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鲜食玉米”入选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 全产业链标准发布-新华网

“吉林鲜食玉米”入选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 全产业链标准发布

2022-03-04 16:06:34 来源: 新华社客户端

3月3日,“吉林鲜食玉米”入选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签约仪式暨吉林鲜食玉米全产业链标准发布会在长春市举行。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与吉林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围绕吉林鲜食玉米品牌建设开展全面战略合作,进一步提升吉林鲜食玉米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和品牌知名度,助力吉林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

3月3日,“吉林鲜食玉米”入选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签约仪式暨吉林鲜食玉米全产业链标准发布会在长春市举行。

签约仪式上,吉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韩福春,新华社党组成员、秘书长宫喜祥视频致辞。

吉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韩福春视频致辞。

韩福春代表吉林省人民政府向“吉林鲜食玉米”入选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表示热烈祝贺。他表示,吉林地处世界黄金玉米带,全省粮食品牌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吉字号”农产品逐渐成为品质消费代名词,为全国消费者提供品类更多、质量更优、更加安全放心的绿色农产品,影响力不断扩大,知名度显著提高。长期以来,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对推动吉林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打造“吉字号”农产品品牌给予了有力的支持和帮助。继“吉林大米”之后,“吉林鲜食玉米”又成功入选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再一次充分体现了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对吉林农业发展、粮食品牌建设的重视与支持。

新华社党组成员、秘书长宫喜祥视频致辞。

宫喜祥表示,自2020年“吉林大米”入选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以来,“吉林大米”在此工程全力支持下,品牌知名度、美誉度得到了极大提升,市场空间和销售渠道也取得了显著拓展,成为享誉全国的“名牌”。“吉林鲜食玉米”成为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又一个新的优质品牌,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将提供好相关的服务,利用独特的传播资源、有效的品牌传播渠道、经验丰富的专业团队,为“吉林鲜食玉米”品牌建设做更多的工作,让更多人了解吉林鲜食玉米,品尝到吉林鲜食玉米。

吉林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局长冯喜亮致辞。

吉林省被誉为“天下粮仓”,地处世界三大黄金玉米带之一,是全国鲜食玉米开发最早的省份,具备得天独厚的产地优势、科研优势、产业优势和平台优势。2020年5月18日,吉林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鲜食玉米品牌建设加快鲜食玉米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全面启动吉林鲜食玉米品牌建设,将立足吉林鲜食玉米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厚植文化底蕴和品牌特色,加快构建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把吉林鲜食玉米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和品质优势快速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为吉林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筑牢产业基础,引领和带动全省农业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2021年全省鲜食玉米总产值达到32亿元,比2019年翻了一番。农嫂公司在真空鲜食玉米行业,创造了全国销量第一、电商销售额全国第一、出口量全国第一的业绩。

吉林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局长冯喜亮(左)与新华社吉林分社副社长褚晓亮共同展示标牌。

吉林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局长冯喜亮在讲话中提出,吉林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将融合“吉林大米”品牌建设经验,在3至5年内推进全省鲜食玉米品牌化、标准化和产业化水平显著提高,形成吉林鲜食玉米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三位一体”发展格局,实现吉林鲜食玉米“黄金名片”领跑全国的发展目标。同时以北京、上海、浙江、福建、成都等主销区城市为重点,提升辐射面和影响力,推动吉林鲜食玉米品牌在主销区落地生根,并构建起省内省外互联、直营分销互补、线上线下互通的吉林鲜食玉米销售体系。

吉林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副局长孙浩明(前左)和新华社吉林分社党组成员徐家军(前右)签署“吉林鲜食玉米”入选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协议。

会上发布了《吉林鲜食玉米全产业链团体标准》。去年,吉林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制定并发布了鲜食玉米团体标准,成为国内首个鲜食玉米标准。此次发布的吉林鲜食玉米全产业链标准,对鲜食玉米产购储加销全产业链进行了高标准规范,填补了鲜食玉米系列标准的空白,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全省成立了由82户企业组成的吉林粮食行业协会鲜食玉米分会,建立了由17户龙头企业组成的吉林鲜食玉米产业联盟,组建了吉林鲜食玉米专家技术委员会,为吉林鲜食玉米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产业和技术支撑。

新华社吉林分社副社长褚晓亮在会上介绍了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相关情况,并代表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向吉林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授牌。

“吉林鲜食玉米”全产业链标准发布。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是响应品牌强国战略的综合服务体系,旨在“服务民族企业发展,助力中国品牌建设”,目前已服务一批世界500强、中国500强、行业领军企业和区域优秀品牌,受到社会各界高度认可。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将深度聚焦吉林鲜食玉米产业体系、质量体系、营销体系建设,持续打造吉林鲜食玉米品牌,擦亮“黄金名片”,让鲜食玉米产业真正成为吉林农业的朝阳产业,为吉林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责任编辑:冯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