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电子报纸 草地周刊 调查观察 成风化人 新华观点 要 闻 新华关注 新华深读 新华体育 新华财经 新华国际 新华融媒 精彩专题 医卫健康 看天下
首页 >正文
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11版

我还会一如既往地礼赞岁月

2023-03-31 12:29:10 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11版

 

  ▲《一生不过一念》书影。

  作者:张林华

  我是在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尝试文学创作的。直到听了著名杂文作家苏烈先生的讲座,义无反顾地爱上了杂文创作后,在许多报刊专栏上,有了我的文章。在这本《一生不过一念》的第二部分“山河何其重”中选录的,大多是这一时期专栏创作的杂文。

  我是鲁迅先生的拥趸,喜欢杂文直接、理性、尖锐的表达方式。自此后这么多年来,我一直钟爱杂文这种文体,也一直在认真尝试写作。

  年岁渐长后,我偏爱起心平气和的表达方式,自然而然,我的写作开始向散文领域转变,且多为忆旧题材,以及游历笔记。录照过往,观照此刻,这本来也是文学能担的使命之一。收录在本书第一辑“山水如此淡”里的,便多为性情写作。

  老实说,这种创作体裁的转型还是有些艰难,既有挑战性,也有全新的感觉和无穷的乐趣。首先,夜深人静时的回首,让往事呼啸拍案,应接不暇,可说可写的情节实在很多;其次,就写作容量与风格而言,散文较之杂文,叙事可以更从容,表达可以更含蓄。而且,有时候还能在两种文体间自由交叉,仅仅是跳跃这一点,尤其让我乐意,甚至着迷。比如书中的《凤姐到底有没有文化》一文,倘若写成正统意义上的杂文,就会直接、犀利得多。

  在余光中先生看来,散文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抒情散文,强调“情趣”,还有一类是论述散文,强调“理趣”。从这个意义上说,散文最易写,因为泛,入门门槛低,谁都可以尝试一番,但同时散文又最难写,谁都能写,写好不易。

  我的家乡位于长三角腹地的杭嘉湖平原,自然条件优越,四季分明,土地肥沃,阳光充足,水源充沛,最适宜桑树生长。我总想写我的故乡、我的童年,如种桑、养蚕、印染、织布等工艺工匠的见闻,如游历家乡名胜莫干山的奇闻趣事。为何?说到底,写作是自我的珍藏,真切、真情、真心才是最重要的。对一个有情怀、有才华的作家来说,生活是创作的源泉,而生活本身,从来没有一天停止过它波澜壮阔的演绎和展示,需要的只是一名作家应有的激情与敏感。鉴于此,文学梦我是不准备放弃了。

  《一生不过一念》书中的所有文章,无一例外,均已在国内公开出版的报章杂志刊发过,许多篇还被报刊转载,或曾入选年度精选文集,或侥幸获得某种奖项。我当然清醒知道,文章质量的高下,应该在读者的口碑里、心目中,需要时间来检验。我想强调的是,这些文章得以一一恓惶面世,是经过了某位或多位编辑老师的把关,是他们付出了劳动。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些文章,从观点到字词篇章,已不完全属于我个人专属的了。我不太计较编辑对我的文章评头论足,然后掐头去尾,加以删改。我的这份随意,首先可能是缺乏能够把握自己文章质量的足够底气,其次也是一种推己及人的谅解。

  有句名言,让我有醍醐灌顶般的触动:“我一直以为别人尊重我是因为我很优秀。后来才明白,别人尊重我是因为别人很优秀。”

  一生不过一念。我内心信奉“文学可以改变生活”这一执念,至今依然。如何更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与审美?在多年的笔耕探索以后,我想我已渐趋宁静,渐近明晰起来。“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岁月绵长而静好,我自信我还会一如既往地崇敬、礼赞它,还会借助我喜爱的文学方式,一直。

责任编辑: 史梦佳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