来越多年轻人的加入,则让“老房子”的发展有了更多的可能性和更强的延续性。

  砖雕、木雕、竹雕、石雕……在位于安徽省行知学校的一间间教室里,不同专业的学生正在非遗大师和资深工匠的指导下潜心练习徽派建筑的雕刻营造技艺,“90后”小伙周明德就是其中一员。大学毕业后,对传统文化深感兴趣的他决定到这里“拜师学艺”。

  “我从小就喜欢传统文化,这些雕刻和古典的家具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底蕴,也体现着中国传统的工匠精神,我希望学成之后能够自己开工厂,把这些老手艺传承下去。”周明德说。

在位于黄山市歙县的行知学校,学生在学习非遗木雕制作。新华社记者 周牧 摄

  在黄山市徽州区西溪南镇,从事研学游工作的申海文另辟蹊径,开启古建和研学的融合。他和团队成员以西溪南镇的明清古建筑“绿绕亭”和“老屋阁”为原型推出“徽派乐高”,让孩子在了解历史文化的同时,体验徽派古建的搭建方式,至今已接待全国各地近5000人次的学生。

  在这位27岁的年轻人看来,徽派古建具有独特而奇妙的搭建方式,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和美学,值得更好地推广发展。“我们计划再挖掘更多的标志性古建,设计系列的建筑课,并推出更多的古建文创模型产品,通过各种方式的结合,找到传播发展古建的新方式。”申海文说。

  为了让古建筑成为人类共享的宝贵财富,古建从业者还在孕育新的想法。“我们正计划通过直播平台让更多人了解徽派古建的营造方式和文化魅力,并希望将徽派古建推向更多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让这一代表中华传统文化的‘名片’成为促进文化相融相通的钥匙。”潘和平说。

 

  策划:杨侠、杨玉华

  文字记者:汪海月、刘美子

  视频记者:周牧

  海报设计:夏园园

  报道员:徐剑、汪澄

【纠错】 【责任编辑:刘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