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蘑”力十足看昌平北京第一届食用菌文化节开幕-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3 05/08 17:17:12
来源:新华网

“蘑”力十足看昌平北京第一届食用菌文化节开幕

字体:

  5月7日,北京第一届食用菌文化节暨2023大球盖菇采摘季活动在昌平区举办,活动以“发展林菇经济绽放富民之花”为主题,旨在打造林下食用菌种植新业态,交流种植技术和模式,分享种植经验,擦亮北京都市农业的食用菌品牌,助力农民增收新模式。

  强化技术支撑创制珍稀特色菌菇

  北京市农业农村局聚焦农业高质量发展和农业强国建设,建立了11个支撑全市农业优势产业全链条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北京市食用菌创新团队于2011年启动,开展主栽和珍稀食用菌优良品种的创制及优新技术研发应用。

  “近年来,在食用菌创新团队技术支撑下,北京市食用菌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为促进郊区农民增收致富和保障首都菜蓝子工程发挥了重要作用。昌平工厂化金针菇和通州工厂化真姬菇成为2022年冬奥会指定农产品,食用菌产业在观光休闲农业中作用日益凸显。”北京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马荣才在致辞中表示。

  “十三五”以来,“为解决食用菌产业发展面临的新挑战与新需求,创新团队先后共鉴定新品种12个,筛选品种81个,其中20多种主栽菇种装入北京市民的菜篮子,且能满足全年供应;金耳、羊肚菌等珍稀特色食用菌也在京郊引入并得到推广发展。”北京市食用菌创新团队首席专家刘宇介绍。

  2022年至今,食用菌创新团队初步整合集成了大球盖菇优良品种高产栽培技术,经实地测产,大球盖菇每平方米产量高达28斤,创造北京地区最高产量。

  去年,创新团队在羊肚菌亩产千斤技术攻关方面取得突破,初步构建“种质优、菌种壮、土壤净、肥力足、气温润”的栽培技术体系,建立形成规模化羊肚菌种植亩产超千斤技术体系,实现单一规模化羊肚菌种植基地供应鲜羊肚菌5万斤的技术效果。

  立足本土优势做强食用菌产业

  北京市昌平区以打造农业“高精尖”的北京板块为己任,围绕生态涵养区的农业产业发展现状,依托北京市食用菌创新团队的科研技术,持续做大做强食用菌产业。

  为了延伸食用菌产业链条,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昌平区还充分发挥本地山区的林下种植优势,在“林下经济”上下功夫,推广林菌模式,发展菌菇采摘,不仅提高了林地附加值,还有效带动了周边农户增收。

  据统计,2022年,昌平全区共栽培食用菌500余万棒,带动全区139户种植,种植面积达500余亩,产值超3000万元。

  “这两年我们昌平区对食用菌发展一直都有产业政策扶持,除了传统的栗蘑产业发展稳定之外,还引入了一些新品种,大球盖菇、羊肚菌、小白玉菇等都陆续开始发展。”活动现场,昌平区农业技术推广站相关负责人介绍。

  “通过举办首届北京食用菌文化节,推动北京都市农业的食用菌品牌建设,促进食用菌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带动更多农民增收致富,将健康、营养、优质、新鲜的食用菌食材送到每一位市民的餐桌。”中国食用菌协会副会长刘伟致辞中表示。

  发展林菇经济助农增收有“钱”景

  在发展菌业种植的过程中,创新团队针对昌平区生态涵养区的功能定位和农业产业结构转型期的发展现状,以北京谷氏农业专业合作社为试点,开展一系列试验示范种植,助力农业产业结构转型。

  北京谷氏农业专业合作社利用闲置厂房开展榆黄菇、黄伞、玉木耳、双孢蘑菇、小白玉等食用菌周年化试验示范,利用农作物秸秆、修剪后的果林枝叉等农林废弃物开展林下大球盖菇、黑皮鸡枞、灵芝等食用菌的试验示范。

  合作社负责人齐静介绍,“我们把周边农户的修枝落叶及秸秆回收后粉碎,用于开展林下食用菌种植,增强了昌平区农林废弃物的高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通过有效利用林下闲置土地,建立农作物循环服务体系,让果林剪枝得到综合利用,同时也解决了火灾隐患和病虫害发生,带动农民就业。”

  活动现场,北京烹饪协会专家王云介绍食用菌食材选用及烹制,展示中西融合的“赤松茸宴”,其中包括:赤松茸小笼提褶包子、赤松茸披萨、清炖赤松茸狮子头、陈皮鸡球赤松茸、赤松茸沙拉等,同时普及食用菌的营养健康保健功能,吸引了众多市民和游客参观体验。

  本次活动由北京食用菌协会依托北京市食用菌创新团队联合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昌平区农业服务中心、昌平区农业技术推广站主办,食用菌种植企业北京谷氏农业专业合作社承办。

  北京食用菌协会将以本次活动为契机,把北京食用菌文化节打造成品牌活动,依托食用菌产业助力乡村振兴和大健康产业发展。

【纠错】 【责任编辑:张欣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