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宝美鉴》第三集:授时历法 探寻时间之尺-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5 06/20 09:36:53
来源:新华网

《国宝美鉴》第三集:授时历法 探寻时间之尺

字体:

编者按:在岁月深处,古人用智慧与敬畏,探寻着时间的奥秘。浑仪革新与《授时历》问世,见证着中国古代天文学从象数推衍到数学建模的重大转变。

6月16日,由新华网、贵州茅台联合策划推出的大型文化专题节目《国宝美鉴》正式上线热播。节目共十五集,从五个维度解码国宝背后的文化密码。

《国宝美鉴》第三集以“授时历法”为主题,聚焦浑仪革新与《授时历》问世,一同回溯古人精密测算、把握时间的历史变迁。

从最初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到依据星辰变化划分四季更迭,人类对时间的探索从未停止。随着农耕文明的发展,仅依靠简单的自然现象观测已无法满足需求,社会生产生活需要更加精准的历法指导。

在元朝,以许衡、王恂、郭守敬等学者为首,开展了全国性天文测量——“四海测验”。东起高丽、西至滇池、南逾朱崖、北尽铁勒的广阔地域,测量队伍奔赴27个地点进行天文观测,获取大量珍贵数据,为新历法的制定筑牢根基。

此外,郭守敬从北宋沈括的《梦溪笔谈》中汲取灵感,对天文仪器传统浑仪大胆改造,拆解为简仪和仰仪。这一结构优化,摒弃冗余环组,极大提升了观测精度和效率,使恒星赤经测定精度远超宋代浑仪。简仪以其简洁精巧,成为后世赤道仪鼻祖。外形设计也别具寓意,它以四条龙托起天体,象征着“天圆地方”的古老观念,使得简仪不仅是一件科学仪器,更是一件艺术品。

基于天文实测,郭守敬等人制定了《授时历》。它摒弃传统“上元积年”虚设历元,其回归年值达365.2425日,与格里高利历相同,精度领先世界300年。同时,节气测算也极为精准,仅与现代天文计算结果相差2分钟。《授时历》的诞生,成为中国古代天文学从象数推衍到数学建模的重大转变。其沿用380多年,为中国农事生产提供了准确的时间参照,同时也传至朝鲜、越南等地,影响深远。

古人以简仪测天,分毫不差;今人顺天应时,心怀敬畏。顺天者,探索宇宙之广;守历者,守护生活之序;敬自然者,尊崇万物规律。就如同茅台酒的酿造,需顺应自然节律,以匠心工艺把控每个环节。敬畏自然馈赠,方得传世佳酿。(张昊哲)

【纠错】 【责任编辑:刘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