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行·看振兴丨内蒙古乌兰察布:生态治理让乡村添“颜值”农民增收入-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4 04/12 16:20:43
来源:新华网

乡村行·看振兴丨内蒙古乌兰察布:生态治理让乡村添“颜值”农民增收入

字体:

  新华社呼和浩特4月12日电  题:内蒙古乌兰察布:生态治理让乡村添“颜值”农民增收入

  新华社记者勿日汗、哈丽娜、刘岚涛

  11日傍晚,夕阳西斜,微风徐徐,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卓资县十八台镇哈力盖图村的村民们聚到村党群活动中心,排练起二人台剧目《大黑河旧貌换新颜》。

  不远处,这台剧目的“主角”——黄河一级支流大黑河随着地形连绵流淌,河流源头湿地内,金黄的牧草摇曳,迁徙的候鸟觅食……然而,这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景象,村民们以前是不敢想的。

  “过去很多年,这片湿地里牛羊成群、垃圾成堆,每逢雨雪天气,雨水裹带着污染物到处流淌,人们经过时都要捂着鼻子。”村民亢明奎回忆道。

  为了彻底改变大黑河源头污染问题,2021年,乌兰察布市、卓资县两级政府实施大黑河发源地生态修复工程。

  大黑河流域。(受访者供图)

  短短两年间,建立大黑河发源地保护区,严禁牲畜入内,清理湿地垃圾,还原地表植被,实施水体净化,将大黑河发源地作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重要区域来系统修复。

  “通过综合治理,大黑河重现美丽容颜,地下水位上升,湿地植被恢复,乡村人居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哈力盖图村党支部书记张江波说。

  祖祖辈辈放牧的湿地如今成为生态保护区,村民的牛羊何去何从?

  记者来到67岁的村民康中苏养牛点便得到了答案。走进他所在的哈力盖图村集中养牛园区,一排排灰色屋顶的养牛大棚整齐划一,一头头膘肥体壮的肉牛在棚圈里悠闲地吃草。

  “现在我在这里养20头牛,除了饲草料以外的棚圈使用、水电费用全部免费,今年还能享受贴息贷款更换收益更好的牛品种。”在河边湿地养了一辈子牛的康中苏没有想到,有一天自己会搬进现代化的园区内养牛。

  为了实现“绿富同兴”,当地引导村民转变生产方式,推进肉牛“出户入园”创新养殖模式,走规模化集中化养殖道路。目前,哈力盖图村30多户养牛户全部搬进集中养牛园区,逐步将本地土牛改良成效益更好的西门塔尔肉牛,去年村民人均增收1.4万元。

  距离大黑河不远的凉城县岱海自然保护区,近日也迎来首批北归候鸟。丹顶鹤、大鸨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陆续飞抵岱海及周边湿地休憩、觅食。

  凉城县岱海自然保护区。(受访者供图)

  “通过多年的综合治理和生态应急补水工程,岱海水面萎缩、水质下降势头得到控制,鸟类由治理前的68种增加到现在的91种。”凉城县委书记刘进涛说。

  农民胡明旺生活在距离岱海4公里的麦胡图镇麦胜一村。2016年为了保护岱海流域生态环境,他把家里160亩水浇地改造成旱地。

  水浇地变成旱地,面对这样的“反向操作”,起初胡明旺心里还有很多顾虑。但在旱地耕种后,他心中的顾虑慢慢打消了。

  以前在水浇地种植谷子时,每亩地需要施400元的化肥、农药,虽然收成可观,但种地成本高且污染土地和不远处的岱海。如今在旱地上种植杂粮,每亩地施200元的有机肥,而且当前政府提供免费的有机肥,虽然产量降低,但单价高。

  凉城县农牧和科技局局长贺晓东说,虽然岱海流域“水改旱”之后每亩地有所减产,但因为发展了经济效益较高的旱作农业,农民每亩平均收入较之前提升约12%。

【纠错】 【责任编辑:赵文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