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力·乐海掇菁|专访作曲家姚晨:当代音乐创作的文人式表达-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3 04/25 09:23:49
来源:新华网

审美力·乐海掇菁|专访作曲家姚晨:当代音乐创作的文人式表达

字体:

  新华网北京4月25日电(邢贺扬)“我希望能用管弦乐队这艘大船,承载着这些远古的灵魂渡越漫漫时空,超越生死离别,传递文明与人性的不朽。”2023年2月,作曲家姚晨以著名艺术家韩美林系列艺术作品《天书》为灵感创作的乐队作品《远渡》在国家大剧院完成世界首演,对于作品所要传递的意境,姚晨这样说道。

  《远渡》是姚晨应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之邀创作的一部交响作品,也是双方的首次委约合作。欣赏到韩美林《天书》系列作品后,姚晨对那些瑰奇神秘的符号与文字世界产生了无限的好奇和想象。《远渡》是音乐与美术的成功融汇,也是姚晨创作之路的一次“高光时刻”。它并非偶然,而是姚晨一路掇菁撷华的积淀。

2023年2月17日,在国家大剧院音乐艺术总监吕嘉(前左)执棒的“似水流年”音乐会上,《远渡》作品首演的最后一个音符落下后,作曲家姚晨(前右)与著名艺术家韩美林(前中)携手登上舞台。(国家大剧院供图)

  于景物汲取灵感迸发绚烂想象花火

  作为一个活跃的青年作曲家,姚晨和许多的中外音乐家都有着密切的合作。他曾在广州星海音乐学院附中和中央音乐学院接受严格的作曲训练,在美国芝加哥大学攻读作曲博士学位开始,先后执教于美国芝加哥大学音乐系、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音乐学院、美国伊利诺伊州立大学音乐学院、中国苏州大学音乐学院,以及目前的中国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

作曲家姚晨近照(受访者供图)

  时光知味,岁月沉香。回首创作之路的不同阶段,姚晨最初创作中西混合室内乐,完全是一次巧合使然。2006年,马友友丝绸之路乐团的琵琶演奏家杨惟与低音提琴演奏家张达寻联合芝加哥艺术博物馆,邀请姚晨创作了一首二重奏作品《骏》。这首作品为姚晨的创作生涯打开了一扇新门。姚晨回忆说:“两位演奏家希望我创作一首可以展现琵琶和低音提琴合奏的新作品,他们将会在著名的芝加哥艺术博物馆音乐厅首演。他们二位是马友友创办的‘丝绸之路乐团’的团员,提到‘丝绸之路’,唐三彩是‘丝绸之路’上最重要的工艺珍品,沿丝绸之路走向了世界,而且这间博物馆里也常年展出一批来自中国的精美的唐三彩陶马。想到我们三个人都是正处于意气风发勇于尝试的年龄,艺术上都呈现着最好的状态,我结缘创作了这首《骏》。它不仅体现了作品的灵感来源,而且还隐含了很多引申的意思。”

《骏》演出海报。(受访者供图)

左起:琵琶演奏家杨惟、低音提琴演奏家张达寻

  “在创作过程中,我充分学习了这两件乐器,与两位演奏家一直保持着充分的讨论和实验,这让我乐在其中。借助他们精湛的演技和奇妙的建议,我得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写作技术,将琵琶和低音提琴的声音熔铸在了一起。”姚晨说,“以往是我自己想写什么就写什么,这次却能和演奏者一起完成创作,是在技术表达和审美理念上的一种亲密合作。这不是一首只关注作曲家本人要什么的作品,这首作品体现了作曲家和演奏家们的合作意识、协同表达。”

  《骏》的成功尝试,和由唐代陶器产生灵感创作而成所带来的新鲜感,让姚晨自认为迎来了一个新的阶段。“作曲家最高级、最重要的能力是想象力。我不是去研究唐代文物、考证历史,而是在声音世界里展开充分的想象。唐三彩陶马让我产生了很多对声音的想象,我尽可能地把这些脑海里的声音都记录下来。”姚晨说。

《婵娟》演出照片(受访者供图)

左起:低音提琴演奏家陈翰叡、古筝演奏家王于真

  《骏》是姚晨第一次尝试为中西乐器混合编制创作,也是其将骨子里流淌的文人式的傲气与浪漫得以表达。而另一首二重奏《婵娟》则是他在中西乐器混合写作技术上更加娴熟的一个作品。“总的来说,《婵娟》在写作上更具有对声音的探索性,两件乐器的融合度也更加高妙。委托我创作这个作品的两位演奏家是一对年轻夫妻,丈夫陈翰叡是低音提琴演奏家,是我现代音乐分析班上的博士生,他的妻子王于真是位古筝演奏家。认识他们正是我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音乐学院工作的时候,在这样一个异国小城,精神上的孤寂感,总让人有一种‘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心境想要表达和分享。‘婵娟’代指了很多意象,比如美人、明月等等,有很多诗性层面上的表达。作品的基调和底色是孤寂、是乡愁。”

  姚晨在创作中一直保持着一个态度:“创作是一次次与乐器、演奏家、音乐素材对话、互相扶持的过程,在文化上要尽可能多元的、丰富的表达,不寻求中庸,也不厚此薄彼。”

  归国之后,姚晨在历史古城、诗意般的城市苏州工作生活了一段时间。“这是一座极为宜居的城市,能带给人们很多遐思和灵感的地方。我想要用音乐纪念下我在苏州这近一年的生活。”2015年,姚晨已在苏州生活了七、八个月,在这个时间点上,他谱写了三重奏《沧浪,沧浪…》,抒发山水情怀,尽显文人风骨。

姚晨在苏州生活阶段照片(受访者供图)

  “苏州有很多园林,相比狮子林、拙政园,沧浪亭虽不是最著名的一个,但先声夺人!作曲家对声音敏感,‘沧浪’是水拍打石板的声音。沧浪亭造园艺术与众不同,未进园门便设一池绿水绕于园外,清风徐来,湖水轻拍岸边的石头,沧浪之声时有入耳。宋代诗人苏舜钦因感于‘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题名沧浪亭,让它更多了一些文化记忆,让我展开丰富的想象。”姚晨回忆说。

  “青砖黛瓦,墨香氤氲。江南水乡的这种特点让我联想到了德彪西的‘印象主义’音乐。如何用音乐传递一种环境或是一处风景的气质,德彪西给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标杆,比如他有一首很著名的《长笛、中提琴与竖琴奏鸣曲》。”姚晨继续说,“我的三重奏作品《沧浪,沧浪…》是为长笛、中提琴和古筝创作的,很显然,我把西方的竖琴替换成了中国的古筝。作品的音响架构、配器无疑是受德彪西三重奏启发的,是我对苏州园林‘印象主义’方式的声音表达。”

《沧浪,沧浪…》演出照片(受访者供图)

左起:作曲家姚晨、长笛演奏家ClaraNovakova、古筝演奏家王于真、中提琴演奏家MaryiaGrudo

  在2015年同一时期创作的剧场作品《琵琶弹戏:西厢三折》(《惊艳》《琴心》《长亭》),姚晨则是将“百戏之祖”昆剧音乐元素融入曲中,昆生、昆旦的唱念配以琵琶独奏,采用剧场的形式创造出了一版新《西厢记》。据他所述,这部作品的灵感源于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珍藏的一把明代琵琶,其缚弦版上雕刻了一幅王实甫《西厢记》中“游殿奇逢”场景。

《琵琶弹戏:西厢三折》演出照片(受访者供图)

左起:昆旦演员吕佳、昆生演员王鑫、琵琶演奏家兰维薇

  从《骏》《婵娟》,到《沧浪,沧浪…》《琵琶弹戏:西厢三折》,姚晨如古代文人画师一样于景、物之中汲取灵感,迸发出绚烂的想象花火。

  “音乐的革命性也可以是给传统注入新的能量”

  直到2019年的四重奏《劝君更尽一杯酒》,姚晨直接以诗为名,取诗歌意象,解构、转译为音乐技法,通过古琴、小提琴、中提琴和大提琴的交融,流露出和谐之音,好似竹林之下,四君子在喝酒、纵歌,肆意酣畅,将唐代诗人王维名作《送元二使安西》诠释得情意深长。

  “经历不同演奏家们的演绎和建议,帮助我逐渐看清作品的问题所在和精进的方向。经过数次打磨,2020年5月在国家大剧院的演出版本终于令我满意。而在2019年8到2020年5月这段时间,古琴演奏家陈雷激先生似乎有种使命感,一直推动着这首曲子在不同场合的演奏和成长。”姚晨感言,“一个作品的成功需要推手、需要磨练。”

2020年5月18日,在“奇妙的和谐:国家大剧院2020国际博物馆日主题音乐会”上,古琴演奏家陈雷激与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的艺术家们演奏《劝君更尽一杯酒》。(国家大剧院供图)

  “谈及《劝君更尽一杯酒》的缘起,还不得不提及一个人,就是天津茱莉亚学院CEO兼艺术总监何为。他希望能与陈雷激等几个好友合作演一首表达友情的作品。于是,他建议我考虑用《阳关三叠》的素材来创作。要知道,作曲家陈其钢先生曾在2017年就创作了一首主题取材《阳关三叠》的小提琴协奏曲《悲喜同源》,备受关注与好评。何为先生给我出了一道难题。但这也是一次挑战:既是经典古曲,又有珠玉在前,有很大的压力。不过,我采用的是混合室内乐的形式,乐器组合形式上的不同,给了我独特的创作空间和表达方式。”

  姚晨认为:“如果不弄清楚自己和古曲材料的关系,就很难找到创新的出发点。所以我花了很长时间去定位我和古曲的关系。最后我的理解就是,古曲素材就像是历史的瓦片,但我要用这些瓦片搭建起一个新的、自己的音响世界。素材新旧不重要,但创作的理念、架构和材料的发展过程是全新的。换句话说,就是把‘历史的瓦片’一片片嵌套进一个新的、具有当代性表述的架构里。我认为这是一种具有后现代主义的创作态度,就是用旧瓦造新屋。”

  《劝君更尽一杯酒》在“2020年5月国际博物馆日国家大剧院线上特别音乐会”的特别呈现,让观众从听觉到视觉,感受到了“中西对话”的意涵。如果说《骏》《婵娟》《沧浪,沧浪…》《劝君更尽一杯酒》的“中西对话”是从中西乐器间展开的,那么2021年创作的《造园》和2022年的《远渡》,则直接用西乐构建了中国文人理想中的一处居所和一艘巨轮。

《造园》造园谢幕照片(受访者供图)

  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中国文人自古就有着对山水天然的亲近,和难以割舍的情愫。他们用造园的方式,将大自然的山山水水,以及文人的学养、气质与品格,浓缩进了一座座风格各异的园林之中。如今,在《造园》中,姚晨力图用音符创作旋律与和声,叠山理水,种花植木,运用当代作曲技法融合了中西方的音乐语言,打造了一座心灵的园林。

  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汲取灵感,姚晨在陶艺、明月、园林等意象中借鉴、吸收、转化,将具象塑造成抽象的音乐,完成了一首首浸润着文人气韵的作品。这也印证了姚晨一直秉承的理念:音乐的革命性也可以是给传统注入新的能量。

  将抽象符号化为音符体现艺术家精神写照

  而随着2022年《远渡》的创排,姚晨走向了又一个崭新的阶段,一次从抽象到抽象的创作过程。他认为:“韩美林《天书》中那些形象、符号和文字都是一个个发着光的,有生命力、有思想的灵魂。仓颉造字,‘天雨粟,鬼夜哭’,可见文字凿破洪荒的力量。”

  关于《远渡》,姚晨说:“艺术作品总是体现创作者的独特生命力和精神性。我希望这部作品不仅是一次用音乐语言去呼应韩美林先生的艺术创作及其精神力量,也是一次试图对世间所有真诚的艺术家们的精神写照。”

2023年2月17日,“天籁有声——韩美林天书艺术分享会”在国家大剧院举办。韩美林、姚晨与多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国家大剧院供图)

  整首作品中,水琴、管钟、泰锣等异常丰富的打击乐器,时常低沉如大地轰鸣的弦乐、管乐等等,无不营造出一种“天外之音”般的洪荒与神秘之感。韩美林认为,从《远渡》中,他仿佛听到了来自上天和宇宙的声音。音乐以极度的抽象来塑造形象,是艺术界顶层的皇冠上的钻石。

  姚晨认为:“作为一名当代音乐的创作者,要秉持探索性和引领性,要勇于进行跨界思考和实践。文学、诗歌、书法、绘画、舞蹈,都是我平常非常感兴趣的事物,但我从不把这些艺术门类看作是一些工具或手段,它们更像是让我能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世界,是一种精神和思想上的互鉴和互通。”

  “创作是一种求索,聆听也是一种求索,比填鸭式的灌输更高级。”姚晨认为,“对于观众来说,一首曲子能够启发他们的想象力,比让他们知道这首曲子是如何写出来的更重要。当观众主动聆听,对这个作品产生兴趣和好奇的时候,自然会去更多地了解它的创作理念,以及它的历史、文化背景,这种求证过程很有意义。”

【纠错】 【责任编辑:常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