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 正文
2021 12/ 02 14:27:48
来源:中国国防报

朱元璋对孙子兵法的研究运用 非常重视这个原则

字体:

    明代对孙子兵学的研究取得不少成果,在应用孙子兵学理论方面,不乏成功案例。不仅许多军事家较为深入地研究过孙子兵学思想,一些文人学者也提出了独到见解。明代成书的千余部兵书中,有关《孙子兵法》的就有200多部。

    朱元璋率先示范

    明太祖朱元璋的用兵思想与孙子兵学时有暗合。据现有史料显示,明太祖朱元璋曾数次和大臣共同讨论孙子兵学要义。重视“先知”和“以奇胜”,成为朱元璋击败各路豪强势力、一统天下的重要法宝。

    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朱元璋打败陈友谅后,曾和部下谈论兵法,指出“伐谋而制胜”,认为“以正应,以奇变”和“奇正之用合宜”才是百战百胜的用兵之道。在与句容儒士戎简会面时,朱元璋又引用《九变篇》中“穷寇勿迫”一语,解释不对陈氏集团穷追猛打的原因:

    “兵法曰:‘穷寇勿迫。’若乘胜急追,彼必死斗,杀伤必多,吾故纵之,遣偏师缀其后,恐其奔逸。料彼创残之余,人各偷生,喘息不暇,岂复敢战?我以大军临之,故全城降服。一者我师不伤,二者生灵获全,三者保全智勇,所得不亦多乎?”

    就“穷寇勿迫”,朱元璋总结了3条益处,即“我师不伤”“生灵获全”和“保全智勇”,可见其对孙子兵学有着深刻领悟。在指示名将徐达如何处置降卒时,朱元璋也曾以孙子“不战而屈人之兵”作为要求:“能不战而屈之,乃为上智尔。”

    朱元璋对史籍所载孙子事迹表示过怀疑,甚至批评过孙子的诡诈之术。但在实际用兵中,他非常重视孙子的情报先行原则,同时也善于使用火攻挫败对手,很好地诠释了孙子的用兵要义。

    文臣武将跟进研究

    朱元璋的重视,为《孙子兵法》在明代的传播打下了基础。洪武三十年(公元1397年),兵部复刻元版《武经七书》,供将帅学习之用。建文帝初立武举,英宗时期正式推行武举,有关武举的各项制度逐步走向规范化。张居正主政期间,亲自增订《武经直解·孙武子直解》,试图为武举提供较为准确的教科书,充分反映出他对武举的重视。通过武举的推广,《孙子兵法》得到更为广泛的传播。明代有关《孙子兵法》的书籍甚多,不少流传至今,与官方的重视不无关系。

    相比宋代,明代的武学科考更加规范和制度化,为应付策试而刊印的讲义之类,也逐渐发展起来。刘寅的《武经直解》甚至被官方钦点为教材,成为法定的军事教科书,取得了无可替代的地位。刘氏此书,连同赵本学的《孙子书》等,至今仍是人们研究《孙子兵法》的重要参考书。除此之外,郑灵、陈天策、曹允儒、黄献臣、李贽、何守法等人的注本,也都曾影响一时,对于研习《孙子兵法》不乏参考价值。

    明代还产生了《火攻备要》《火攻挈要》等系统论述火攻战法的兵书,在祖述《孙子兵法·火攻篇》的同时,也吸收西方先进的火器战法,学习和借鉴西方的火攻理论。这对明代战术的丰富和战法的变革,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军事科技飞速发展的明代,《孙子兵法》的兵学理论不仅没有过时,反而得到了更大程度的发挥,地位更加凸显。

    明代著名抗倭将领胡宗宪、俞大猷、戚继光等人,将研习《孙子兵法》与自己长期抗倭的军事斗争实践相结合,对孙子兵学思想既有继承也有发展。其中最为著名的要数戚继光。从他留下的《纪效新书》《练兵实纪》等军事著作中,可以看到其系统研读《孙子兵法》,受到深刻影响的痕迹。戚继光的治军思想及用兵谋略等,也都可以从孙子兵学思想中找到源头。

    文人学者深度参与

    明代文人中,许多都喜研习兵书,如王阳明、李贽等都曾深入研究《孙子兵法》。王阳明是明代著名思想家和军事家,从他的军事活动实践和著述中,可见他对《孙子兵法》有过研究,而且善于在战争实践中加以运用。在《武经七书评》中,王阳明对《孙子兵法》和《吴子》等兵经也有要言不烦的评点。李贽注释《孙子兵法》的作品名曰《孙子参同》,至今仍是研究《孙子》的重要参考书。

    明代兵书不少出自文人之手,体现出宋代文人论兵传统的延续。其中较为著名者,要数何守法模仿《孙子兵法》著述的《投笔肤谈》。是书结合历代战例阐发孙子兵学思想,不失为一部有思想和有价值的兵书。何守法特地将篇数凑成十三篇,甚至每一篇的篇名都以《孙子兵法》作为参照,受《孙子兵法》影响的痕迹非常明显。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兵书与《孙子兵法》有紧密联系。《草庐经略》被誉为“谈兵者不可缺少之书”,对于《孙子兵法》有所继承和补充。比如其对“奇正”的研究就很有心得,既总结常法,也揭示变法,并指出“奇正”的相互转化之术。

    《武备志》是明代茅元仪所辑录的一部大型军事学类书,其对《孙子兵法》作过这样的评价:

    “先秦言兵者六家,前孙子者,孙子不遗,后孙子者,不能遗孙子。谓五家为孙子注疏可也。”

    茅元仪将包括《司马法》《六韬》在内的其他五种先秦兵书,都当成《孙子》的注疏文字,早于《孙子》的,被《孙子》充分吸收,晚于《孙子》的,则都无法逃出《孙子》的藩篱。仅就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发展而言,这几句话未尝不是允当之语。

 

 

【纠错】 【责任编辑:王金志 】
阅读下一篇:
010020030330000000000000011100001211470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