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评:这些话,每一句都闪耀着精神的力量-新华网
新华网 > 时政 > 正文
2023 05/30 18:42:51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评:这些话,每一句都闪耀着精神的力量

字体:

  新华网记者 李洁琼 王莹

  “外国人能搞的,中国人也能搞”“我最大的愿望就是,这个饭碗要牢牢地掌握在我们中国人自己手上”“我们要抓紧时间分秒必争,为人民为国家多干点事”“如果有一点瑕疵,我们对不起国家”……

  无论过去多久,这些话听来都令人动容。这些发自肺腑的人生感悟,总能打湿我们的眼眶。

  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搞科研的辛苦,不用亲身经历,只是听他们的故事,都能深深感受,自不必说身在其中所历经的艰辛。

  上世纪50年代后期,黄旭华开始参与自主研发核潜艇。此后30多年时间,他的家人都不知道他在做什么,父亲直到去世也未能再见他一面。等到1987年,母亲收到他寄来的一本杂志,才了解了他隐瞒这么多年的工作。

  年近半百的南仁东,为FAST工程选址,拄着竹竿,喝浑水、吃冷干粮,冒着生命危险,几乎走遍了贵州所有的洼地,甚至有一次遇到了山洪,生死瞬间他往嘴里塞了几颗救心丸,连滚带爬回到垭口,才得以保住性命。

  林俊德参与了中国全部的45次核试验任务。在生命的最后10小时,他在病房仍争分夺秒地为国工作。在去世当天他9次请求医生同意自己下床工作,他说:“我不能躺下,躺下了就起不来了!”

  “科研疯子”黄大年因患胆管癌而被迫手术。术后的他手臂上插满管子,仍不忘叮嘱前来探望的学生抓紧项目进度。

  ……

  他们身处不同年代,有着不同的人生际遇,但用共同的选择诠释了科学家精神的内涵——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

  时间向前,事业一直在传承。当“天问一号”逐梦火星、“嫦娥五号”奔月取壤、“奋斗者”号万米探海、北斗系统建成开通……不断加长的科研成果清单正是对这种共同选择的延续。

  从繁华的都市到荒芜的戈壁,从摆满精密仪器的实验室到推广农业现代化的田间地头……处处都有科研工作者的身影,他们向我们讲述着科技改变人类、科技改变生活的故事。

  今天是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向每一位勇攀科技高峰的科技工作者致敬!

  今天,我们的神舟十六号发射任务圆满成功,景海鹏、朱杨柱、桂海潮开启新一轮的太空“出差”之旅。在这之前的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行任务新闻发布会上,中国宣布2030年前实现首次登陆月球。

  为这永无止境的探索喝彩,为永远闪耀的科学家精神点赞!

  延伸阅读:

点击图片查看更多

【纠错】 【责任编辑:李洁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