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谭盾:宇宙万物均有生命与灵魂,通过音乐可道出地球心声-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3 02/08 15:10:46
来源:新华网

对话谭盾:宇宙万物均有生命与灵魂,通过音乐可道出地球心声

字体:

  导读:

  2023年2月4日立春日,“春江水暖 乐迎新生——2023澳优乳业·谭盾新年音乐会”在长沙音乐厅精彩演绎。国际知名作曲家、指挥家、艺术家谭盾携手众多知名音乐家与长沙交响乐团,共同呈现大自然有机音乐三部曲之《水乐》等音乐巨制,奏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乐章。

  作为一名极具创造力并享誉世界的音乐大师,谭盾也一直以传递世界和平、绿色环保作为音乐家的修行,并创作了大自然有机音乐三部曲《水乐》《纸乐》《垚乐》及打击乐协奏曲《大自然的眼泪》等“有机音乐”系列作品。此次谭盾携手澳优乳业,以水为琴演绎自然之美,以天籁之音链接万物生机,让绿色健康、低碳环保的思想理念进一步深入人心。

  近日,谭盾接受新华网专访,他在专访时表示:生活中的和谐与音乐中的和谐都需要微妙的平衡,世界上的所有生命都如出一家。大自然有它自己想说的话,而音乐又是世界通用的“语言”,通过音乐能够道出地球的心声。

  本次2023新年音乐会,谭盾先生携手澳优乳业,以《水乐》和《敦煌五乐神》为主要曲目,为观众带来了一场精彩绝伦的音乐盛宴。据了解,《水乐》是谭盾先生有机三部曲中的一部,有机三部曲是谭盾先生历时30多年的创作结晶,一经问世即震惊世界。

  新华网:请问如何理解“有机三部曲”中的“有机”?

  谭盾:有机音乐,是人跟大自然的一种吟诵,一种灵魂的沟通,一种对大自然人性的理解。在中国农村长大的我,早期音乐训练就这样有机地进行:裱纸乐器,在村里随着水的伴奏唱一首歌,用陶瓷敲出打击乐的声音。我被礼乐和鬼歌包围着,不是巴赫,不是贝多芬,不是勃拉姆斯。这些早期的记忆已经变得像灵感一样重要。

  它不光以我们生活中的自然物质为基础,更体现了外自然与内心灵的共通。我相信,任何物质都可以互相对话,纸同小提琴、水同树、月亮同鸟……总之,宇宙万物中任何一个微小的物质都有自己的生命和灵魂。正如我们祖先所曰:“天地与我为一”,有机音乐实为源自中国崇尚自然、天人合一的文化理念。

  新华网:可以请谭盾先生和大家分享一下《有机三部曲》的创作心得吗?为什么来创作这样一系列作品?您想要通过作品向观众传递什么?

  谭盾:说起“有机音乐”这个概念诞生的契机之一就是1998年我陪着怀孕的妻子去做超声波检查。显示屏上,小宝宝躺在羊水中,水波微微晃动,让我瞬间意识到:生命最初听到的就是水声,水就是生命的源头。就在同一年,我就受邀完成了有机音乐系列之一的《水乐》。

  另外我在写歌剧《秦始皇》的时候,多明戈一直在问我,秦国的音乐是什么样的。我后来到陕西找到陕西文物局局长张廷皓,他从书库里翻出覆着厚厚一层灰尘的书(他清楚地记得是哪一册),给我翻出里面李斯关于秦国音乐的记录。里面说到秦国的音乐是以敲瓦、埙笛为主,是“呜呼呜呼”的低鸣,演奏者拍着大腿和胸部。

  我当时就蛮有启发和灵感。各地的陶乐都不一样,陕北高原、澳洲沙漠和玛雅的山、土不一样,声音也不一样。我的陶乐从造型、声音上也(和传统陶乐)不一样,具有自己的现代气息。比如,拉、弹陶乐器就是我自己加的。

  做自己的陶乐,玩起来很过瘾,像建筑师造出想象中的房子。我制造从未存在过的声音,想象它的形状。现代时尚的问题在于不给自己时间想象,不给自己时间发呆。但是发呆的时候,我才会想象出比较离奇的东西。

  生命是有限的,但是如果你把过去的文化延伸至今,又延伸到以后,生命就是无限的。就像我在见到一众陶乐器时,总觉得摸过这种乐器的人会把他的体温和灵气留在上面。现代生活的体验是多样性的,我觉得中国年轻一代比我们这一代来的更轻松,对自己的可行性更加乐观。人的品质中,幻想非常重要,有幻想的人会充满生机!

 

  谭盾先生出生于湖南长沙,获得过包括威尼斯双年展艺术终身成就金狮奖、格莱美奖、奥斯卡奖等在内的多项世界顶级艺术奖项,被誉为“国际乐坛最重要的十位音乐家之一”,为湖南引入更多国际文化艺术资源,推动湖湘文化、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做出了杰出贡献。

  新华网:谭盾先生很多经典作品都有着深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印记,在您曾经接受访谈时也多次提到,希望能够用音乐来传递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因为文化背景的差异,创作出世界级的作品并非易事。在音乐创作的过程中,请问您如何处理好音乐“本土化”与“国际化”相融的问题?

  谭盾:我最深的情结就是考虑如何将交响音乐与中国音乐的美学联系起来,从音乐最深层的意义上彰显中国文化的本质,在这个大的概念下,把古典音乐做到现在、做到明天,从世界做到中国,再从中国做到世界。所以,我特别崇拜一些学者们,他们长期以来兢兢业业地从学术、音乐、教育的角度挖掘古代与当代音乐的发展脉络和彼此联系,也让当代中国交响音乐创作何去何从有史可鉴、有迹可循。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本土与非本土的边界逐渐消弭,我们呈现的格局早已是世界性的了,我认为越是本土的,越是有可能最为世界化,当下的格局和呈现方式驱使我们去拥抱媒介。反过来讲,仅就音乐而言,我认为越是要国际化,就越是要求个性化呈现。那么越是个性化呈现的时候,你就越要注重自己来自于哪里,你自己要去到何方。

  把音乐想象成一条河流,它只是经过你而已。斯特拉文斯基以及巴托克在这方面对我有很大的启迪,那就是作为一个中国的作曲家,我可以把村里的东西玩成世界的潮流,我可以把我湖南的东西变成国际现代主义的。我在斯特拉文斯基和巴托克的音乐里面都看到了这种哲学性的展现,这就是现代主义的多元格局。

  新华网:如今“国潮”逐渐成为潮流趋势的重要一种,国风的音乐也越来越受到年轻人的喜爱和追捧。对于这一趋势,您如何看?对于中国音乐甚至是中国文化走向国际舞台,您有什么建议?

  谭盾:如果希望后浪推前浪,最好的办法就是像条锁链一般,锁链另一头永远连接着下一代。在这个世界上挑战任何人都不让我兴奋,只有当我可以挑战年轻人的时候,他才让我觉得我的生命格局悠然存在,因为只有他们才可以把你的思想带去未来。

  那比如我最近的《敦煌五乐神》这部作品,是将五件消失的敦煌乐器用以表现五位淡忘的历史英雄,将《三国演义》的五位历史人物与时下最受欢迎的游戏连接起来,将年轻群体和中国艺术史串联起来,它和另一部作品《敦煌·慈悲颂》一样,它们都不只是探索过去,同时也在探索过去与未来的对话。

  中国文化要跟全世界分享,最重要的就是要有一个精神平台和信仰桥梁。中国的传统文化很有感召力,比如上面提到的,对慈悲善良的信仰,这在其他很多文化中都能找到相通之处。

 

  谭盾先生的很多作品,都给人呈现了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感,甚至直接用了自然万物的声音入乐。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演进,在繁忙的城市声音之中,自然之声便消减不少。有听众表示,在繁忙的城市空间,听谭盾先生的现场,就像是置身于大自然的协奏之中,因此也有人评价谭盾先生的音乐是“环保音乐”。

  新华网:请问您有意通过音乐去唤醒听众的环保意识吗?为什么?

  谭盾:生活中的和谐与音乐中的和谐都需要微妙的平衡。对我来说,世界上的所有生命都如出一家。我们必须保护这种平衡,保护我们的地球,这样才能保护我们自己。大自然有它自己想说的话,而音乐又是世界通用的“语言”,所以通过音乐,我们能够道出地球的心声!

  比如,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就是作曲家内心对大自然和生命万物的礼赞。在两百多年后的今天,我们依然能感受到贝多芬用音乐语言,与自然交流,把对田园的美好愿景升华至对整个自然和宇宙的肃然起敬。

  新华网:未来是否会有更多关于环保主题的音乐创作?

  谭盾:就像有一个指南针一样,我也是永远跟着自己对大自然的感受去创作,我永远不知道我明天要写什么。

  从2021年以“爱接西东,盛颂美好”为主题的《敦煌·慈悲颂》新年音乐会到2022年以“美好共生,协奏未来”为主题的《交响摇滚·巴赫宇宙》新年音乐会,再到今年以“春江水暖 乐迎新生”新年音乐会,据悉这是谭盾先生第三次携手澳优献演。

  新华网:据了解,澳优也是一家从长沙出发并在全球取得发展的乳品企业,这样的合作是否蕴含着您对家乡的情愫?请问家乡对您的音乐创作有着怎样的影响?

  谭盾:所有人都问我,我的家乡在哪里。我的家乡毫无疑问一定是在纽约,也毫无疑问在湖南。为什么这样说呢?其实我来湖南,我是把湖南当纽约住。我去纽约,是把纽约当湖南住。我这个人是生活在记忆里面,生活在梦里面。在纽约的时候,我说湖南的语言,湖南的水、湖南的梦永远在我的生活记忆里面。所以,在我纽约的工作室里,我养的是湖南的竹子,流的是湖南的水,听的是湖南的花鼓戏、相声。

  而当我设计作品时,始终有一个东西在我脑子里面,永远摆脱不了,那就是湖南的巫文化和傩文化对我心灵的撞击。

  这个撞击是在我很小的时候形成的。那会,这种红白喜事、巫气、鬼气已埋藏在我心里面了。以致于我现在操作一个小提琴或是一整个交响乐队的时候,我对声音的控制完全是来源于那种东西的一种不自觉的控制,好像是一种宿命。

  所以我的创作并不属于现代,也不属于国际,而是属于我对儿时童年的一种不自觉的回想。这个回想永远深深地烙在我的脑子里面。可以说,无论我做什么东西,其实跟湖南的水、跟湖南的音乐、跟湖南的语言都有很密切的联系。

  许多年前,我从来没有意识到,湖南的营养、语言和生活跟世界文化的联系有那么紧。而今天,我觉得这个距离特别小。就是说,我可以将在湖南看到的一切跟纽约的生活、意识连接起来。湖湘大地,人杰地灵,湖南是我最深的根、最深的魂,这方水土也为我提供了无尽的创作题材和艺术灵感。而我就像一只风筝,飞得越高,线就牵得越紧,而这根线就是我的家乡湖南。(沈美)

【纠错】 【责任编辑:李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