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电子报纸 草地周刊 调查观察 成风化人 新华观点 要 闻 新华关注 新华深读 新华体育 新华财经 新华国际 新华融媒 精彩专题 医卫健康 看天下
首页 >正文
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4版

高校博物馆大门“怎么开”?

2024-05-17 12:51:36 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4版

  “5·18国际博物馆日”前夕,中国博物馆协会公示了第五批全国博物馆定级评估一级博物馆名单。在123家上榜博物馆中,上海大学博物馆等三家高校博物馆在列。此前,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山东大学博物馆等已入选一级博物馆。

  在当下的文博热中,一些高校博物馆走出“象牙塔”,与国博、省博同台竞技。不过,在高校博物馆序列里,能被“定级”的只是凤毛麟角。记者走访北京的一些高校博物馆发现,高校博物馆总体上呈“小而精”特点,更突出教育和研究功能。由于身处校园内这一特殊原因,高校博物馆在专业化运营、对校外开放等方面仍存诸多问题,未来还需因地制宜,找到差异化发展道路。

数量超三百家,大多“深藏不露”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航天博物馆、北京外国语大学世界语言博物馆……北京市海淀区高校云集,也涌现出了“高校博物馆群”。

  “没想到清华艺博展出这么多姚华的书画作品!”河北张家口蔚县的幼儿美术教师王秀茹,周末专程到清华艺博观展。在四层展厅中,清华初创时期的国文教员、“一代通人”姚华的200余件艺术作品被悉数呈现,王秀茹一边聆听志愿者讲解,一边贴着玻璃观察大师墨宝。

  “中国古代文明、工艺美术设计、经典艺术,2016年成立以来,我们逐渐形成了这三大特色学术展览板块。”清华艺博常务副馆长、中国博物馆协会副理事长杜鹏飞介绍。

  清华艺博位居清华大学校园边缘,总建筑面积约3万平方米,现有藏品25177件,包括书画、织绣、陶瓷、家具、青铜器等六大类。截至今年四月,清华艺博累计推出展览114个,接待观众逾350万人次。

  记者走访的大部分高校博物馆深居校园内部,虽场地规模有限,展藏却不乏个性趣味。例如北大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展出中国考古学各时期的典型标本;北航的航空航天博物馆收藏300多件航空航天文物精品及珍贵实物,包含一架全球仅存两架的“黑寡妇”战斗机;北外世界语言博物馆展出各版本外汉词典、中国外语教材、中外语言学图书、磁带、音频等。

  中国博物馆协会高等学校博物馆专业委员会2019年编写的《高校博物馆图录》显示,彼时在册的高校博物馆达104家。杜鹏飞说:“如果算上未备案的,我们认为一般意义上高校博物馆的数量在300家以上。”此前还有媒体称,全国高校博物馆达400余家。

是展品,也是教具

  高校开办博物馆蔚然成风,但“能见度”依然不高。在采访中,不少人表示没有听说过大学里有博物馆。而在另一端,呼吁高校博物馆加大社会开放力度的声音却越来越多。

  当下,扩大开放、开发文创让博物馆里的文物“活起来”,成为高校博物馆面临的时代课题。然而,高校博物馆“活起来”不仅要面向社会大众,更要面向校内师生这一特殊群体。高校博物馆的大门该怎么开、开多大,仍存争议。

  “一种观点认为,高校博物馆如果和社会上其他博物馆使用同一套运行逻辑,可能会弱化它服务于高校教学、科研的初衷。”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助理教授王思渝举例,基于文物保护的需求,普通观众需要隔着玻璃观展,但对考古学、博物馆学等学术群体来说,需要通过触摸等方法更加细微地观察,二者在展陈方式、管理上有本质区别。

  回顾世界博物馆发展历程,最早的博物馆便是利用收藏的器物开展学术研究。随着时代发展,博物馆的内涵不断丰富,但教育和研究始终是应有之义。多位从业者表示,高校博物馆理应优先服务于高校的教育研究工作。

  走进位于北航的航空航天博物馆,门口指示牌写着《航空航天概论》上课地点——《飞机结构》单元在前厅西侧、《发展概况》单元在停机坪大厅,还有《航空发动机》《导弹设计》《航空宇航技术》等大学课程也在博物馆内教学。

  “博物馆里的展品就是教具。”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物馆首席专家韩国军说,在博物馆里教学,学生可以直观地理解飞机设计的技术要求和结构受力分析等特点,还能领会技术背后的社会文化价值,这是图书馆、陈列室无法替代的。

  记者了解到,一些高校博物馆在满足学生教学科研的同时,也不同程度地打开大门,向社会开放。例如,清华艺博采取市场化运营方式,观众可购票观展;北外世界语言博物馆面向社会免费开放,提供免费讲解服务;也有部分高校博物馆仅接受单位团体预约参观,未向校外个人开放预约。

  韩国军说,在博物馆上课时,他会调整教学语言,融入互动性内容;在为观众讲解时,则会适当加入科普元素,“二者并不矛盾”。

  然而,仍有诸多高校博物馆既与学校教育联系较弱,也远离社会公众。某“双一流”高校一名学生表示,他唯一一次进学校博物馆,是因为馆内借出场地举办毕业晚会,“感觉展览和自己的学习、生活关系不大”。该馆除了校史展,其余常设展只在周一、三、五的下午开放两个半小时,且现行入校预约政策无法满足公众随时参观。

告别“冷衙门”

  “有的高校博物馆,因种种原因成了学校里的‘冷衙门’。”王思渝认为,建一座高校博物馆不难,但后续怎么运营是关键。

  多位高校博物馆从业者向记者表示,博物馆在高校里是“边缘部门”,既不是主要教学科研部门,也不是行政部门。由于不产出直接效益,学校里的人财物不向博物馆倾斜,专业化运营无从谈起。

  人才不足是高校博物馆现存的突出问题。多位从业者说,高校里评职称往往没有文博序列,博物馆馆员的职称是放在图书馆、行政、后勤序列里的。待遇低、晋升难等现实问题,“劝退”了不少专业的博物馆人才。

  其次,高校博物馆筹措资金、扩充展藏受限。记者采访发现,大多数高校博物馆靠学校财政支撑,社会资金支持较少。由于存在感低,社会上的文博收藏主体也不愿意在高校博物馆办展。

  2011年,《国家文物局、教育部关于加强高校博物馆建设与发展的通知》下发,在高校博物馆提高专业化水平、提升社会服务效益、加强队伍建设等方面做出指导。韩国军希望,有关部门还应投入专门力量,对高校博物馆事业进行专业化管理。

  与此同时,高校博物馆自身还需差异化发展,探寻各自适合的发展路径。

  以北外世界语言博物馆为例,除为该校在校生、北京中小学学生提供语言通识教育,以及面向社会开放展览外,该博物馆还承担社会服务和对外交流工作。

  “清明节期间,我们安排博物馆志愿者参与圆明园春日诗会,进行多语种诗歌朗诵。此外,接待各类来访我国的外国青少年和国际传媒等,宣传中国语言学研究的发展情况,讲解中国的外语教育历史等。”北外世界语言博物馆馆长姚燕说。

  “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因馆制宜。”杜鹏飞认为,一些高校博物馆虽然资源有限,但仍然可以找到适合的方法,与学校的专业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及社会宣教工作形成良性互动。

   (新华每日电讯记者陈钟昊 赵旭 魏梦佳)

 

责任编辑: 史梦佳
关键词:
01014001006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775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