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电子报纸 草地周刊 调查观察 成风化人 新华观点 要 闻 新华关注 新华深读 新华体育 新华财经 新华国际 新华融媒 精彩专题 医卫健康 看天下
首页 >正文
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1版

湖州:高水平建设生态文明典范城市

2024-04-19 16:37:04 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1版

  本报讯(记者朱涵)春到湖州,处处生机盎然。18日,《湖州市生态文明典范城市建设促进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发布。该《条例》是全国生态文明建设领域地方立法的一次创新探索,将于5月1日起正式施行。

  作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诞生地,湖州正朝着高水平建设生态文明典范城市的目标,开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市域实践。

系统治理加强生态保护

  行走在湖州市德清县下渚湖湿地,不经意间,会有一抹红自天空掠过。绿水青山中的一抹红,便是享誉世界的“东方宝石”朱鹮。

  2008年,5对朱鹮从陕西来到德清安家落户。十多年来,当地先后攻克饲养、繁育、野化等难关,形成了成熟先进的朱鹮人工驯养繁殖技术体系和野外重建种群培育操作体系。“待今年的孵化季结束,德清朱鹮种群数量预计可突破800只。”下渚湖朱鹮繁育研究基地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如今,德清朱鹮种群已成为全国第三大朱鹮种群,这是湖州守护生物多样性的一个缩影。截至目前,湖州已调查记录野生高等植物2200多种、野生脊椎动物近600种、昆虫近2500种。在这片土地上,“水中活化石”中华秋沙鸭、扬子鳄、安吉小鲵等多种濒危野生动物得到保护和恢复。

  不久前召开的第六届联合国环境大会上,湖州代表团作为中国唯一地市代表,在中国边会上作了关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主旨演讲。

  在湖州,系统治理思维落实到生态环境保护方方面面的改革之中。修建河湖缓冲带、开展岸坡生态改造、提升水体透明度……从大刀阔斧到精准治理,一系列太湖流域重要的支流叉港实现生态修复,“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的梦想照进现实。湖州入太湖水质连续15年稳定在Ⅲ类以上,实现“五水共治”工作九夺“大禹鼎”,美丽浙江考核“十一连优”,生态环境公众满意度“九连升”。

  作为全国首个地市级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湖州创设全国首个地市级“生态鼎”机制,发布全国首个“生态警务”地方标准。“森林法官”机制让修复性司法理念深入人心。补植复绿、增殖放流、限期修复等多元修复责任承担方式,实现刑事制裁与生态补偿有机衔接,已累计责令被告人补植绿化1300余亩,实现环境资源刑事案件“一案一修复”。 

坚定不移推动绿色转型

  作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诞生地,湖州把坚定不移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作为自觉追求。

  去年4月,湖州启用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铅碳储能电站——综合智慧零碳电厂“和平共储”项目。

  “和平共储”背后,是湖州市长兴县由传统产业向绿色智造的提振转型。这些年来,长兴主动发起多轮“洗牌”,铅蓄电池领域从最初的175家锐减至如今的16家,形成以天能为代表的千亿级战略产业集群。

  不再简单以GDP论英雄,绿色化、低碳化成为湖州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推广应用节能降碳技术,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园区工厂、产业一线,一场场绿色变革见证湖州的勇毅前行。如今,湖州地区生产总值跃升至4015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突破1000亿元,研发投入强度跃升至3.4%、居全省第三位,被列为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

  在广袤乡村,湖州着力打通生态资源转化模式,聚焦农田、湿地以及可供集中经营的村落等生态资源,开展收储交易、运营反哺、利益分配等全周期闭环式运营管理。

  去年,湖州市安吉县5万多户竹农流转84万亩林权开展竹林碳汇共富项目,拿到了3亿元分红。“不仅卖毛竹、卖碳汇,更推行以竹代塑、延长竹产业链,走上一条绿色转型之路。”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村党支部书记汪玉成说。

  湖州还培育数字游民公社、青来集等青创新业态,乡村振兴工作连续三年列全省首位。绿水青山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生态价值,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74400元和47455元,收入比缩小至1.57:1,连续两年获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

  从过去“盼温饱”到现在“盼环保”,过去“求生存”到现在“求生态”,随着口袋愈发“鼓”起来,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也随之水涨船高。

  湖州还率先建立绿色低碳生活指数评价体系,以客观指标衡量政府在服务配套、政策激励等方面的作为;以主观问卷来调查百姓转型意愿和行为选择,测评全社会绿色文明素养程度。去年8月,湖州连续第三年发布绿色低碳生活指数报告,得分94.2,较上年增加3.9分。

迈向美丽中国先行区

  2014年5月30日,经国务院授权,国家发改委等六部委批复了《浙江省湖州市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方案》,湖州成为全国首个地市级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两年后,湖州颁布实施全国首部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地方法规《湖州市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条例》。

  在这部“龙头法规”带动下,湖州探索构建立法、标准、体制、数智、文化“五位一体”制度体系,先后出台生态文明领域地方性法规11部,美丽乡村建设指南、绿色产品评价通则等12项标准上升为国家标准,推动生态治理由“事”向“制”迭代跃升。

  2022年6月,浙江省第十五次党代会赋予湖州“建设生态文明典范城市”的新目标新定位,推动湖州高水平建设生态文明典范城市,从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向美丽中国先行区蝶变。

  生态文明典范城市,是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升级版,城市未来发展的高级形态。湖州市人大常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迈入新征程,面对更加复杂和艰巨的任务,与时俱进更新制度化手段十分关键。

  翻看《条例》,生态文明典范城市“路线图”紧扣湖州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注重处理好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关系,提出不少破解之道:针对产业转型升级,要求落实细分行业新建项目能效标准;在“要素保障”上“拉满”力度,要求完善绿色发展财政奖补机制;污染防治方面,则更强调治污的精准性和科学性……

  “生态文明建设永无止境、制度机制创新永无止境。接下来,我们将加大探索实践,努力在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方面形成更多可学习、可复制、可推广的湖州经验。”湖州市委书记陈浩说。

(参与采写:史舒频 胡熠烨)

 

责任编辑: 史梦佳
关键词:
01014001006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7718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