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深海》-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2 07/22 17:22:59
来源:新华网

话说《深海》

字体:

  1

  大约一年前,我就听说广东话剧院创作了一部名叫《深海》的新剧目,写的是建造我国第一艘核潜艇的艰苦历程,观众反响很好。当时我心向往之,盼望能有机会观看这出戏。没想到,在这个酷热的夏季,我的愿望实现了,广东话剧院把北上巡演的第一站定在厦门,我和上千名观众一样,经历了强烈的情感共鸣和久久的心灵震撼。

  这是个重大题材,写的是真人真事,难度特别大。我六月份刚刚在厦大的一次讲座上和学生们讨论过真人真事搬上舞台的困难之处。看了《深海》,我觉得,下次如果再和学生讨论这个话题,《深海》就是一个成功的典范,我一定要和同学们好好做个案例分析。

  写真人真事,最常见的问题,就是作者在真人与真事二者之间如何作选择,如何处理二者的关系。像《深海》这样的重大题材,剧院找的编剧当然是有经验有水平的高手、老手,高尔基说的“文学就是人学”这句名言,他们肯定十分熟悉,奉为座右铭。可是,道理是道理,实践是实践,我们经常看到只见事不见人的所谓写“真人真事”的剧本和演出。

  这个问题实在是太迫切、太关键、太需要讨论了。当前各地文化领导部门几乎毫无例外地向属下的戏剧院团提出要求,要重视创作能够表现本地域本单位英雄模范人物事迹的剧目,或者是彰显本地历史名人风采的剧目。这个导向非常集中,非常明确,于是,写真人真事的剧作便以罕见的速度增加,形成一股新潮。

  那么,怎样写呢?让我们试着剖析《深海》,看看能发现哪些经验。

  2

  《深海》的主人公黄旭华,我国第一艘核潜艇总设计师,剧本描写了他从15岁到92岁长达77年的人生道路。其中,从1958年起,黄旭华有整整30年隐姓埋名,没有回家看望母亲,甚至在父亲和哥哥去世后也不回家奔丧,把自己的一切献给了建造核潜艇的事业。他的妻子李世英是俄语翻译,科研需要她,于是一直陪伴着黄旭华。她在剧中是仅次于黄旭华的二号主人公。

  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因此,编剧的第一步,少不了设置人物关系和戏剧冲突。而写真人真事的题材,往往遇到这样的情况,就是抓这个剧目的领导明确地要求作者把作品打造成本地域或本单位的“名片”。为了达到这个目的,领导往往要求编剧将中心事件所有的“历史节点”如数家珍地一一列出来——这种情况并不罕见。遗憾的是,往往是事件的罗列做到了,而人物却被淹没于其中。

  《深海》如果按照这种写法,很可能聚焦于建造核潜艇过程中的各种矛盾,例如,潜艇总体结构要采取“水滴型”结构,还是传统的结构?此类问题就有可能被确定为贯穿全剧的线索,而全剧的“最高任务”也会相应地确定“为寻找最佳方案而斗争”。按照这一思路,就必须为黄旭华设置一个坚持另一种方案的人物,作为他的“对立面”,来形成与黄旭华的矛盾冲突。

  上面的假设虽然都有点可笑,其实并非不可能产生。如果我们回顾一下戏剧史,这样的剧目并不罕见。可是,假如我们走这条老路,虽然有可能在舞台上呈现激烈的辩论、尖锐的斗争,然而,人物极可能淹没在事件中,黄旭华只能成为“国之重器”的外在标签或者符号,而不可能真正地感动观众。遗憾的是,写真人真事的题材当中,“名片”式的作品仍然有机会现身于舞台,而像《深海》这样集中全力、精雕细刻人物形象的作品却不多见。

  3

  在观看《深海》时你会发现,剧中最频繁、最长久和黄旭华对话、交流、甚至争辩的人物,并不是建造核潜艇工程队伍中的某个人,竟然是他的妻子李世英,一个看起来普普通通的女翻译,黄旭华最可靠、最忠诚的伴侣。1958年,黄旭华告诉妻子,他为了完成任务,可能要和她分开生活,少则二十年、三十年,多则一辈子。于是夫妻有了这样一段对话:

  李世英 黄旭华,你还记得结婚时我们的誓言吗?

  黄旭华 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

  李世英 无论富有还是贫穷。

  黄旭华 无论是健康还是疾病,

  李世英 无论青春还是年老,

  黄旭华 我们都风雨同舟。

  李世英 我愿意和你一起面对一切,只要是你,我都愿意!

  这几句结婚誓言在全剧共出现三次,每一次都是在不同情境中重复。

  第一次重复的结果是两人决心一起参加核潜艇建造工程。“所有的社会关系都不能联系”,“一辈子都不回头”,“哪怕犯了错误,打扫卫生做杂务也不能离开这个单位”,这是在结婚誓言基础上的补充。两颗心紧紧连在一起,两人随着音乐起舞,一切都在不言中……

  第二次重复是在“文革”中的一天,李世英来到养猪场看望丈夫,她哭泣着说,她和女儿相依为命,还是受得了,扛得住,可是看到丈夫作为一个总设计师,却躲在猪圈里痴心研究核潜艇,她却无法忍受。她哭道:“我受不住了,扛不住,屈啊,旭华,太屈了!”此刻,黄旭华坚定地说:“我什么委屈都可以忍受,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这句话正好和夫妻誓言自然而然地衔接了起来,于是李世英接着说“无论贫穷还是富有”,黄旭华继续“无论是健康还是疾病”……就这样,两人再次重温了结婚誓言。

  必须引起我们注意的是,这个场面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细节,这就是李世英的发现:丈夫竟然在猪圈里偷偷地阅读钻研资料,继续自己的研究!这个发现让她,也让台下的观众看到了,黄旭华虽然身处散发着恶臭、阴暗狭小的猪圈内,他的精神世界却是广阔无垠的,作为一个科学家,他的思绪在整个宇宙空间自由遨游。正因为这个缘故,他在恶劣的环境里保持着乐观必胜的情绪,心中时刻有个强烈的信念,这就是毛主席说的“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戏剧情节发展至此,剧作家对黄旭华内心世界的挖掘更加深入了一步。

  再看看夫妇第三次重复结婚誓言:那一天,核潜艇建造终于胜利完成,面临的验证是向300米深度下潜。黄旭华决定亲自参加试验,并且获得了批准。在常人看来,眼前已经只剩下技术的验证,再没什么可以伤脑筋的了,也不会有多少戏了。可是,偏偏在这个时刻,编剧向着黄旭华和李世英的内心深处再次“下潜”,精心设计了夫妇俩又一次长时间对话。这是由于目光敏锐的李世英引起的:她看穿了黄旭华把参加下潜深海的事情瞒着她。丈夫有事不告诉她,她认为这是剥夺了家人为他担心的权利。她的逻辑是,家人的担心是爱的表现。黄旭华听了她的抱怨,便举出美国潜艇在海试中出事故的例子,承认自己是因此不敢说实话。在这时刻,李世英表现出非常可贵的勇敢精神,鼓励丈夫参加300米深潜:“你是设计师,你不仅要为这条艇的安全负责,也要为这艘艇上的所有人生命负责,所以你更应该去!我在家里等你回来,我李世英的生命从遇见你的那一天起,就跟你连在一起的。”黄旭华第三次重复结婚誓言“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李世英接“无论富有还是贫穷”。她说:“等你回来,放你最爱的交响乐。”黄旭华干脆利索,向她说一声“保证回来”,便一阵风似地走了。戏演到这里,你会看到,女翻译李世英这个人可不简单。她不但坚韧、倔强,而且有男子汉般的广阔胸怀。她曾经为丈夫遭迫害、被埋没而感到“受不了,扛不住”,可是,当丈夫决定冒着风险参加300米深潜试验时,她却毫不犹豫地表示支持。此刻,一个不亚于须眉的妇女形象顿时显得高大,屹立地舞台上。正是有了这样的女性,千百万黄旭华式的英雄才能安心地冲在第一线!

  4

  《深海》中另一位感人至深的女性形象,就是黄旭华的母亲。她“戏份”不多,但十分感人。年过百岁的她是中国妇女的缩影;对于黄旭华来说,她是母亲,又是伦理道德的传授者。她在敌机狂轰滥炸的烟雾中教给儿子坚强:“你要长大,没有阿妈在身边,你就得一下子长成大人!”她见到三十年不曾回家的儿子时是这样说的:“为国尽忠,就是最大的尽孝啊!都理解了!”她看到儿子拿出五十年前她送的一把银梳子,就接过来为儿子梳头,因为儿子已经长出了白发。这些细节,都表现得催人泪下。

  母亲活了一百零二岁,终于去了她心目中的“天国”。这段戏是在舞台的高处表现的。在闪烁着亮光的碧绿的树林里,母亲匆匆地走着,脚步有点蹒跚,但是是坚定地,兴冲冲地。绿荫下的道路是通向天国之路,这里一片宁静,光明,神秘……

  意境的营造要归功于舞台设计。前后七十多年的时间跨度,从敌机轰炸下的铁路,到上海公寓的房间,再到潜艇的舱内和冰天雪地中的养猪场……空间频繁的变换,在一个不变的基本框架内神速地完成,而舞台正面醒目的字幕及时地告诉观众,这是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在台唇的正中,有一块凸出的平台,而乐池左右两侧是可以往深处直下的阶梯,这样,舞台空间拓展了,从最深处到最逼近观众的平台,使时空的变幻有了更多样的可能。这一切,为提高《深海》的表现力、感染力创造了极佳的条件。

  戏剧毕竟是综合艺术,从编剧到表演、导演和舞台设计,《深海》可以说是全面成功,“十年磨一剑”,相信创作团队会更上一层楼,向“高峰”作品的目标继续前进。(文/陈世雄 20220722于厦门大学)

【纠错】 【责任编辑:何飞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