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晓欣:“以茶可行道” 全球视角推动茶产业发展-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2 04/30 09:10:00
来源:新华网

董晓欣:“以茶可行道” 全球视角推动茶产业发展

字体:

在“国际茶日”即将到来之际,中国人民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中国茶美学与茶科技发展中心主任、一带一路文化点亮世界组委会秘书长董晓欣接受新华网“茶之道”专题访谈,畅谈中国茶产业发展之道。

中国茶文化的时代表达

“茶,作为承载着中华民族精神内涵和文明特质的载体,是中国与世界进一步增进友谊、加强交流的重要桥梁。”董晓欣表示,中国是茶的故乡,据相关资料记载,中国饮茶始于神农时期。直到现在,中国还有客来敬茶、以茶会友的传统礼数,将“以茶可行道”“以茶可推心”“以茶可雅志”“以茶可怡情”等美好寓意传递于自己和他人之间。

据统计,全世界100对个国家和地区有饮茶、品茶的习惯,各国茶文化也各不相同,各有千秋,而中国茶文化反映出中华民族悠久的文明和礼仪,绽放中国气度和中国风格的茶之美。

作为中国茶美学与茶科技发展中心主任和中国茶文化国际交流中心主任,董晓欣多年来致力于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文化转播工作,今年探索用中国新时代的茶文化来讲述中国故事,联合中国人民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相关机构编撰出版《茶文化汉语教材》及其音像电子资料,供世界茶文化爱好者分享。

中国茶科技的时代密码

近日,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陈宗懋表示,要发挥茶科技作用,通过科技攻关或专项开发赋能中国茶、时代茶,助力乡村振兴。

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农业大学刘仲华教授在《茶产业科技创新与“十四五”展望》一文中,特别提出“科技创新提高茶产业竞争力”“科技创新是新时代茶产业发展的密码”。

2021年3月,复旦大学教授提出“喝茶能激发人体经络”的观点,《茶叶激发的人体红外影像显现经络系统》这篇论文发表在高等教育出版社主办的《定量生物学》学术期刊上。2021年7月,福建农林大学联合国内外多家单位及科学家合作,破解了铁观音基因组以及茶树深化史,论文发表于国际顶级期刊《自然遗传学》。

“随着学术界研究的不数深入,众多技术成果运用于生产实践中。”董晓欣表示,从夏秋茶的高值化利用、白茶提质增效关键技术的产业化应用,到绿茶自动化加工与数字化品控关键技术的运用,从茶膏、白茶种子飞向“太空”,到铁观音一号卫星的启动,今天的中国茶比以往有了更多的科技属性和创新特质。

她介绍,中国茶美学与茶科技发展中心隶属于中国人民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是中国人民大学开展中国茶产业“产、学、研”一体化的专属机构,通过整合中国人民大学、相关科研院所及茶叶产业链等优质资源,开展中国茶产业政策咨询、茶产业数据中心建设、区域茶文化战略策划、茶产业园区管理、茶产业高级人才培养、茶文旅与茶科技融合路径及振兴乡村建设等业务。中国茶美学与茶科技发展中心计划于2022年开展三项茶科技项目,一是521国际茶日数字科技博览会(永不落幕的茶数字科技博览会);二是建立3家茶科技博士工作站;三是推动中国茶文化数字传播与生态茶园的建设。

中国茶产业的时代机遇

一片片神奇的叶子,造就了一个产业,富裕了一方百姓。我国是世界第一产茶大国,茶园面积占世界60%,毛茶产量占世界50%,茶叶消费量占世界40%多,茶叶出口额居世界第一。而乡村振兴战略成为茶产业发展的重大机遇,茶科技和茶文化的加持驱动中国茶产业的新时代发展宏图。

在“乡村振兴”的国家政策指引下,一处处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一棵棵茶树也铺就了美丽乡村之路。董晓欣表示,中国茶美学与茶科技发展中心将以乡村振兴为本,构建“2+8”茶产业服务体系。

董晓欣介绍,“2”指设立茶产业科学“碳”目标和搭建国际茶产业数字贸易平台两个发展主轴;“8”指人才培训、评价标准、项目规划、培育品牌、非遗匠人、产品溯源、国潮饮品、茶美学空间八个支撑点位。

中国茶名片的时代格局

“茶起源于中国,盛行于世界,是中国的符号和名片,也是中国的农耕文明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董晓欣认为,“国际茶日”是我国推动设立的农业领域国际性节日,彰显了世界各国对中国茶文化的认可。

“中国茶叶分为红茶、绿茶、青茶、黄茶、黑茶、白茶六大茶类,每一茶类中还包含很多不同的茶叶品种。因此,擦亮新时代的茶名片,塑造新时代的茶品牌,就能使其成为具有优势的地域性茶产品,进而汇集成茶产业集群。”董晓欣说。

据悉,本次活动由中国茶美学与茶科技发展中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同仁联合会主办,以茶为媒,茶香四海,弘扬茶文化,在全球视角的新时代格局中,共同推动茶产业发展。

【纠错】 【责任编辑:王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