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故事|阿吉拉姆的“少年派”-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4 03/26 10:17:45
来源:新华社

中国故事|阿吉拉姆的“少年派”

字体:

  藏戏,也称为“阿吉拉姆”,是集说唱、表演、歌舞、文学于一体的综合艺术。有着600多年历史的“阿吉拉姆”,唱腔高亢优美、舞姿粗狂大方、剧情跌沓起伏、角色丰富多彩,被誉为藏文化的“活化石”。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藏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如今,西藏地区许多村庄和中小学都拥有藏戏表演队、藏戏兴趣班,越来越多年轻人学习藏戏、热爱藏戏、传承藏戏。在当地政府与民间的共同努力下,藏戏正在走向更广阔的世界舞台。

  

  古戏新传:少年的坚持与梦想

  当众多孩子选择钢琴、游泳或者编程作为兴趣爱好时,13岁的旦增顿旦却对600多岁的“阿吉拉姆”情有独钟。

  每逢周六日,旦增顿旦便和妈妈来到位于拉萨市八廓街的西藏自治区群众艺术馆。在那里,他用两个半小时,专注地练习唱腔基本功和藏戏表演技巧。

  “我被藏戏深深吸引,觉得它太酷了。我的第一个唱腔是爷爷教的。他唱得那叫一个霸气。”这个梦想着未来能成为一名专业藏戏演员的男孩说。

  2023年,旦增顿旦和11岁的其梅卓嘎参演了西藏传统八大藏戏之一的《顿月顿珠》,这也是西藏首部少儿舞台剧藏戏。

  其梅卓嘎4岁开始学藏戏,在剧中扮演仙女和小鹿。旦增顿旦充当温巴(旁白),这是他曾尝试过的最具挑战和最喜爱的角色。

  《顿月顿珠》以桑林王国为背景,讲述了同父异母的兄弟顿珠王子和顿月王子共同面对艰难险阻,正义最终战胜邪恶的故事。

  在他们看来,藏戏充满奇幻神秘色彩,就跟国外的《白雪公主》《海的女儿》等童话故事一样有趣。

  在另一个剧目《苏吉尼玛·背水》中,其梅卓嘎和旦增顿旦再次携手,分别饰演仙女和猎人。他们身穿藏戏服饰,猎人气宇轩昂,仙女翩翩起舞。

  最近,这部剧在川剧、京剧、黄梅戏等100多个节目里脱颖而出,两位小演员斩获第27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活动“小梅花”奖。

  2月26日,藏戏演员旦增顿旦(左)和其梅卓嘎表演藏戏剧目《苏吉尼玛·背水》。新华社记者 丁增尼达 摄

  传统“阿吉拉姆”剧目,内容主要取材于民间故事、历史传说、佛教经典等。为了适应时代发展,吸引更多现代观众,西藏群艺馆的老师们也计划新编一些现实题材的藏戏剧目。

  旦增顿旦和他的小伙伴们如今拥有了更多的演出机会。除了拉萨雪顿节,他们还在藏历新年、世界图书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时间节点表演藏戏。他们的演出也通过抖音、微信等互联网平台走向各地。

  2月26日,藏戏演员单增班旦正在打锣敲鼓为藏戏表演伴奏。新华社记者 丁增尼达 摄

  2005年,西藏全面启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一年后,藏戏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西藏,越来越多的学校开设了藏戏兴趣班。看到藏戏能像京剧一样走进校园,西藏群艺馆老师巴桑很高兴。

  “孩子和家长给了我们动力。有的孩子即使去外地上学,也会通过微信向我们请教藏戏知识;放假回来时,他们会继续来学习。”她说,“我相信,藏戏将成为他们一生的兴趣爱好。”

  古韵今风:藏戏在都市的脉搏中跳动

  2015年,西藏群艺馆开设免费藏戏培训班。截至目前,累计培养约200名像旦增顿旦这样的学员。

  同年,两位资深艺术家——63岁的巴桑和64岁的普琼,被群艺馆聘请为课程指导老师。

  “我们一直演对手戏。她是《文成公主》里的文成公主,我是松赞干布。”普琼笑着说。这对曾在西藏自治区藏剧团联袂演出的老搭档,用他们的智慧和经验,为孩子们点亮了藏戏传承之路。

  巴桑(右一)和普琼(左一)正在指导观摩藏戏演员们的舞蹈动作(2月26日摄)。新华社记者 丁增尼达 摄

  日喀则市白朗县有一支民间藏戏团。按照传统,藏戏的表演场所多在乡村的打麦场、牧场或林卡,无需幕布和灯光,一钹一鼓就能配乐,一部戏能演上好几天。

  “如今的藏戏舞台,仍然会悬挂开山鼻祖唐东杰布的唐卡。在尊重和保留传统藏戏精髓的同时,借助现代科技声、光、电等效果,并配有滚动的藏文、中文字幕,实现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普琼说。

  然而,学好藏戏并非易事。“要想成为一名好的藏戏演员,要同时具备话剧演员的表演技巧、歌唱演员的嗓音条件以及舞蹈演员的形体素质。”巴桑说。

  旦增顿旦(中)正在与小伙伴们一起表演藏戏(2月26日摄)。新华社记者 丁增尼达 摄

  文化使者:藏戏走向世界舞台

  以藏戏、唐卡、藏餐为代表的西藏独有的文化符号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人,他们也将这些元素带到更广阔的世界。2023年,有超过5500万人次的国内外旅游者到访西藏。

  在距离拉萨160多公里的山南市扎西曲登社区,藏戏给当地人带来经济收入与希望。雅砻扎西雪巴藏戏在这里起源、发展和传承,因此这里也被称为“藏戏第一村”。去年,社区接待1.6万游客,旅游综合收入超过185万元。

  50多岁的尼玛次仁是当地雅砻扎西雪巴藏戏团的老师。戏团共有30多位表演者。如何更好地吸引并留住年轻人,是藏戏和中国其他非遗共同面临的发展难题,但这位藏戏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从未放弃。

  2022年,在他的邀请下,29岁的阿旺罗布加入藏戏团。他曾在西藏大学学习唐卡艺术。为尽快提高唱腔技艺,他每天爬上附近的山丘,跟着手机里的音频反复模仿,一练就是4个小时。

  阿旺罗布的目标是用5年时间成为配角,15年后成为主角。

  他不仅希望在国内更多城市展示藏戏的魅力,更有一个远大的梦想——将藏戏带到世界各地。“让全世界知道我们的文化一直在传承、光大。”阿旺罗布说。

  事实上,藏戏已经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巴桑和普琼曾跟随西藏自治区藏剧团去过美国、加拿大、奥地利等十几个国家演出。演出时,藏戏会配有英文字幕。

  旦增顿旦很羡慕他的老师们。他每周都有藏文、语文和英语课。“英语是最晚接触的,也是最难学的。”他说,“但我想把英语说好,这样我就能把藏戏的历史和文化讲给更多人听。”

  总策划:储国强

  监制:卫铁民、林建杨、刘畅

  统筹:桂涛、娄琛

  记者:程露、李华、春拉、刘洲鹏

  视频制作:普布次仁

  编辑/海报:陆烨

  新华社对外部、新华社西藏分社联合制作

  中国故事工作坊出品

【纠错】 【责任编辑:王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