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力科技创新建设现代鱼米之乡-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3 04/19 11:18:06
来源:农民日报

发力科技创新建设现代鱼米之乡

字体:

  2022年,江苏粮食总产753.8亿斤、亩产461.5公斤,双创历史新高。春夏旱、夏伏旱,尽管天气不给力,江苏依旧再次夺得大丰收。江苏创造了人口密度最大省份总量平衡、口粮自给、调出有余的不凡业绩,底气何在?何以能屡创佳绩?答案在于科技创新,向技术要粮。

  硬核的核心技术、领先的科技创新机制、高效的成果转化效率,让江苏有实力以占全国3.2%的耕地,生产全国5.5%的粮食,养活全国6%的人口。雄厚的科技创新实力,让江苏有足够厚实的家底,稳步迈向农业强省。

  核心技术,硬核

  在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桥林街道的兰花塘高标准农田,去年的水稻亩产达707公斤,这是复垦后的首次丰收,背后离不开“院士天团”的助力,有张洪程院士团队的精准定量栽培技术、赵春江院士团队的农机智能控制系统、沈其荣院士团队的哈茨木霉生物有机肥等关键技术……借助“最强大脑”,作为集群式院士创新基地的南京国家农创中心,成为农业科研成果转化的“汇集地”、农业科技体制机制模式创新的“试验田”、科技助推农业的“先行者”。

  作为农业科教大省,江苏农业科技教育资源丰富、力量雄厚,全省拥有涉农科研院(所、校)70所,其中农业科研机构35所、涉农专业本科高校17所、涉农高等职业院校18所,涉农科研教学单位科研人员6000多人。其中,江苏里下河地区农科所综合实力连续多年居全国地市级农科所第一。

  丰富的农业科教资源,代表创新的无限可能:育成全国首个屠宰加工型黄羽肉鸡品种“花山鸡”,填补国内空白;在世界上率先发现了水稻自私基因,成功攻克了水稻籼粳杂种优势利用难题;高抗赤霉病小麦新品种“扬麦33”实现了抗赤霉病与高产协同,破解了小麦赤霉病这一大难题;重大品种选育有力支撑保障粮食安全,自主选育主要农作物新品种600多个;研制出我国第一块肌肉干细胞培养肉,使我国跻身于本领域世界前列……

  加强前瞻性技术创新,组织实施部、省重点研发(现代农业)等重大项目300余项,取得一批重大标志性创新成果,在生物育种、数字农业和未来食品等领域走在全国前列。

  优势助推,2022年江苏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8733.9亿元,粮食总产753.8亿斤,连续9年保持在700亿斤以上。去年江苏全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71.8%,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85%,均高于全国近10个百分点,支撑粮食总产、单产实现双增。江苏现已形成优质稻麦、绿色蔬菜、特色水产、规模畜禽、现代种业、林业经济、休闲农业和农业电商8个千亿元级优势特色产业,10亿元以上县域优势特色产业199个。  

  创新机制,领先

  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探出新路。自2017年,江苏策划启动实施科技富民行动,以产业为主线,将农业科教资源握指成拳,突出关键领域和重点环节,跨学科、跨部门、跨领域集聚科技资源,率先启动省级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目前已构建25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集成创新中心、140个技术创新团队、360个技术推广示范基地,带动1800个技术示范点、辐射3500余个科技示范户,开展集成创新、成果转化、示范推广和决策咨询,每年稳定投入财政资金1.6亿元,体系规模全国第一。

  建立全省农业重大科技需求发布制度,是江苏加快推进科技与农业对接、全国首创的创新性工作。每两年省农业农村厅、省财政厅联合发布一次全省农业重大科技需求公告,采取“揭榜挂帅”等方式,引导科研人员围绕产业需求、坚持问题导向开展研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将此项制度作为发力点,江苏积极引导全省农业科技人员紧扣生产需求,从农业生产中找问题、找课题,把论文写在大地上,从源头上确保科研与生产对接,加快推动江苏农科人才资源优势转化为科技优势、科技优势转化为创新优势、创新优势转化为生产优势。

  农业创新平台建设迈出新步伐。为攥紧种质资源这一农业“芯片”,去年底挂牌成立生物育种钟山实验室,全力构建现代高效的生物育种创新体系。已建有作物遗传与种质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肉品质量安全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国家级创新平台12家,数量位居全国前列。南京国家农创中心、南京国家农高区两个国字头平台先后创建,志在打造农业硅谷,引领科技高地。

  人才培养制度,为乡村发展积蓄力量。江苏依托涉农院校数量多、办学质量高的优势,鼓励开展订单式、定制化培育模式,加大各类农业农村人才培育力度。抓住关键要素和主体性力量,为全面振兴培育更多“新鲜血液”。苏州、扬州等地采用“定点招生、定向培养、协议就业”方式,委托农业院校“订单式”培养农业农村后备人才,政府全额补助学费,目前在校生规模超1000人。开展“定制村干”培育工程,已招生700余人,为基层量身定制一支“永久牌”村干部队伍。

  成果转化,高效

  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依托徐州农业科学研究所建设的“根茎类作物种质资源库”,结合自身传统种植优势,共同打造全国一流现代甘薯产业园,深挖甘薯产业资源,重点发展特色农产品深加工、农产品电商配送,休闲观光农业、红色文化旅游等,走出一条农旅融合、一二三产协同发展的路子,实现了“万亩甘薯过亿元、一块甘薯富半区”。

  加速科研成果转化,强化有力的科技支撑,是农业强省建设中的关键环节。成果转化是农业科技创新的关键点和落脚点,企业对市场最敏感、对需求最清楚,转化效果也最高。江苏支持农业企业,特别是大型农业龙头企业,加强农业产业科技创新研发能力建设,建设了长三角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交易中心,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进园入县”。同时,不断加快培育壮大农业科技服务企业,鼓励引导农业企业、农业科研单位通过提供多种形式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积极推进科研成果转化。

  作为其中的典型代表,江苏省农科院积极推动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按市场化思维,组建专业技术转移机构,开展科技成果评价、组装运营和市场对接,科研团队的转化收益分配比例从30%提高到70%以上。近几年来,每年全院成果转化到账收益超2亿元,用4年的时间实现了成果转化到账收益翻三番的目标。推进“苏农科技术转移中心”建设,实现成果与市场无缝对接。

  在市场牵引、政策推动下,江苏科技成果转化效率高。2022年,在首届全国农业高新技术成果交易活动上,江苏各类农业科技成果达成交易11.8亿元,居全国首位。

  种好收一半。种业芯片对农业生产至关重要,为提升种业发展动能,解决“卡脖子”困扰,江苏支持种业企业加大品种选育投入,参加重大育种联合攻关,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协同、育繁推一体化的协作攻关机制。鼓励种业企业探索采用利益共享、股份合作、科企联合体、共建研发平台等模式,与优势科研院校单位深度合作,建设一批商业化育种创新中心。

  “未来的江苏,不仅应当成为工业强省、制造业强省,还应当是当之无愧的农业强省,是彰显历史底蕴、引领乡风文明、充满现代化气息的新时代鱼米之乡。”江苏省委书记信长星表示。

【纠错】 【责任编辑:王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