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 正文
2022 12/ 30 07:24:01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洞见浪潮之尖 引领科技革命 来自未来产业展望活动的观察

字体:

  新一代信息技术、新型能源体系、生物医药……尽管这些未来产业处于发展初期,但因颠覆性、系统性、战略性特征,有望形成全球经济新的动力源并驱动经济社会变革式发展,成为各国前瞻谋划的“先手棋”。

  2021年,未来产业写入“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2022年,北京、上海、浙江、山西等地加速布局。未来产业面临哪些机遇与挑战?如何守护和壮大科创力量?12月29日,在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新华社北京分社、中国经济信息社联合主办的“未来产业展望”活动中,战略家、企业家、投资人分享真知灼见。

  未来产业是变局中开新局的关键所在

  29日上午,尽管深冬的北京气温寒冷,但新华媒体创意工场内,与会专家对未来产业的讨论格外热烈。

  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党组书记沈洁在致辞时表示:“抓住全球产业结构和布局调整过程中孕育的新机遇,勇于开辟新领域、制胜新赛道。未来产业发展正是于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的关键所在。”

  当前,全球经济社会发展面临挑战机遇。中国工程院院士、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院长、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理事长王金南最关心全球气候变化。

  他指出,全球气候变化造成严重社会经济损失,气候变化治理将引发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同时也促使绿色低碳产业及技术投资的快速增长,预计2020至2050年,全球气候变化治理投资将超过130万亿美元。

  历经疫情考验,人们更加关注自身健康安全。“当前,全球恶性肿瘤发病率不断攀升,推动了全球肿瘤药物研发蓬勃发展。”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新药(抗肿瘤)临床研究中心主任徐兵河说,中国抗肿瘤新药占全球创新药市场的比重由2014年的14.4%提高至2018年的15.2%,2023年有望提升至17.8%。

  预见未来、把握未来——已经成为与会嘉宾普遍共识。在专家看来,什么是未来产业?中国发展未来产业“底子”如何?

  未来产业不是“空中楼阁”,应结合自身实际和禀赋发展。“我国发展未来产业初具条件,包括具有较为完善的全产业体系、全社会研发投入快速增长、新兴消费为未来产业发展孕育了多样化场景和庞大市场、各类创新人才数量质量双提升、各地积极培育未来产业等。”中科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院长潘教峰说。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经济研究所创新战略研究室主任姜江说,就我国当前的经济形势而言,新能源、人工智能、生物制造、绿色低碳、量子计算等前沿技术及其应用推广衍生的大量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无疑是未来产业的主要构成。与此同时,能够发挥我国龙头平台企业优势和巨大应用场景优势的数字经济、生物经济等,也是我国当前及今后较长一段时期未来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未来产业发展是个永恒的主题

  今年以来,北京、上海、浙江、山西等地加速布局未来产业,一些企业已经走在探索前沿。

  北京能源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姜帆说,现在新能源汽车产业总体保持较快增长,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和保有量近3年连续名列世界第一。他指出:“下一轮迎来高速发展的新能源产业,将是新能源发电和新能源材料。”

  作为北京市重点国企,京能集团发现,新能源发电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行业内部不断追求光伏、风电设备发电效率的提升,倒逼科技水平不断进步。

  “科技创新产业的当期收入很难看清、风险很大,这就需要创新体制机制来培育。”姜帆介绍,京能今年成立科技基金,专门围绕能源行业新技术、新业态、新材料布局,这支基金不以挣钱为考核目的,而是以培育出未来产业为终极目标。

  此外,京能还成立成果转化平台,采用混合所有制方式和民营企业组成团队。民营企业有创新活力,国企提供应用场景,双方有机结合,共担风险。近期,平台孵化出的虚拟电厂项目已经参与到华北电力调峰辅助服务中,为企业进一步探索全国调峰辅助服务市场和产业布局打下基础。

  小米集团高级副总裁、手机部总裁曾学忠表示,小米作为一家消费电子及智能制造公司,创业12年来,正好赶上移动互联网的产业浪潮,并面向新一轮的未来产业风口积极布局。目前,消费级IoT平台已连接设备数超过5.58亿,在自研芯片、智能制造以及仿生机器人等多个产业领域取得了持续性进步,打破了国外企业在相应领域的技术垄断。未来,小米将坚定不移加大研发投入,死磕硬核科技。

  北京金融控股集团副总经理李岷表示,当前,北京金控正在利用“金融+科技”打造新型金融控股平台。其中,为推动北京市“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建设,北京金控牵头成立并运营北京国际大数据交易所。全要素生产率边际增长点的关键就在于数据要素,未来数据最重要的价值在于推动形成经济增长预期,这需要把更多资金资源配置到新兴的数字经济领域。

  启迪之星(北京)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主管合伙人刘博表示,未来产业发展是个永恒的主题,但不管环境、产业技术、政策怎么变化,唯一不变的是企业本身内在价值。启迪之星坚持布局早期创新创造型企业,通过分析产业成熟度以及市场的认知情况、政策和环境等,布局未来发展。

  洪泰基金创始合伙人、董事长盛希泰认为,做好未来产业投资有赖于社会形成尊重企业家精神、提高技术科研人员与商业主动结合的意识,培育和重视创业资本力量的氛围。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要求,“坚持推动经济发展在法治轨道上运行,依法保护产权和知识产权”,有利于稳定市场预期,提振企业信心。

  培育未来产业不可能一蹴而就

  未来产业是创新驱动的产业,目前我国在未来产业发展上具备世界第一的内需市场、一定水平的技术实力、完整的工业产业体系和相对丰富的未来应用场景,但内外环境挑战仍然严峻,重大原创能力和成果转化能力等仍有提升空间。如何守护、壮大科创力量?与会专家提出期望。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材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北京市科协副主席彭寿建议,未来产业布局在政策方面聚焦“四个重点”。一是顶层设计引导,科学研判未来产业总体趋势,精准把握自身产业基础优势,国家层面统筹谋划,地方层面差异布局、构建适合我国与地方国情、满足区域未来需求的新产业、新业态。二是创新能力提升,围绕源头创新、技术创新、模式创新,科学谋划一批国家实验室、国家新型研发机构等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支持培育一批具有“独门绝技”的专精特新和隐形冠军企业,构建“政产学研用”多方互动的全产业链创新组织。三是产业体系构建,前瞻性制定、动态性优化未来产业发展路线图,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先导示范区,构建未来产业主导的新产业体系。四是创新生态培育,加速构建未来产业先导试验区政策体系,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资金链和政策链的深度融合。

  北京神州细胞生物技术集团股份公司董事长、总经理谢良志认为,生物医药行业可能是永远性的未来产业、朝阳产业,产业发展单靠资本支持远远不够,这既需要重视基础研究,也应重视产业成果转换和政策扶持,同时在监管上应进一步扩大投入、更具灵活性,跟上技术创新持续发展的步伐,最终形成各方密切配合的市场环境,保证创新有足够的回报,形成良性可持续循环。

  2021年,北京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9961.6亿元,同比增长14%。2022年,北京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提出,围绕光电子、生命科学、低碳技术等领域前瞻布局未来产业;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再培育几个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万亿级产业集群。

  行而不辍,未来可期。与会专家认为,作为依托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的多路径探索和交叉融合发展的未来产业,将不断引领新需求、创造新动力,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成为提振高质量发展信心的“定心丸”。

  (记者张骁、郭宇靖)

【纠错】 【责任编辑:施歌 】
阅读下一篇:
010030090900000000000000011100601129242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