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花添香 振兴有道——福建宁化县食用菌产业发展掠影-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4 10/22 17:30:43
来源:中国新闻网

菌花添香 振兴有道——福建宁化县食用菌产业发展掠影

字体:

  风吹薏浪,田如棋盘。从“两米两茶”到蔬果菌蕈,福建省三明市宁化县这块具有客家风韵的“红土地”正蕴藏着乡村振兴的无限生机,特色产业发展步稳蹄疾。

  近年来,在“金叶”“稻路”之外,宁化县立足田园优势,发掘山林潜力,探索发展竹荪、茶树菇、茯苓等特色食用菌种植,依托产业发展带动当地村民就业增收。如今,放眼看宁化县的特色现代农业版图,一朵朵“致富伞”昂然绽放、增色添姿。  

  田间竹荪大棚。
田间竹荪大棚。

  田间有殊色

  八月下旬,宁化县湖村镇菇菇旺家庭农场竹荪基地已进入尾潮菇期。晨光和煦,连片的高标准农田上大棚俨然,“破壳”长出的竹荪肉薄白净,三五菇农俯身采菇,一派繁忙景象。

  “采菇高峰期一亩地需要三个人,今年已经采了五巢。”菇菇旺竹荪基地负责人伊佳伟说。一般来说,清晨6时至12时是竹荪采摘的“黄金期”,竹荪会因温度升高“开伞”,变得不易采摘。为了竹荪采摘保质增量,伊佳伟把采菇时间段提前到晚上12点。

  起初,伊佳伟想要种大球盖菇,但市场不景气、效益不理想。在参加多次高素质农民培训班后,伊佳伟与食用菌同行交流加深,逐渐把目光锁定在竹荪上,“竹荪种植没有门槛,起步快,有田地就可以种,效益也不错。”

  2019年决定改种竹荪的伊佳伟从村民手中流转16亩田地,引进菌种,试种竹荪。宁化县毛竹资源丰富,伊佳伟把毛竹屑作为竹荪培植原料,在湖村、乌坊村,下埠村开辟种植基地,持续扩大种植规模。目前,基地竹荪种植面积100余亩,产值可达110多万。

  离基地不远处,是伊佳伟今年新建成的大厂房。厂房内,一柄柄“白罗裙”平摊在晾架上,挑拣、摆齐,放进17台烘干机烘干,而后按照克重入袋打包,等待客商上门收购。截至目前,菇菇旺家庭农场已收干菇1.1万斤。

  今年,基地探索发展“竹荪-大豆”菌粮套种模式,竹荪出菇后直播大豆,等到九月底大豆出苗后,移除遮阳网,竹荪产季结束后废菌料直接回田培肥地力。这种新模式将实现“一地双收”,推动种植效益最大化。

    上山采茯苓。
  上山采茯苓。

  山林奏绿曲

  山中幢幢绿,林下掘金忙。在宁化县的向阳林场,一截截松树蔸布满山坡,这些松树蔸貌似平平无奇,却暗藏“玄机”。原来,从底下刨开层层泥土,就可以看到褐皮条状、大小不一的茯苓。

  “茯苓5公斤以上就可以采收,单个大的有十几斤,这片林场亩产达五六百斤,每斤干品可以售卖18、19块。”老陈笑着说道。

  俗话说“十药九苓”,大健康产业蓬勃发展,作为一种药食两用的真菌,茯苓颇受消费者青睐,市场价值日益凸显。

  种植户老陈是宁化县中沙练畲村人,原本祖祖辈辈都栽培香菇。随着福建林改深入推进,“不砍树也致富”的生动实践在八闽大地不断上演,为响应绿色理念,老陈率先探索“点绿成金”的新路径。

  宁化县多低山、丘陵,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全年光照充足,土壤肥沃、透气性好,适宜茯苓生长。经过实地考察,老陈决定依托宁化林地资源优势,发展就地林下栽培茯苓产业。

  “这些荒置的松树蔸,一亩20元的成本就可以买下,用来栽培茯苓很划算,这是‘变废为宝’了。”老陈说。种植茯苓是对林下土地资源的合理统筹,更是把废弃松树蔸充分利用起来,缩短茯苓采收期,提高林地综合经济效益,实现了食用菌与林业生态良性循环发展。

  近年来,老陈的“宝贝疙瘩”已在宁化县遍地开花,他所经营的宁化县练畲宏金家庭农场在中沙、安乐、济村承租山场林地种植茯苓1300余亩,带动周边三十四户村民参与到茯苓种植中来,奏响了一支铿锵有力的绿色兴农曲。

  春风浩荡满目新,乡村振兴正当时。近年来,宁化县大力发展茶树菇、竹荪、凤尾菇、香菇等食用菌产业,总种植面积达近千亩;利用丰富的毛竹屑、菌草、五节芒、谷壳等资源发展代用料栽培竹荪、香菇、平菇、金针菇、茶树菇、姬松茸,代用料栽培面积持续扩大;“茶树菇—平菇”、“草菇—双孢蘑菇”、“姬松茸—双孢蘑菇”等周年栽培模式逐步成熟,循环菌业发展良好。

  “我们将继续发挥政府引导作用,稳步推进全县食用菌发展,推广新品种普及标准化技术,加强食用菌技术培训学习,让广大菇农把好‘技术舵’,助农增收更有门道。”宁化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危德星说。

  从田间地头到山上林下,从传统大棚到现代化厂房,在宁化县,小小菌花编织出无限“前景”,点燃产业发展新引擎,拓宽村民致富路。(龚玉 黄蓉梅 黄惠清)

【纠错】 【责任编辑:申钉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