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型三协同,育才铸芯——青岛大学电子信息学院集成电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与实践-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5 06/23 16:42:17
来源:新华网

三型三协同,育才铸芯——青岛大学电子信息学院集成电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与实践

字体:

在国家高度重视“强芯补链”战略的时代背景下,集成电路产业被赋予了前所未有的战略地位。教育部、工信部等部委相继出台政策推动集成电路人才培养体系升级,明确提出要建设多层次、复合型、创新型的专业人才队伍。作为山东省内较早布局芯片领域教育的高校,青岛大学电子信息学院坚定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主动对接国家重大需求,系统构建了以“三型育人、三方协同”为核心的集成电路人才培养体系,逐步形成“青岛经验”。

立足国家战略,构建“以用为本”的人才培养逻辑

面向国家集成电路重大工程急需,青岛大学电子信息学院聚焦“卡脖子”环节和紧缺环节,将集成电路专业人才培养作为学院发展的核心任务,确立“责任型筑基、实用型贯通、创新型引领”三型育人路径,强调:

“责任型”育人强调使命担当:将《工程伦理》《科技与社会责任》等课程纳入人才培养体系,引导学生增强国家意识和社会责任,形成“芯片报国”的理想信念。

“实用型”育人强调工程适配力:基于芯片设计—制造—封装全流程环节,搭建“真环境、真任务、真平台”的实践教学体系,强化系统性工程能力培养。

“创新型”育人强调技术攻坚力:建设“基础研究+产业问题导向”的创新项目库,支持学生深入参与前沿攻关,培养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闭环创新思维。

这一逻辑不仅体现了学院“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也打破了传统“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的工科培养弊端,为集成电路产业培养“下得去、用得上、带得动”的青年骨干力量提供了制度性保障。

打造协同生态,形成“校企政”三方共育格局

针对集成电路人才“教学内容滞后、实践平台不足、应用场景脱节”等共性问题,学院构建“高校主导、企业深度参与、政府支持引导”的三方协同机制:

校企共建实训平台:与芯恩(青岛)集成电路有限公司共建北方高校首条8英寸芯片实训线,面向在校生开放全流程岗位体验。每年近200人次学生完成流片实操,从电路设计、光刻模拟到封装测试,建立“从课本到晶圆”的能力迁移通道。

定制化育人项目:“芯恩班”“微专业”“产业见习计划”等项目按企业真实需求设置课程、项目与岗位,使学生在“学习即实战”的场景中完成理论转化。

政府引导资源整合:学院牵头成立青岛市集成电路人才培养联盟,联合天津大学、山东大学等高校共享课程资源、院士专家资源和企业资源,建立区域协同、成果互通、资源共建的育人生态。

强化实践教学,推动能力培养与岗位需求精准对接

学院围绕“知行合一、用以致学”的理念,持续推进实践教学改革:

五类典型实战场景建设:依托真实晶圆制造过程,设计“供应链危机模拟”“生产线突发故障演练”等场景式教学任务,增强学生应急反应、跨学科协作与组织执行能力。

岗位实训+项目驱动双轮驱动:通过与企业共建课程、联合开发芯片验证平台、嵌入真实研发任务,实现“顶岗即上岗”,打通学生实习与就业的“最后一公里”。

全过程成果评价体系:将学生在企业的实训过程成果纳入学业评价与毕业设计考核。由企业工程师与校内教师联合评分,确保人才评价标准与产业岗位标准一致。这一系列举措使得学生不仅“学有所成”,更“学有所用”,在真实工程环境中具备较高的适岗即战能力。

激发学生潜能,形成“从个体突破到群体跃升”的成果效应

教学模式的创新为学生发展提供了系统支撑。在该培养体系下,学生群体呈现出多维突破的成长轨迹:

科研成果显著提升:近三年,学生主持各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182项,参与完成纵横向科研课题73项,申请专利41项,发表二区以上SCI论文17篇。

竞赛成果连续突破:累计获国家级竞赛奖项150余项,包括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一等奖、“挑战杯”省级一等奖、“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全国二等奖等。

升学就业双向跃升:毕业生综合就业率从64%跃升至89%,其中68%进入高新技术企业、芯片设计企业或重点研发机构。近三年共有270人升入“双一流”高校继续深造,38人成为行业技术骨干。

其中,2024届推免至电子科技大学的甄秋童学生便是典型代表:他在三平方米实验工位上完成全流程芯片实验,参与企业项目开发,获国家奖学金、省级优秀学生、授权专利与高水平论文,其成长印证了学院育人体系的有效性。

然而,他并非个例,而是众多“青大芯才”的缩影。他的成长,不是偶然成功的个案,而是系统育人模式下的“必然结果”。

持续改革优化,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育人路径

学院不断总结实践经验,系统提炼“三型三协同”育人体系的制度设计、课程结构与实施路径,形成标准化推广成果:

制度层面:建立多方参与的课程改革委员会,推动人才标准共建、课程共评、成果共管机制。

课程层面:形成覆盖“基础—核心—拓展—实战”的集成电路课程体系共31门,核心课程实现课程思政、实践能力、行业融合三线并进。

平台层面:联合31家企业建立“联合实验室+学生工作坊”创新实践平台,完成多项专利转化与项目孵化,提升产教融合实效。相关成果已在《高等工程教育研究》《中国高校科技》等期刊发表,获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5项、省级教改课题3项。

面向未来,聚力强芯

“育人为本、服务国家”是高校的根本职责。青岛大学电子信息学院将继续面向集成电路这一“国之重器”领域,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优化资源配置与机制建设,打造一批可示范、可复制、可推广的人才培养成果,为解决“缺芯少才”问题持续注入“青岛智慧”,为中国芯片事业输送更多高素质、强能力、肯担当的青年力量。

【纠错】 【责任编辑:吴诗萌 宫晓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