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电子报纸 草地周刊 调查观察 成风化人 新华观点 要 闻 新华关注 新华深读 新华体育 新华财经 新华国际 新华融媒 精彩专题 医卫健康 看天下
首页 >正文
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7版

复活逝者?AI变现不能无伦理底线

2024-03-22 13:56:17 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7版

  近日,一些商业机构声称只要“一张照片”和“一段人声录音”,就能利用AI技术“复活”逝者,让其亲属缓解相思之苦。为证实其能力,部分商家还使用AI技术“复活”了一些已故明星,以此达到招徕顾客的目的。这一行为迅速在社交平台上引起关注,一些被“复活”艺人的亲属对此强烈不满,要求删除视频。

  AI技术正站在风口上,存在巨大的商业想象空间。但是,在“技术变现”的过程中,应以恪守伦理为原则,以遵守法律为底线。民法典第994条明确规定,“死者的姓名、肖像、名誉、荣誉、隐私、遗体等受到侵害的,其配偶、子女、父母有权依法请求行为人承担民事责任;死者没有配偶、子女且父母已经死亡的,其他近亲属有权依法请求行为人承担民事责任。”这就意味着,即使斯人已逝,其面容、声音等特征信息仍受法律保护。上述事件中,商家若没有取得相关近亲属的同意授权,就涉嫌违法。

  用AI技术来延续亲人的“数字生命”,还必须恪守伦理底线、彰显技术温度。不久前,一位短视频博主为了抚慰自己的奶奶,利用AI换脸技术,将因病去世的父亲“复活”,网友纷纷点赞。如此善意地使用技术,既为生者留念想,也为逝者保尊严,应当被鼓励。这与某些只为博流量、谋利益的做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坚持正确价值导向的前提下,将前沿技术进行商业转化不仅能带来可观的经济利益,也能反过来助力技术水平的提升。当下,有人用AI技术找到了程序中的“BUG”,达到了降本增效的目的;有人用AI技术“开天眼”,帮助医生在患者的CT图像中找病灶;还有人把AI技术用在影视作品的特效制作中,以此提升影视剧的观赏性。这些真实的案例都能产出高附加值的经济效益,也是“技术向善”的重要体现。

  从“一键脱衣”到“复活生意”,在技术发展的过程中,行业参与者不能将牟利诉求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针对此类不法现象,有关部门也应采取措施,维护法律的严肃性,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

新华每日电讯评论员颜之宏)

 

责任编辑: 史梦佳
关键词:
01014001006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768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