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中国·河北篇 |用新质生产力续写塞罕坝“绿色传奇”-新华网
新华网 > 时政 > 正文
2024 09/10 10:49:34
来源:新华网

文明中国·河北篇 |用新质生产力续写塞罕坝“绿色传奇”

字体:

  新华网承德9月9日电 六十一甲子,三代造林人。老一辈的塞罕坝人,用愚公移山的精神播下希望的种子,用热血和汗水播撒下生命的奇迹。如今,新一代务林人正在探索索道运苗、声波发射防灾、物联网防病虫害等新技术新应用续写塞罕坝的“绿色传奇”。

  索道运苗车(资料图)

  让树苗坐索道上山

  六十多年,经过三代人的努力,终于让塞罕坝的沙地翠浪翻滚、青山如黛。

  坡陡栽植施工难、少土保墒难、贫瘠成活难……开展攻坚造林,意味着必须攻克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和自然挑战。

  几年前,阴河分场三道沟里还有1100亩如芥癣般的秃岭。坡陡地滑,机械无法作业,骡马也上不去的地方只能靠人背。一人一次要背20多棵,每棵大约三斤左右,算下来就是60多斤。工人们的后背往往都有麻袋和绳子深深勒过留下的伤痕。

  “2018年,分场职工借鉴绞盘机的原理,创新研制出索道运苗设备,解决了造林苗运输到山顶的难题。一次就可以运造林苗600余棵,提高了功效,节省了成本。运苗难,栽苗也有难题,2019年,我们改良了‘倒梯形’植苗桶,增强了植苗桶的稳定性,保证了苗子不失水。2023年,分场职工用给拖拉机安装铁鞋、绞盘等方法,如期完成了亮兵台营林区大南岔西坡作业面积950亩。”塞罕坝机械林场阴河分场副场长时辰向记者讲述了林场的微创新。

  在实践中摸索,在攻坚中创新。近几年,新一代塞罕坝务林人采取了超常规举措攻坚造林,实现了林场范围内所有石质山地全部绿化,在山高坡陡、土壤贫瘠的石质荒山和秃丘沙地上攻坚造林10.6万亩,石质荒山的造林成活率达到95%以上。

  白色“大喇叭”防灾

  塞罕坝亮兵台望海楼气动旋笛-谐振喇叭低频强声系统 (资料图)

  说起1977年林场的那场雨凇灾害,至今仍让塞罕坝人耿耿于怀。

  57万亩森林遭受雨凇灾害,20万亩树木一夜之间被压弯、压折,林场十多年的劳动成果遭受重大损失。

  1980年,一场严重的大旱极端天气,又使12万多亩树木旱死。

  如何对雨凇、重大干旱等极端天气进行科学防控,始终是塞罕坝人的一件心头大事。

  2023年,林场得知清华大学研究的一种低频强声人工影响天气技术可用于防控雨凇灾害的场景后,第一时间进行了对接,经过充分调研,启动实施了“塞罕坝机械林场极端气候应急建设项目”。

  现在,在海拔1900多米的亮兵台望海楼旁边,一台三米多高可左右旋转的白色“大喇叭”赫然矗立。“这台设备能通过发射强声波来影响天气,科学操作整套系统就可有效防控雨凇。”塞罕坝机械林场职工刘军向记者介绍,“现在有了这个大喇叭就放心了!”

  “除了以气动旋笛为核心的声波发射系统外,还有气象监测系统,这两套系统相辅相成,共同监测声波影响天气的作用和效果。通过对林区上空冻雨云层或其移动路径上游连续发射声波,促进过冷雨滴在空中凝固为固态降水,从而达到降低地表发生雨凇概率、减轻雨凇灾害和保护森林的目的。”塞罕坝机械林场科技科科长程顺向记者介绍。

  通过数月的声波增雨天气试验及清华大学技术团队的数据统计分析,这套设备影响半径超过5公里,影响范围超过80平方公里,为下一步进行雨凇防控提供了试验基础。塞罕坝也成为我国首个开展解决雨凇灾害问题专项作业的林场。

  物联网智能系统监测病虫害

  位于三道河口分场二道河口营林区的物联网智能监测站(资料图)

  以前是见虫就打,现在是有虫不着急打,这是第三代塞罕坝务林人的共识。随着科技水平的提升,科学护林的理念正在与时俱进。

  塞罕坝是人工林场,林相整齐、开发方便,但也存在生物多样性较低、易发病虫害等缺点。近两年气候异常,新一代技术人员通过物联网智能监测站研判预测,2024年发生病害的几率较高,提前制定了预防病害方案。

  直升机喷雾防治、无人机喷雾防治、烟剂防治、人工喷雾防治,哪种方案最优?经过林场技术人员的调查对比,最终决定选用直升机喷雾防治面积相对集中的作业地块,选用无人机喷雾防治相对比较零散的作业地块,避免释放烟剂产生火灾隐患。

  除了防病害,还要防虫害。“林三代”们不断研究更新病虫害防治手段,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水平。“以前强调消灭害虫,现在我们是控制昆虫。因为适量存在的昆虫也对其他害虫有天敌制约作用,能让生态系统实现自我控制,达到生态平衡,保证生态系统的稳定。”塞罕坝机械林场森林和草原有害生物防治检疫站高级工程师赵占永介绍说。

  2022年,塞罕坝在每个营林区都建起了物联网智能监测站,利用站点测报灯吸引趋光性飞蛾,再杀灭飞蛾让其掉进装有摄像头的收集箱内,摄像头拍下的照片生成数据和画面传到森防站指挥部。同时,站内监测仪器可以监测林区小气候并记录上传,为科学预测虫害发生提供借鉴。通过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可以提前研判虫害趋势。

  截至2024年8月,塞罕坝林场森林面积达到11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82%,活立木蓄积达1036.8万立方米。从微创新、新科技引进到整套的物联网智能监测系统,新质生产力正在持续推动塞罕坝林业高质量发展,“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正在新一代塞罕坝人传递。(“文明中国”主题采访报道组 新华网记者钟奕 河北共产党员杂志记者魏冰心 河北文明网记者安娜娟)

【纠错】 【责任编辑:李雪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