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之美——来自黄土地上的安塞腰鼓-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2 04/24 17:11:30
来源:国家公共文化云网站

非遗之美——来自黄土地上的安塞腰鼓

字体:

它的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充满力量;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变幻;每一个舞姿都带给人强烈的震撼和享受。它就是陕北高原上震天撼地的安塞腰鼓。

今日线上U课,一起进入由陕西省文化馆提供的非遗小课堂——安塞腰鼓,跟随老师同欢和刘玉,一同感受“天下第一鼓”的魅力吧。

老师风采

同欢(左) 刘玉(右)

同欢:陕西省文化馆数字部干部,主要负责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记录工程47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记录工程21项,以及陕西省文化馆数字资源建设工作。

刘玉:陕西省文化馆数字部干部,初级职称,主要负责陕西公共数字文化平台建设,全民艺术普及之学才艺及订场馆板块资源建设并协助省内基层全民艺术普及等工作。pagebreak

安塞区位于陕西省延安市的北部,地处黄土高原腹地,鄂尔多斯盆地边缘,古时有“上郡咽喉”“北门锁钥”之称,为抵御外族入侵的边防要塞之一。

腰鼓,在秦、汉时期被驻防将士视同刀枪、弓箭一样不可少的装备。遇到敌人突袭,就击鼓报警,传递讯息;两军对阵交锋,以击鼓助威;征战取得胜利,士卒又击鼓庆贺。随着时间的流逝,腰鼓从军事用途逐渐发展成为当地民众祈求神灵、祝愿丰收、欢度春节时的一种民俗性舞蹈,从而使腰鼓具有更大的群众性,但在击鼓的风格和表演上,继续保留着某些秦汉将士的勃勃英姿。

安塞腰鼓源于军营,根在民间。以其独特风格、豪迈粗犷、刚劲奔放、气势磅礴而闻名天下,被认为是最能体现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不屈不挠、勇往直前之民族精神的民间舞蹈之一。

在安塞,几乎村村有腰鼓队,家家有鼓手。1996年,安塞区被命名为“中国腰鼓之乡”。2006年,安塞腰鼓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安塞腰鼓有机地糅合了秧歌和武术动作,充分表现了黄土地人民憨厚朴实、悍勇威武而又开朗乐观的性格。安塞腰鼓的表演,既不受场地限制,也不受人员多少制约。大路上、广场里、舞台中均可表演,可一人单打,可双人对打,也可几十人乃至几百人群打。单打者腾跃旋跨,时如蜻蜓点水,时如春燕衔泥,时如烈马奔腾,时如猛虎显威;群打时则能变幻出多种美妙的图案。

安塞腰鼓主要分为路鼓和场地鼓。路鼓是腰鼓的一种表演形式,主要是指在行进中表演,一般动作简单,幅度较小,多做“十字步”“走路步”“马步缠腰”等动作。场地鼓主要是指腰鼓队到达表演地点,打开场子后的表演形式。

安塞腰鼓有以下五个特点:

摇头晃脑有股“能劲”:舞者击鼓时会情不自禁地微微摇头晃肩,将内在情感与外在动律有机结合,达到神形兼备、和谐自如。

挥槌有股“狠劲”:舞者挥槌击鼓有一股“狠劲”,无论是上打、下打还是缠腰打,双手都要将鼓槌甩开,挺拔浑厚中不失细腻。

踢腿有股“蛮劲”:做踢腿、跳跃动作时,无论是大踢、小踢或蹬腿动作,都要有股“蛮劲”。

转身有股“猛劲”:在舞蹈中凡做蹲、踢动作必有转身,转身时必须要猛,特别是跳跃、落地蹲、边转身边起步,这一套动作需要行云流水,很通畅。

跳跃有股“虎劲”:表演随着节奏的加快,脚步便开始复杂的踢、踏、跳、跃,需要加大身体左右摆动的幅度,显现出一种顽强拼搏的精神状态。

安塞腰鼓是根植于黄土地的艺术。千百年来,无论安塞腰鼓随时代变迁有了怎样的新内涵,自强不息、乐观向上、奋力拼搏的腰鼓精神始终如一。看!那些头系白羊肚手巾、腰扎红腰带的人们在敲打腰鼓纵情跳跃,鼓声咆哮、红绸飞舞、黄土荡天、气势磅礴……

【纠错】 【责任编辑:宫碧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