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电子报纸 草地周刊 调查观察 成风化人 新华观点 要 闻 新华关注 新华深读 新华体育 新华财经 新华国际 新华融媒 精彩专题 医卫健康 看天下
首页 >正文
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11版

秦巴深处“荔枝道”

2024-03-29 12:48:25 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11版
▲陕西镇巴县复建的荔枝古道上的驿站。
新华每日电讯记者郑昕摄
 
  新华每日电讯记者郑昕 林胜概

  在中国雄壮的版图上,如果说东西横亘的秦岭与大巴山是撑起国土的骨骼,那么通达南北,连接秦、巴、蜀等地的一条条古道,则是促进交流的血管。陈仓道、褒斜道、傥骆道、米仓道……开辟逾千年,至今仍发挥作用的道路,让关中和川渝两个富庶之地实现“握手”。

  相比于留下过“石牛粪金”“五丁开山”等壮怀激烈的传说,或者留下过青桥驿、剑门关等厚重遗迹的古道,最靠东侧的洋巴道则有些许“小清新”,因为她的别名“荔枝道”,正是出自“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典故。

一次悠远古道的提升改造

  最是一年春好处,陕西汉中的110万亩油菜花次第绽放。汉中最南端的镇巴县由于海拔较高,油菜花在3月底至4月初才迎来盛花期,与远山的深绿交映,描绘出秦巴山区壮美画卷。

  大巴山上,参天的杉树、松树夹出了一条蜿蜒的公路。车行至杨家河镇的道路开阔处,一座复建的古驿站亭台遥遥可见,山坡上“荔枝古道”的四个大字也映入眼帘。

  谈及这条古道,明代《蜀中广记》有个基本路线的记载:从今天的行政区划来看,是从重庆的涪陵、垫江到四川的达州、万源,再进入陕西的镇巴、洋县、西乡,在西乡县子午镇与子午道相接,最终抵达西安。洋巴道与子午道相加,全长1000多公里。

  在洋县的古称“洋州”和重庆的古称“巴”中各取一字,洋巴道因此得名。镇巴虽只是道路上一个节点,却占据着重要地位。古人经四川前往陕西,镇巴段最为艰难,一俟冲出巴山,则进入平坦的汉中盆地,足以跃马驰骋不停歇。

  “在镇巴县赤南镇姚家坝沿河边,有十多个边长25厘米左右的方孔,就是古栈道的遗存。”镇巴县文化和旅游局局长龚兴富告诉记者,当地民间至今流传着“一条黄龙(火纸)出川去,一条白龙(棉花)入川来”的说法,“这些足以证明洋巴道在很早以前就是连接陕川渝的重要通道”。

  从沿途的人类活动遗址遗迹看出,洋巴道一些路段的开通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商、西周和战国不断拓展。史书中较早记载洋巴道的是《晋书》,提到司马懿率部从西城(在今陕西安康境内)溯汉水至西乡,走的是子午道南段,其后再由西乡继续南下,则是取洋巴道越过大巴山进攻。

  如果说洋巴道早先还是条民间或军用的小道、密道,那么到了唐代,这条贯通南北的要道终于迎来了历史性的提升。

  彼时,大西南已成为国家重要的物资及税赋来源。官员们向唐玄宗李隆基请示,此道一旦贯通,则将形成从长安到南平郡(今重庆)的最短通道,无论是皇命宣达还是人员往来,时间都将明显缩短。

  同时,这条道路连接起汉江上游的洋州和长江上游的涪州(今重庆涪陵区),让水运转陆运更为便捷,届时区域内盛产的食盐、胭脂、茶叶、大米等土产,将源源不断运往京畿之地。

  唐玄宗在了解后准奏,洋巴道的提升改造工程遂纳入“国家计划”。平整路面、铺设栈道、建设驿站,洋巴道和傥骆道一起,成为唐代中期主要打造的两条官办秦蜀通道。

  龚兴富介绍,南宋地理图书《舆地纪胜》记载当时的行政单位“梁山军”(今重庆市梁平区)有梁山驿和唐玄宗御制碑。20世纪90年代,有专家在万源、镇巴一线考察时也依据山势判断,古代应有多条栈道在此设置。

一场千里迢迢的荔枝快运

  紧接着洋巴道的提升改造,就该谈到那一颗令杨贵妃魂牵梦萦,却带来巨大人力物力损耗的贡品——荔枝。

  将荔枝道的这个小名加在洋巴道这一官方名称头上,最早见于清代吴焘著《川中杂识》,文中称“今子午谷上有荔枝道”。出版过《深度旅行:巴山荔枝道田野叙事》的旅行作家李延风告诉记者,就像丝绸之路在开通两千多年后才由李希霍芬提出,荔枝道也是在晚近才得名。

  “荔枝道就像古代文人给自己起的号一样,精妙且雅致,后来知名度就远远超过了本名。”李延风说。

  颇为流行的历史小说《长安的荔枝》中,描写了唐代一位下级官员李德善绞尽脑汁、排除万难从岭南采撷新鲜荔枝运往长安的精彩故事。作者马伯庸在文后说明中提到了灵感的来源,即《甘绎谣》中所称:“天宝十四载六月一日,贵妃诞辰,驾幸骊山,命小部音声,奏乐长生殿,进新曲,未有名。会南海献荔枝,因名《荔枝香》。”

  杨贵妃吃的荔枝究竟从何而来,历来有三种说法:岭南、福建以及涪州。如果说不惜倾国家之力,常态化地从岭南运来“(脱离树枝后)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的鲜荔枝,难免有些戏剧化,那么产自巴蜀的荔枝送至长安,相对来说更符合当时的运输和储存条件。

  荔枝是否能在古代巴蜀地区种植的探讨,已基本有了定论。《扶南记》记载:“荔枝始传于汉世,初惟出岭南,后出蜀中。”这句话说明荔枝虽属于热带、亚热带水果,但自汉代起就从岭南向巴蜀地区传播。

  魏晋以后,区域内的巴郡、江阳等地普遍种植荔枝,现如今的泸州合江荔枝和宜宾大塔荔枝,依旧是国人得以实现“荔枝自由”的重要品类。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研究员谭亮成告诉记者,中国气候变迁史上有“隋唐暖期”的说法,当时总体气候偏暖,甚至长安城外都有“茂林修竹”景象。“结合史书的记载,原产于岭南的荔枝在巴蜀地区生长,在气候条件上是符合的。”他说。

  既然有了产品,那么谈及线路,还是从《舆地纪胜》中寻找答案。其中曾引旧志云:“贵妃嗜生荔枝,诏驿自涪陵,由达州,取西乡,入子午谷,至长安,才三日,色香俱未变。”

  上文提过,洋巴道加上子午道全长1000多公里,依唐代急驿日行五百里的极限,三至七日间到长安尚不至于荒谬。由此也能得知,唐代主要的荔枝供应还是来自巴蜀地区。

  《天宝遗事》则给出了更有画面感的描述——

  “贵妃嗜荔枝,当时涪州致贡,以马递载驰,七日七夜至京。人马多毙于路,百姓苦之。”

  这段平实但力透纸背的记叙,正如同杜牧那流传千年的《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既是杨贵妃与唐玄宗的“长恨歌”,也是大唐由盛转衰朝政废弛的缩影。

一条惠及后世的发展之路

  春日里的汉中洋县,正迎来繁育季的“东方宝石”朱鹮不时落在田间觅食。县城巍然耸立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开明寺塔始建于唐开元年间,31.2米的塔高一度居陕南地区宗教建筑之冠,得到过明代文人李文芳“擎空一望齐嵩岳,天柱西南亦壮哉”的赞叹。

  回想天宝年间那些奔驰在洋巴道、子午道上的飞骑或商队,不知可曾在路途中遥遥望见这座汉江之滨的佛塔。

  唐代后期政局动荡,对荔枝道的维护陷于中断。再加上其后数百年多次出现南北对峙的局势,使跨越秦巴山区的人员、商贸交流大为减少。失去了官方地位,洋巴道在后世虽有小规模整修,但再难见到唐代盛况。

  “荔枝道也是随着时间而变化的。本来有路,后来走的人少了就变成了无路,成了迷宫,让游客来找、来猜。”李延风说。

  不过,当地的百姓却早对路况心知肚明,旧时官道上衍生出更多小径,成为他们日常出行和贸易的道路。

  “背架一背就上坡,一上就上了二里多,撑起搭杵子歇口气,擦把汗水唱支歌……”

  洋巴道上不乏民歌之乡,镇巴民歌早已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那些行走在古道上从事货物运输的“背二哥”,更是民间艺人口中传唱赞颂千年的“主角”。

  “洋巴道一路真正的山路相比其他古道并不那么长、那么险,深山段主要就集中在镇巴一带。”龚兴富说,“背二哥”们背起背篓、背架,将山货放到集市售卖,作为川陕鄂盐商交易集散地的盐场坝、渔渡坝等,直到现在都还是区域商贸中心。

  元代之后,川、鄂移民沿着洋巴道进入镇巴乃至陕南地区,带来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也促进了古道沿线的文化大融合。

  安康学院艺术学院副教授杨湘涛告诉记者,洋巴道沿线区域积淀下丰富的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和红色文化遗迹,同时得益于秦巴山区的生态多样性以及自然环境,为高品质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游客在感受自然的美景外,还能够领略古人投射在这些故事、诗词、遗迹等上面的人文之美,让眼前的历史遗存‘活’起来,突出洋巴道区别于其他古道的特质,从而吸引更多人来此观光、怀古。”杨湘涛说。

  往事越千年,洋巴道在陕南、川北的部分路径和主体功能已被如今的210国道所覆盖,物资运输与人员往来更加便捷,更是当地群众走出秦巴的一条重要通道。

  汉中市交通运输局副局长姜家红告诉记者,在不断提升道路品质、完善服务设施功能的同时,交通部门也在积极同文旅部门对接,加强沿线历史文化的挖掘,培育民宿、房车露营等新的休闲业态,发展路衍经济、促进交旅深度融合,努力描绘“人享其行,物畅其流”的图景。

  “秦蜀古道在现代化交通条件下越来越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成为群众的增收之路和乡村的振兴之路。”姜家红说。

  古诗里荔枝的味道或许难觅其踪,但火红鲜甜的生活却早已攀上枝头盛放。

责任编辑: 史梦佳
关键词:
01014001006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769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