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业乡村 绚若夏花-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3 05/06 16:22:20
来源:新华网

立业乡村 绚若夏花

字体:

  春意藏,夏初长。在风暖昼长的时节,万物奋力向下扎根、向上生长。近些年来,纷纷扎根北京乡村的青春力量,用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将蕴藏于乡土里的澎湃能量,创造性地转化为了乡村振兴的勃勃生机。他们有想法、敢创新、肯实干,他们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他们的人生旅途犹如行至立夏时节,在乡村广阔天地之中尽情绽放着青春绚丽之花。

 

  青春反哺 “栗”久弥新

  立夏的和风,唤醒了怀柔区渤海镇明清板栗园的古栗树。写满数百年沧桑的树干之上,嫩叶随风,向世界舒展着自己的生命力。一次次漫步栗树下,李思鹏脑海中“怀柔板栗带动乡村振兴”的美好图景,也一遍遍描绘,更加清晰、日益丰满……

  1995年出生的李思鹏,是土生土长的怀柔人。板栗既是童年的记忆,也是养育他长大的产业。大学毕业后,当他看到家乡的板栗产业后备力量不足、只剩下习惯传统种植的老栗农和沉默的老栗树时,毅然决定回乡创业。他加入父亲创办的合作社,创立了“老栗树”品牌。“怀柔的板栗产业,应该是大有可为的。”李思鹏说。

  李思鹏希望用年轻的思维、青春的力量,带动家乡板栗产业蜕变升级。“通过一二三产融合,打破乡村产业的瓶颈,让怀柔板栗走出家乡,走向全国、甚至走向世界。”他为栗树安装传感器,建立了智能种植系统,整片林区的湿度、温度、病虫害等都可以实时监控、自动分析;他虚心向农业专家求教,做品种研发,尝试提升板栗单树产量,让老栗农更有“赚头儿”;他还跨领域、跨专业取经,组建起一支平均年龄不到28岁的品牌运营和研发团队,不断创新板栗产品、讲好板栗文化故事,让京郊绿水青山里长出来的板栗成为了年轻人口口相传的“健康美食”。他的梦想一点点变成了现实。

  据介绍,目前“老栗树”合作社已经签约了830家栗农,涉及怀柔区渤海镇21个村。近四年来,每年老栗树合作社的签约价格均比市场价高两成左右,已累计带动栗农增收1300余万元。

  “今年我们的板栗元素会与更多的二三产业态融合,开发出更多的新品,预计年销售额将突破5000万元。”对于怀柔板栗的未来,李思鹏信心满满。

  第一书记 “超”有活力

  到南港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时,杨超刚满30岁。“斯斯文文”“一看就不懂农村工作”“恐怕是绣花枕头”……老百姓对这位年轻书记的最初印象没过多久,就被打破了。大家渐渐都亲切地称呼他——小超书记。

  南港村地处北京市门头沟区王平镇,是一个有着一千多年建村史的古老村落,山上有京西古道,村子里有古树古桥,历史文化名人马致远故居就在距离村庄2公里的地方。然而这样一个风景秀美如画、文化积淀深厚的村庄,集体经济收入却只有5万元,2020年被定为“集体经济薄弱村”。驻村后,杨超就给自己定下了一个“小目标”:要在自己的2年任期内,帮助村集体经济收入超过30万元。

  南港村家家户户都会种植京白梨,这可是秋子梨系统中品质最为优良的品种之一,是北京果品中唯一冠以“京”字的地理标志产品。但由于南港村地处偏僻,销路不多,每年京白梨收获时,卖不出去的梨只能烂在树上,农民看在眼中、疼在心里。驻村后,杨超经多方联系,在派出单位京煤集团的大力支持下,最终促成了十几家单位联合收购,成功为村里的京白梨畅通了销路。同时,经过深入走访,杨超还发现了南港村的另一件“宝贝”——酱菜。原本每年只能售卖300来盒的酱菜,通过主动宣传迅速“出圈”,2022年销量增加到近2000盒。

  京白梨和酱菜对于村集体增收只是“小打小闹”,南港村还急需一项可持续发展的支柱型产业,杨超把目光看向了赤松茸种植。起初,赤松茸这个新鲜事物并不被村民所接纳,杨超就开辟实验田自己试种。在种植赤松茸的半个月里,杨超每天都到实验田里干活,村民开始逐渐理解小超书记的良苦用心,纷纷加入。最终,赤松茸种植有了起色,杨超多方奔波,打通了线上线下销售渠道,还自学了直播带货和短视频剪辑等,为来年产品销售做足了功课。

  据了解,为给“三农”发展持续增添活力,北京市从2015年至今,已向农村派驻了6批次第一书记。杨超就是第6批720位第一书记中的一员,驻村一年多来,已经帮助南港村逐渐盘活了乡村旅游,菌菇产业也有声有色,村集体每年收入已经超过50万元,杨超提前实现了“小目标”。

  在京郊乡村的广阔天地里,像李思鹏、杨超这样有着爱农情怀和兴农本领的年轻人越聚越多,他们立志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奉献力量。他们把青春的激情、智慧、心血、汗水等一一播撒进了乡村振兴的沃土之中,落地、生根、发芽、生长,青春正如夏花一样,尽情地绚丽绽放……

【纠错】 【责任编辑:任禹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