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三朝看芍药 -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2 05/18 11:20:26
来源:北京晚报

立夏三朝看芍药 

字体:


 清代钱维城绘《花卉册页》之芍药

时至立夏节气,民谚有“谷雨三朝看牡丹,立夏三朝看芍药”之说。

芍药是我国传统名花之一,在我国已有3000多年的栽培历史,与牡丹并称“花中二绝”,自古有“牡丹为花王,芍药为花相”的说法。京西百花山的芍药已有上千年的历史,而最负盛名的是丰台芍药,有“丰台芍药甲于天下”之美誉。立夏至小满节气前后,芍药花开,“连畴接陇,一望无际”,为京城初夏第一胜景。

淡雅“花相”满园诗情

芍药与牡丹花容相似,花光浓艳、妩媚多姿。而若论历史渊源,芍药的栽培远在牡丹之先。早在夏、商、周时就有芍药栽培,距今已有3000多年,是我国最古老的花卉之一。

芍药有将离、婪尾春、小牡丹之别名。古代栽培芍药以扬州为盛,故世称“洛阳牡丹、广陵(扬州)芍药”两相媲美。宋代在苏、皖两省南北广栽芍药,扬州一朱氏园中就栽植芍药五六万株,可见其盛况,谓之“与洛阳牡丹俱贵于时”。

北京也是芍药的原产地之一,京西门头沟的百花山上就有野生芍药。据《百花山志》载:百花山芍药属草芍药,也称山芍药,为多年生草本,生长于山中林下,与南方的芍药相比,花型较小,品种单一,色略不艳。据植物学家考证,百花山的芍药已有上千年的历史,至今仍有生长。

辽代南京(今北京)及以北地区已有芍药栽植。南宋文学家姜夔在《契丹风土歌》中对辽地种植牡丹与芍药盛况赞曰:“契丹家住云沙中,耆(qí)车如水马若龙。春来草色一万里,芍药牡丹相间红。”如果仔细观察辽代的陶瓷会发现,牡丹花和芍药花作为装饰题材经常出现在辽瓷上,由此反映出芍药在辽代民俗文化中占有一定地位。

到了元代,芍药栽培中心转移到了安徽亳州,清朝又北转至山东曹州(今山东菏泽),后又转到北京一带。当时大都城周边多有芍药栽植,熊梦祥《析津志》称:“芍药之盛,旧时扬州,今扬州遗种少少。而京师丰台,连畦结畛,依担市者,如万余茎。”“内园芍药迷望,亭亭直上数尺许,花大如斗。”

明清时期,芍药在京城园林中的栽植更为广泛。西郊海淀有明代清华园(非今之清华园),又称李园,为神宗外祖父李伟所建,被称为“京师第一名园”,园内时以牡丹、芍药著称。“是牡丹千计(棵、丛),芍药万计,牡丹花、芍药花盛开时,人称为花海。”

从明朝末年始,天宁寺逐渐成为京城赏花、拜佛的好去处。寺中设有花圃,种有芍药、桂花,尤以芍药最为有名。时有“京城四大花事”之说,即“法源寺的丁香、崇效寺的牡丹、极乐寺的海棠、天宁寺的芍药”。其中天宁寺种植的芍药花朵硕大、颜色鲜艳、品种繁多。每至立夏时节,京城的文人雅士多到此观赏。

芍药不仅为可赏之名花,其根还可入药。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称:“群花品种,牡丹第一,芍药第二。故世为牡丹为花王,芍药为花相。”“芍药,犹约也。约,美好貌……制食之毒,莫良于芍,故得药名。”

清代,圆明园和颐和园的芍药也许多,而王府花圃里也多植芍药。因牡丹和芍药是分不开的,种牡丹就要种芍药,也可以延续花期,所以在西郊的极乐寺“国花堂”是以牡丹取胜,但芍药也是连畦成片。

清代乾隆皇帝甚爱芍药,曾在御园中广植芍药。乾隆十年(1745年)兴建香山静宜园时,栽植多种花木,其中芍药多达百余株。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初夏,弘历驻跸御园,在观赏了盛开的芍药之后,即兴赋《御制芍药诗》:“山中土脉厚,卉木总昌昌。紫药翻风馥,白珠擎露光。丛高蜂倦采,瓣大蝶深藏。谢朓如曾遇,清词当异常。”他还令宫廷画家钱维城画了折枝花十二种于《花卉册页》上,每页都有御题七绝一首,其中题芍药诗云:“雅淡风情绰约姿,侍花王必尔为宜。扬州闻说种称上,惜未曾逢烂漫时。”

芍药花还可用于制作花茶、点心等。据清末慈禧御前女官德龄回忆,皇太后为了延年益寿,曾以芍药花瓣与鸡蛋、面粉炸成薄饼食用。她非常喜欢吃一种芍药花饼,其制作方法是将芍药花洗净切丝,然后混入面粉、鸡蛋之中,最后油炸成饼。

清代《红楼梦赋图册》之醉眠芍药裀赋配图

丰台芍药 文人咏叹

明清时,京师芍药以丰台最负盛名,故有“丰台芍药甲于天下”之誉。因这里有属沙质壤土,水源丰沛,且气候条件又能满足芍药耐寒喜阳、忌湿畏热的要求,利于芍药栽植。栽培品种甚多,有酒白、杨妃、南红、小叶杨、金镫子、粉妆楼等。其中金镫子开花早,色红而艳,所谓“立夏见芍药”即为此种。酒白开花晚,茎粗而朵大。小叶杨则以香味浓郁见长。

明代《帝京岁时记胜》称:“京师花木之盛,惟丰台芍药甲于天下。”《燕京岁时记》也载:“芍药乃丰台所产,一望弥涯,四月花含苞时,折枝售卖,历遍城坊。”清代《日下旧闻考》载:“丰台为近郊养花之所……培养花木,四时不绝,而春时芍药尤甲于天下。”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受朝廷之命,方苞前赴塞门(边关),临行前与好友张朴村等人游览丰台花乡,并写下著名的《游丰台记》,赞赏丰台的花卉:“丰台去京城十里而近,居民以莳花为业,芍药尤盛。花时,都人士群往游焉……其地最盛者称王氏园,扃(jiōng)闭不得入。周览旁舍,于篱落间见蓓蕾数畦。”晚清蔡省吾所著《燕城花木志》称:“芍药必秋分种,否则不开。予购傻白、南红、杨妃、千叶莲四种,盛开数岁。但花后须割而燎以草。二年须分粪培之。否则成单叶。”民国时期出版的《北京花事特刊》对丰台的芍药记为:“每岁花开,繁秀如画。都人士女,往往游观,而一般文人雅士,无多咏花之作。”

明清之时,丰台的草桥十八村,村村都种芍药,而京城花市所售之时令之花卉,多来自丰台一带,其中又以郭公庄最负盛名。据《北京市丰台区地名志》载:郭公庄原为一郭姓宦官(太监)的庄园,故以郭公庄为村名。据传,明末李自成打进北京后,许多人四处而逃。其中有郭姓太监,带着多年积蓄的银两逃到广安门外西南的一座寺庙里。没多久大顺军败走京城。郭姓太监仍不敢再回到宫里,于是拿出所存银两在京西建起几间平房,以为养老。后来又将宫中的名贵芍药移植于此。多年后芍药栽植达百亩,花朵硕大,花色鲜艳,远近驰名。《丰台史话》称:“丰台芍药最盛者郭公庄。茎粗而高大,花朵极妍,以香味浓郁见长,春时将花剪下,作切花供应全城,售于市上,清时曾进奉宫中。”现在北京中山公园仍繁育有“郭公庄芍药”的品种。

清代,每至芍药盛开之时,城里人多出右安门到丰台踏春赏花,而文人墨客多以芍药为题,吟诗作赋。

乾隆年举人翁咸封《丰台芍药谣》曰:“扬州梦断狂飙起,绰约花魂度江水。异香片片团作云,飞堕丰台幻红紫。丰台芍药颜色殊,万花作会铺锦毹(shū)。就中一枝最妖艳,玉盘捧出倾城姝。”光绪年进士朱祖谋赋词《帝台春·丰台芍药》:“方罫(guǎi)曲折,花农旧生活。谷雨半晴,绣槛争移,宫衣微脱。插帽传笺一笑处,尽消遣、谢郎吟箧(qiè)……”晚清大臣陈宝琛赋词《忆旧游·丰台芍药》:“看群芳代谢,占断春光,婪尾连畦。过草桥南望,恐扬州盛日,无此华滋。向时祖园王墅,芜废属场师。问碧玉谁家,销魂值得,留视图诗……”而乾隆皇帝在《丰台行》一诗中赞也曰:“皇州百艺无不有,丰台花圃风流薮。南梅北杏温建兰,绿色牡丹大於斗。牡丹花王芍药婢,好恶异宜时尚尔。丰台芍药胜牡丹,花时狂走都人士……”

清代文学家曹雪芹在《红楼梦》里描写了数十种花卉,芍药也在其中,且在第六十二回描写了“憨湘云醉眠芍药裀”的美丽场景:

“顽了一回,大家方起席散了一散,倏然不见了湘云……果见湘云卧于山石僻处一个石凳子上,业经香梦沉酣,四面芍药花飞了一身,满头脸衣襟上皆是红香散乱,手中的扇子在地下,也半被落花埋了,一群蜂蝶闹穰穰的围着他,又用鲛帕包了一包芍药花瓣枕着。”

如此细腻的描写,可见曹雪芹对芍药花之喜爱。他通过芍药花烘托人物,不仅为读者刻画了一个性格憨直可爱的少女,而且描绘了一幅妩媚娇美的动人画卷。据传,此景乃曹公至丰台观赏芍药后而得。《红楼趣话》载:久传,某年立夏日,曹雪芹至右安门外丰台,但见芍药竞放,花香四溢。有士女为花而醉,似眠于芍药丛中,细观之态,颇为悠然,忽念笔下之史大姑娘(史湘云),悄然而悟,数日后遂有“憨湘云醉眠芍药裀”之述。(作者 户力平)

【纠错】 【责任编辑:赵碧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