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3·15】银保监会提醒远离过度借贷营销陷阱 律师:建议设置消费信贷冷静期-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2 03/15 09:49:59
来源:新华网

【金融3·15】银保监会提醒远离过度借贷营销陷阱 律师:建议设置消费信贷冷静期

字体:

新华网北京3月15日电(刘绪尧)3月14日,中国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发布2022年第2期消费者风险提示,提醒消费者远离过度借贷营销陷阱,防范过度信贷风险。

近几年,伴随着消费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增加,消费金融更是借势蓬勃发展。从消费者角度来看,消费金融的发展释放了潜在的消费需求,激发了消费活力,但也出现了部分市场参与主体盲目追求规模增长和赚快钱,造成行业乱象丛生。

消费场景日益丰富 谁在助推过度信贷

从网上消费到线下旅游,信用卡、小额信贷等个人消费信贷服务与各种消费场景深度绑定,这无疑在一定程度上便利了生活、减轻了即时的支付压力,但消费者若频繁、叠加使用消费信贷,易引发过度负债、征信受损等风险。

银保监会发布的风险提示主要涵盖四大类:一是诱导消费者办理贷款、信用卡分期等业务,侵害消费者知情权和自主选择权;二是诱导消费者超前消费;三是诱导消费者把消费贷款用于非消费领域;四是过度收集个人信息,侵害消费者个人信息安全权。

就“诱导消费者办理贷款、信用卡分期等业务,侵害消费者知情权和自主选择权”一项,记者仅在一家线上投诉平台搜索关于“诱导贷款”一项投诉就超过29000条,具体涉及教育、网购、现金贷等多种消费场景。

记者查阅网上投诉平台发现,线下消费场景竟是“诱导贷款”的高发地。以现金贷为例,有用户在维权平台就某网贷平台地推人员发表投诉,具体内容为“网贷平台地推(人员)到家中诱导下载该平台(App),声称自己是银行工作人员,说可以借10万元,免息用6个月,并自行操作客户手机贷款”。当借款成功后,用户发现该借款是两年分期,后18个月利息共计3万多元。

在教育消费领域,仅3月份以来就有多名大学生在近期投诉部分教育机构在推销技能培训、升学考级等产品上,同时提供利率不等的贷款产品。

早在2021年3月,银保监会等部门就已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规范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明确小额贷款公司不得向大学生发放互联网消费贷款。 

过度收集个人信息屡禁不止 数据合规成监管重点

在银保监会发布的风险提示中,“过度收集个人信息,侵害消费者个人信息安全权”可谓是金融行业普遍存在的违规行为。

在数字化浪潮的推进下,个人金融信息在不同系统、产品、业务环节中快速流转,个人金融信息保护面临更多的风险与挑战。

继工信部频频点名金融App存在侵害用户权益行为后,银保监会也是频频出手重罚。

据媒体报道,2021年全年,在央行、银保监会、外管局发布的行政处罚名单中,涉及信息处理等违规问题的罚单共计119张,罚款金额合计约4654万元。去年8月,华夏银行因违反信用信息采集、提供、查询及相关管理规定被罚486万元。

随着《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的相继落地实施,我国网络安全与数据保护领域基本法律框架形成,2022年1月1日起,《征信业务管理办法》正式实施,金融机构的数据合规问题也成为监管层的治理重点。

金融机构以往对用户数据采用重积累模式,不管是否需要,都尽量收集更多的数据。除了把控风险外,一些金融机构借助采集的个人信息进行个性化金融产品推送,从而引发诱惑消费者过度消费甚至过度信贷。

律师:建议强制设置消费信贷冷静期

今年2月,中原消费金融公司针对用户推出首次借款“7天无理由还款”权益,为消费金融试水“贷款冷静期”迈出坚实一步。

湖北首义律师事务所主任谢文敏在接受新华网记者采访时表示:“设立消费信贷‘冷静期’有助于用户理性借贷、冷静消费,通时杜绝‘砍头息’‘6个月免息用’等侵害消费者知情权和自主选择权的借贷行为。”

谢文敏建议强制设立消费信贷“冷静期”。她认为,“冷静期”既有助于推动借贷回归理性,鼓励用户适度消费,更有益于净化消费金融行业环境,有利于降低企业坏账率,推动行业健康发展。

【纠错】 【责任编辑:柴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