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置点上的村民议事会-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4 01/18 20:06:12
来源:新华网

安置点上的村民议事会

字体:

  新华社兰州1月18日电 题:安置点上的村民议事会

  新华社记者姜伟超、胡伟杰、王紫轩

  腊八节前一天,甘肃省积石山县户外寒意正浓。上午10时,在石塬镇宋家沟村地震灾后安置点,大家聚集在村党支部办公室前的空地上,七手八脚很快就布置出一个简易会场,围坐成一圈。

  “这个会,我向大家讲方案,大家向我提意见。”石塬镇党委书记李自蛟开场白简单明了。

  2023年12月18日,积石山县发生6.2级地震,造成5万余户群众受灾,其中3万余户群众需要安置,安置数量超过14万人。政府紧急搭建了1.6万余间活动板房,保证受灾群众先温暖过冬。

  甘肃省决定在今年10月底前让受灾群众全部搬进新房。当地编制上报了300余项重建项目,准备在3月1日就破土动工。每家每户情况不同,需求不一,为了让重建规划尽可能与群众“合拍”,当地通过村民知情大会、干部反复入户等方式宣传重建政策,对接各家需求。这场大会已是李自蛟参加的第5场村民大会。

 这是1月17日拍摄的甘肃省积石山县石塬镇宋家沟村灾后重建协商会现场。新华社记者马希平 摄

  “首先是安全,建房的地方必须安全,建的房子必须安全,这个大家要听指挥。”随着李自蛟的话音,在场的群众频频点头,“重建规划从大的方面说有两种,原址重建和集中搬迁。”

  人群里,一位穿着黑色棉衣的中年男子举起了手。他叫石仓有,这次地震中家里16间房子大部分倒塌了。“原来的房子在滑坡隐患点上,重建是不可能了,想知道能搬到哪里去。”

  目前,积石山全县已摸排出500多个新老地质灾害隐患点,且时有增加,重建的选址至关重要。

  “你这种需要集中安置,县里接下来会把所有安置点进行公布,到时候你选好了上报就行。”李自蛟说,考虑到方便群众生产生活,在集中安置中采取以大规模安置和小规模安置相结合的方式,在避让灾害隐患的前提下,全县初步遴选了13个大的集中安置点和34个小的集中安置点。

  “书记,我家里不在滑坡点上,能不搬迁吗?”老人名叫石尕四辈,家里耕地多,搬迁意愿不高。

 1月17日,宋家沟村村民在灾后重建协商会上提出建议。新华社记者马希平 摄

  “可以原地重建,政府会补贴一部分钱,可以自己建,也可以政府帮你建。”李自蛟解释道。

  话匣子一打开,会场气氛立即热络起来。群众纷纷举手,有的人还绕到干部身后去悄悄询问。

  石相才就跑到李自蛟后面说着悄悄话,他的情况和石仓有类似,家里也变成滑坡隐患点,必须搬迁,但家里缺劳动力,他除了打工外还要种地,因此不想搬到太远的地方。

  “哎,哎,大伙先听我说。”李自蛟站起来挥了几下手,大声喊道。接着,他扭头对石相才说:“建议你搬到离耕地近的小安置点。”

  待会场稍静,李自蛟清了清嗓子:“大安置点公共服务设施齐全,交通方便,学校、卫生院、污水厂啥的都会配套,长远看更好;小安置点离原来的村子近,离耕地近,种养方便,但配套设施肯定不如大安置点。”

  “书记,我们家里5间房现在鉴定了是B级危房,可以维修后长住,家里也不在滑坡点上。”

  “维修加固的资金没有重建的多,但也会安排一部分进行补助,这个你要和村里尽早提出来。”

 1月17日,在甘肃省积石山县石塬镇宋家沟村灾后重建协商会上,乡镇干部(右)为村民解答问题。新华社记者马希平 摄

  目前,重建补助资金的具体细则还未定下来,但李自蛟等乡镇和村组干部在做群众工作时还是根据国家已有标准提前向群众进行普及,便于大家统筹考虑。

  村民们七嘴八舌,越说越热络,几名干部身边都聚拢了好些群众,这个讲完那个又围上来。

  临近午饭时间,板房里各家开始准备午饭。打水洗菜的声音、葱姜爆锅的声音和孩子嬉笑打闹的声音掺杂在一起,烟火气升腾。最后一名村民得到满意答复后,大家慢慢从会场散去。

  这时,一名群众小跑着追了上来。“书记,我家里房子‘二楼’震坏了,‘一楼’好着呢,现在‘二楼’拆不了,咋办嘛。”他拉住李自蛟说,自己试了各种办法,拆除“二楼”就会砸坏“一楼”。

  和西部许多地方一样,这里农村群众的盖房习惯是攒了钱就建一点,一栋房子可能分好几年建成。这名群众就是这种情况,“一楼”和“二楼”不在一个框架内,所以“二楼”震坏了,“一楼”仍可以接着住。

  “你这种情况不少,镇上跟县上反映过了,初步想的是用吊车吊。”李自蛟迎着太阳眯了眯眼睛,和这名群众往村党支部办公室走,“记得把你的情况跟村上做好登记,到时候找工程队统一干。”

  回到板房里,石仓有往炉子里添了几颗炭火,这些都是前段时间政府援助的。炉内的火越烧越旺,桌子上老婆已把午饭摆好。再过两天,在外打工的儿子儿媳也要带着孙子回家来过年。

【纠错】 【责任编辑:张樵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