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故事|“雪龙2”号:将“极地精神”带到香港-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4 04/13 12:42:29
来源:新华网

香港故事|“雪龙2”号:将“极地精神”带到香港

字体:

  新华社香港4月13日电 题:“雪龙2”号:将“极地精神”带到香港

  新华社记者郭辛

  4月初,香港维多利亚港的早晨,当海雾渐渐散去,一艘红白相间的巨轮逐渐清晰。它高昂着船首的破冰艏柱,从遥远的南极冰原犁海破冰,缓缓驶进尖沙咀海运码头,开启访港之旅。维港岸边,热情的香港市民挥舞着国旗高喊:“‘雪龙2'号,香港欢迎你!”

  4月9日,香港市民在“雪龙2”号前参观、拍照。新华社记者 谭佳铭 摄

  “20年前,‘雪龙’号在启程前往南极考察前特别访问香港时,就曾在这里停泊。”“雪龙2”号访港执行委员会主席、香港红潮和水质领域研究专家何建宗激动地说,“如今,历经5个月完成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任务的‘雪龙2’号,也来了。”

  4月9日,香港市民在“雪龙2”号停机坪参观。新华社记者 龙镜伊 摄

  “它的到来是各界共同努力的结果”

  2019年正式投入使用的“雪龙2”号长122.5米,宽22.3米,是中国第一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能破除1.5米高的冰层、0.2米厚的雪。

  早在1999年,何建宗就登上过“雪龙”号,参加中国首次北极科考。他说:“‘雪龙’号是单向破冰,在固定冰区域掉个头要花十几个小时。‘雪龙2’号所拥有的全球先进的船艏、船艉双向破冰能力,让这一时间缩短到仅半小时左右。”

  4月9日,“雪龙2”号访港执行委员会主席、香港红潮和水质领域研究专家何建宗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新华社记者 龙镜伊 摄

  何建宗感叹道,“雪龙”号首访香港至今20年,期间中国南极考察船的设计建造能力不断进步,“雪龙2”号的破冰能力和科考能力相较于“雪龙”号,都“更上一层楼”。“无论是转弯、停泊离泊还是原地回转都更加灵活,在恶劣海况下的安全性和调查作业精度也大幅提高。”

  20年前,“雪龙”号到访香港,引起轰动,受到广大香港市民热烈欢迎。如今,中国极地考察事业已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令广大香港市民感到振奋骄傲。

  2004年“雪龙”号来港时,何建宗是一名参观者。如今,他成为“雪龙2”号访港活动的执委会主席。去年9月,他开始准备“雪龙2”号访港事宜。他感叹,从筹备到看到雄伟的“雪龙2”号顺利抵港,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最让他感动的还是无私奉献的义工们。“今年是国家极地考察40周年,香港成为‘雪龙2’号完成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任务回国归航的第一站,是国家送给我们的礼物,所以义工们都不计回报地自发投入工作。”

  何建宗说,“雪龙2”号的到访给了香港市民一个认识极地、了解国家最新科考成果的平台,所以大家都竭尽全力地支援。

  4月9日,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队副领队魏福海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新华社记者 龙镜伊 摄

  “难到极点就是南极”

  早在1993年就首次踏足南极展开极地研究的何建宗,已4次登上南极、23次远赴北极。他赞叹那片远离尘世喧嚣的冰雪天地宁静又雄壮,有种震撼心灵的美。

  访港期间,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队与香港市民分享了科学家极地奋斗的故事和极地生活的点点滴滴。

  “难到极点就是南极。”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队副领队魏福海对记者说。

  极度的低温、突然袭击的暴风雪以及冰层下未知的深渊,让每次极地考察不仅是一场与恶劣环境的较量,也是对队员们探索极地世界决心与毅力的考验。

  每年的12月到来年2月,是南极的夏季,本该是开展考察的黄金季节。但今年1月,一场突如其来的12级飓风,却让考察队经历了此次南极之行的最大挑战。

  魏福海回忆道:“当时所有人都在全力加快工程进度,就是为了赶在2月份来临前完成秦岭站的建设,却被气象预报告知未来两天会有12级飓风。”

  此时的秦岭站,正处在安装用来抵御强风的幕墙的关键期,整个建筑还未完全封闭。魏福海说:“不封闭的结果可能导致已经安装的幕墙板被吹走,前功尽弃。全部封闭至少需要3天的工期,但留给大家的时间窗口只有十几个小时。”

  “与天气赛跑,和时间赛跑;风雪无阻,分秒必争。”这是刻在南极考察队员们骨子里的一句话。于是,队员们开始与天气抢时间。迎风面不能施工就转背风面,高空不行就转地面,室外不行就转室内……

  有的队员嫌扭螺栓的手套太厚,不方便干活,便换成薄手套,但很容易被冻伤。有手部受伤的队员被要求留在宿舍休息,可他说:“我还能给其他队员递螺丝刀,我要和大家并肩作战。”简单一句话,让魏福海至今想起仍难以平静。

  就在施工作业全部完成之后不久,时速120公里的12级飓风来了。由于及时采取了封闭措施,秦岭站成功抵御了飓风的袭击。

  “把‘极地精神’带到香港”

  “科考队员们在未知的考验里挑战着自己的极限,是为了帮助人类更好地认识南极、保护南极、利用南极。”魏福海说。

  “他们让我懂得什么叫‘青春不畏严寒’。”香港培侨中学学生纪依涵说,“当我知道,有一群中国极地考察者正风雪无阻地为人类和世界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心里就有一种说不出的光荣。”

  4月9日,香港培侨中学学生纪依涵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新华社记者 龙镜伊 摄

  4月9日,香港培侨中学学生陈开元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新华社记者 龙镜伊 摄

  队员们勇往直前的决心、不畏严寒的意志以及无私奉献的精神,也深深感动了香港培侨中学学生陈开元。热爱化学、立志成为一名药剂师的他决心要为中国极地考察事业做些什么。

  “我想研究出一种在极寒天气里防止冻伤的药,保障队员们在冰天雪地里安全地进行科学考察。”他说。

  据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队介绍,南极考察之行也有来自香港的科研人员间接参与船上新仪器的研发,希望香港科研工作者日后有机会参与考察工作。

  为了让更多香港青年认识极地并投身相关科研领域,2018年,何建宗成立了香港极地研究中心,“希望能在香港学生们心中种下探索极地的种子”。

  在他看来,能为香港年轻人提供一片探索极地的土壤,这些种子终有一天会生根、发芽,开出绚烂的花。

【纠错】 【责任编辑:刘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