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电子报纸 草地周刊 调查观察 成风化人 新华观点 要 闻 新华关注 新华深读 新华体育 新华财经 新华国际 新华融媒 精彩专题 医卫健康 看天下
首页 >正文
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11版

一座“丝路古塔”的尘封往事

2024-03-01 16:53:22 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11版

  ▲这是新疆吐鲁番苏公塔风景区(资料照片)。 新华社

  王平 熊聪茹

  早春,吐鲁番村庄的桑树醒了,萌发点点绿意。人们已经开始想象,不久以后,开车走在乡间林荫道上,随时停车,吃上几口路边清甜的桑葚。也许,数百年前,丝路古道上赶着驼队、驾着马车往来的商贾,也是这样停下脚步,期待春天的味道。

  越过桑树的枝丫,可以看到一座灰黄色灰砖结构的柱形古塔。塔高逾十数层楼,塔身线条优美流畅,饱经风霜却依然气势恢宏。

  这座矗立于吐鲁番东郊木纳尔村的“苏公塔”,建成于1777年,至今已有240多年历史,是目前新疆伊斯兰教古建筑中保存最完整、体积最大的古塔。初建时,古塔名为“报恩塔”,塔下立有“报恩碑”,是清代名将额敏为恭报清王朝恩遇而修建。古塔尘封的是一段倾尽一生维护祖国统一的动人故事,是一颗从未卸责、团结一心、共克时艰的爱国心。

深明大义 率先归顺

  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是我国疆域基本奠定、统一多民族国家获得空前发展的重要历史阶段。这一时期,清王朝继承历代经略新疆、维护丝绸之路通畅的历史传统,在满、汉、维吾尔等诸多民族的共同奋斗下,再度完成了统一新疆大业,实施直接有效治理。

  在这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涌现出一批风雨同舟、牺牲奉献、共克时艰的英雄,他们是将新疆多元的政治、经济、民族和文化逐步纳入国家体系的重要历史人物,深刻影响了新疆的社会历史进程,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额敏就是其中一位。

  清代前期,准噶尔部割据新疆,称雄西北。康熙年间,叛军侵入喀尔喀三部牧地,致使三部残破。康熙亲统六师,历经八年,始将噶尔丹平定。但是接替汗位的策妄阿拉布坦即位后极力扩大势力,“尽效噶尔丹所为,思吞并四部为一”。康熙朝末年,准噶尔部大举进犯哈密,战火再燃。1720年夏天,清大臣阿喇衲率军首次进入吐鲁番,在齐克塔木地方击败准军,宣谕招抚。

  吐鲁番为控制西域的锁钥之地。当时,吐鲁番有大小绿洲城堡29个,大多处于准噶尔势力控制之下,“各回民多受其陵夺,切齿日久”。清王朝招抚政策取得重大成果,皮禅城(今鄯善县)阿奇木伯克额敏深明大义,“因准噶尔侵凌残暴,倡率回众投诚内附”,出迎清军,至此开始了其功满天山的一生。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在额敏影响下,他的两个兄长也同时举鲁克沁城投顺。其后,清军撤离吐鲁番,“鲁克沁有众万,不尽行,以额敏和卓辖之”。

  清军刚一撤退,准军返回吐鲁番报复,额敏的两个兄长被杀害。策妄阿拉布坦强迫吐鲁番民众迁徙到喀喇沙尔。但在迁徙过程中,“众回人相率逃回,有准噶尔之人来追,众回人并力杀退”。他们聚集于鲁克沁,一面抗击准军,一面遣使赴巴里坤向清军求援。康熙六十年(1721年)七月,清军二千分三批赶赴吐鲁番救援,随后,驻军吐鲁番。清政府调运大批农具籽种,就地使额敏率众屯田供给清军。清军万里出关,军粮供应自然是十分重要而又颇为棘手的问题。吐鲁番地方天气暖和,土质肥沃,额敏率所属维吾尔人“屯田种地,恭顺效力”,以解决清兵粮秣为己任。为此雍正帝特赏额敏缎二十匹,赏其属下维吾尔人银二千两。至雍正元年,吐鲁番屯田收获屯粮九千三百余石,在西路各屯区中仅次于巴里坤。吐鲁番成为清王朝西北前方的重要军事基地。

  雍正九年(1731年),准噶尔三次围攻鲁克沁等城,吐鲁番驻防清军分驻鲁谷庆、哈喇火州等七城,兵力分散,声势不能联络。西路清军大本营在巴里坤,与吐鲁番有戈壁相隔,不能及时援助。额敏及其部众奋勇坚守城池四十余天,“杀死逆贼二百余人,带伤之贼甚多”。当清王朝援军进攻鲁克沁城下时:“回目额敏和卓及回民老幼男妇出城迎接,欢声震地。”随后与清廷援军共同出击,将敌军杀得大败而逃。

  雍正帝对额敏在抗击准噶尔中的忠勇之气颇为嘉悦:“额敏和卓与回众等诚心归向我朝,努力奋勇,抗拒贼兵,上年贼众三次围攻,回众与官兵并力抵御,不但全城无恙,且出其不意,乘间击刺,屡挫贼锋,忠勇之气,甚属可嘉。”额敏在带领当地人抗击准噶尔的过程中,逐渐担当起吐鲁番地区保卫者和政治领导者的角色。

率部东归 开辟家园

  吐鲁番归顺清王朝不久后,康熙帝驾崩,新继位的雍正帝忙于巩固国内统治无暇西顾,策妄阿拉布坦趁机遣使请和。雍正四年(1726年)五月,清军放弃巴里坤、吐鲁番等基地,向东撤走。然而数年后,策妄阿拉布坦暴毙,其子噶尔丹策零继承大位,再次叛乱。

  雍正十年(1732年),清王朝决定再次弃守吐鲁番。鉴于吐鲁番民众曾拼死抵御准噶尔叛军,“吐鲁番屡拒贼兵,贼人啣恨”“将来贼夷切齿于吐鲁番,必思报复,以大力侵凌之”“竭诚内向,遂成不得不救济之势”。雍正因之谕令额敏:“吐鲁番部落,远在边境之外,去巴尔库尔军营,尚有七八百里,易为贼人之所窥伺,我师难于庇护。”因此,清王朝建议额敏及其部属随清军撤离吐鲁番。

  不堪忍受准军侵扰抢掠的维吾尔人接受清王朝的建议,他们填塞坎儿井,偕老带幼,在清军护送之下,东渡戈壁,先来到哈密军屯区塔勒纳沁,次年再从塔勒纳沁启程东行,越过沙漠戈壁,战胜严寒酷暑、疫病等艰难险阻,人员死亡散失近三分之一,万余人口抵瓜州时减至“男妇大小八千一十三名口”,牲畜几乎死伤殆尽,付出了巨大代价。额敏顾大局、识大体,顺应吐鲁番维吾尔人要求归附祖国的民心,毅然率领部众抗击准噶尔骚扰,又果断率众东迁,为此,额敏受封为札萨克辅国公。

  额敏及其部属到瓜州后最初给予的耕地中,九分之八由官方无偿提供,其中部分是由官府出帑雇工修渠开成的熟地,农业生产所必备的其他生产资料亦由官方无偿提供,额敏及大小头目按等级从优授给,一般人口则根据家中人口划分户等,按户等分授,各项均由官帑支付,其花费颇为可观。为了帮助额敏及其部属安居乐业,清王朝政府命令其“自耕自食,免纳粮草及一应差徭”。清王朝还多次下令蠲免借项。二十年后,吐鲁番百姓重归故土时,据清政府统计,瓜州五堡等地留下了吐鲁番百姓的土房四千八百间,成熟地两万四百五十亩;肃州吐鲁番人返乡时遗留熟地一万零二十一亩,即移居瓜州与肃州的吐鲁番人共计开垦土地三万零四百七十一亩。吐鲁番人在瓜州肃州开垦土地,经历了艰苦的努力,取得了卓越的成果,促进了河西地区农业开发与经济繁荣,也加强了与当地及其他地区民众的交往交流。

  维吾尔移民留居河西西部期间,清王朝除对他们采取诸多优遇政策,为其正常生活与生产活动提供保障外,还不断强化与完善对他们的行政与司法管理。吐鲁番维吾尔人东迁河西西部,对清王朝统一新疆及其后巩固新疆统一局面有着深远影响,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传统的重要体现。

长镇西陲 为国守边

  乾隆十九年(1754年),额敏随清军西征准噶尔叛军。乾隆二十年(1755年),达瓦齐之乱平定,吐鲁番地区已无准噶尔扰乱。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闰九月起,额敏带领部众2452户、8578口人,开始返回吐鲁番,安置在其旧居鲁克沁地区,使其为维护和巩固统一、治理和开发边疆效力奔波。

  乾隆十九年(1754年),清王朝在额敏部众设立札萨克旗制,正式对额敏所辖属众实行札萨克旗制管理。之所以在吐鲁番实行札萨克旗制,是因为额敏作为最早归顺清廷的吐鲁番贵族,将其作为旗长,既是对其贡献的表彰,也表现清廷希望培养出一支忠于王廷、维护统一、把守南疆门户的重要力量。

  吐鲁番维吾尔人编设旗制后,不负众望,在统一及建设新疆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统一北疆时,设旗当年额敏即主动请缨,率三百兵丁随军作战,直至伊犁;后又自告奋勇到阿克苏劝谕当地人民,协助擒拿归而复叛的准噶尔大台吉阿睦尔撒纳,得到清王朝赏识,被加封为镇国公。此后吐鲁番头目莽噶里克叛变,额敏又拒绝从贼,向清廷告发其阴谋,为鼓励额敏,清王朝封其为贝子。额敏的坚定立场,使清王朝对其愈加信任。后额敏又因军功晋爵贝勒品级,廪给视参赞大臣。

  北疆统一后,南疆发生大小和卓之乱。额敏被授予领队大臣,参赞军务。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乾隆帝发兵征讨大小和卓,额敏与雅尔哈善共同平定南疆。在攻打库车的战斗中,额敏以64岁高龄身先士卒,被炮伤右颧,但他毫不退缩,“我受圣恩厚,必舍身力战”。乾隆随即在上谕中表示:“额敏和卓老成谙练,熟习回部情形,故命参赞军务,并非欲伊身在行间,亲当矢石也。今闻奋勇得伤,深为轸念。著加恩赏赐御用荷包,仍赏银一千两。”对他逢战身先士卒,乾隆十分担忧,下谕让他“惟尽心协力,相机办理,不可冒险攻战,致有疏虞”。

  由于雅尔哈善指挥失当,清政府以定边将军兆惠代之,进剿叶尔羌、喀什噶尔。额敏以参赞大臣名义随军征讨,与兆惠军四千人进抵叶尔羌,在黑水河与两万多名叛军激战,对峙三月余。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清军彻底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统一新疆,额敏以功绩封多罗郡王,准予世代承袭。额敏本是贝勒品级,不久又实封贝勒爵。后额敏与兆惠有黑水营之围。为鼓舞士气,清王朝赐额敏郡王品级,红宝石顶,四团龙服。次年春,黑水营解围。不久大小和卓兄弟乱平,以额敏功绩卓著,晋封郡王。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春,诏额敏郡王将其画像挂紫光阁,并给予很高评价:“吐鲁番族早年归正,命赞军务,以识回性,知无不言,言无不宜,其心匪石,不可转移。”

  在统一新疆过程中,额敏率其属下侦探、从军、进剿、宣谕,莫不积极奋勉。特别是在大乱的情况下,额敏认清历史潮流,坚定与分裂祖国势力作斗争,取得清王朝进一步的信任与赏识,短短几年内爵位由辅国公晋至镇国公、贝子、贝勒,直至郡王。

忠肝义胆 精忠报国

  在统一战争中做出的卓越贡献,使得额敏家族在之后清王朝对新疆的统治中长期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清王朝多次派额敏担任南疆重要地区如喀什噶尔、叶尔羌诸城维吾尔中的最高职务——阿奇木伯克,与清朝大臣共同管理这些地区。因“熟悉回俗……效力军营,颇著劳绩,深悉机宜”,1764年、1767年,额敏两次奉诏入京,乾隆频频向他咨询新疆风俗习惯及施政措施,让清廷了解新疆,也为清政府治理新疆提供咨询。额敏家族成员也长期担任南疆以及伊犁地区的伯克,在其感召下,额敏家族九代郡王多数为国家统一作出了贡献。特别是清朝后期,国力衰微,大小和卓后裔联合中亚浩汗国多次犯边,妄图分裂祖国。额敏家族深明大义,维护清王朝的主权与领土完整,额敏的两位兄长、一位儿子、三位孙子、一位重孙先后为国舍生成仁。额敏家族世代忠心为清王朝统一新疆服务,有效贯彻实施了清王朝的边疆政策,为新疆地区的安定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经历率先归顺、率部东迁、重归故土,推行旗制、长镇西陲,为国守边,额敏“归化向诚”,“其心匪石,不可转移”。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因年事已高,为清王朝“宣力多年”的额敏被批准返回家乡休养。后来,听闻他身患重病,乾隆派人慰问,并赏寄物品,劝其“加意调养,速就痊愈”。额敏时时缅怀朝廷的恩德。他深知自己一生高官厚禄、主政一方,都有赖于清朝皇帝的恩赐和祖国的统一,于是出白银7000两建造“报恩塔”。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一月,报恩塔建成,额敏还在塔下立了一块石碑,称“报恩碑”。不久,额敏不幸病故,享年83岁。乾隆闻讯,深感悲恸,“额敏和卓,效力有年,今闻溘逝,深为轸念,著加恩赏银五百两治丧,并派伯忠往奠茶酒。”

  额敏所建“报恩塔”,至今仍静静矗立于吐鲁番东郊葡萄乡木纳尔村。古塔门外立有“报恩碑”,碑文为汉文和维吾尔文两种文字,汉文碑记所述:“大清乾隆皇帝旧仆吐鲁番郡王额敏和卓,率□札萨克苏赉满等,念额敏和卓自受命以来,寿享八旬三岁。□□上天福庇,并无纤息灾难,保佑群生,因此报答天恩,虔修塔一座,费银七千两整。爰立碑记,以垂永远,可为名教,恭报天恩于万一矣。”(编者注:□处为无法辨认的字)

  兰州大学、新疆师范大学、新疆大学历史文化研究团队考证《钦定续纂外藩蒙古回部王公表传》《回疆通志·额敏和卓列传》等史料后认为,额敏率吐鲁番部众归附清王朝,通过做向导、屯田、守城等方式支持清政府统一新疆,乾隆年间协助清军征战伊犁、出兵南疆、并以郡王身份坐镇管理喀什。额敏家族百余年中为清王朝统一新疆、治理一方做出了贡献,“报恩塔”即是这段历史的文物遗存和实体标识。

  一座古塔,一段往事,一种精神。如今,当我们再将目光锁定这座古塔,当我们的手抚摸上沧桑的砖石,我们就能触摸到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的精神长城,就能真切感受到这片土地上各族人民为维护民族团结、祖国统一的民族魂、爱国心。

 

责任编辑: 史梦佳
关键词:
01014001006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7659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