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电子报纸 草地周刊 调查观察 成风化人 新华观点 要 闻 新华关注 新华深读 新华体育 新华财经 新华国际 新华融媒 精彩专题 医卫健康 看天下
首页 >正文
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11版 人文漫笔

在东莞,墨写出自然生态的诗境

2024-07-05 12:51:32 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11版 人文漫笔

  胡红拴

  客居岭南近30年,似乎早已成为地道的岭南人,这也许就是所谓的第二故乡情结吧。正是由于对岭南的爱,当然还有从事生态地学诗歌创作与研究的原因,当看到军旅诗人曾凡华先生的《神秘阴影——关于东莞森林的诗报告》和《杂草之美》等长诗与新作,情感的诗云在血液中似乎有了瞬间爆棚的感觉。

  读曾先生的这组生态诗作,如林下品茗,微醺里的茶烟云雾穿透神髓,魂灵化为音符,在诗行间跳动,唤醒林草间万物生灵。

  清远市郊/那个略带荒凉的角落/有一种美存在着/未被发现/童真初萌…去领略寂寥与荒芜/萋萋杂草/声名狼藉/但在水泥高耸的森林里/很是养眼/有一种风物长宜的雅量/摇曳之间/营造梦幻的世界/那种出自天然的美/人工无法仿制/杂花生树的三月/杂草也自由生长/于是 和谐的生态社会/在杂花杂草的交杂中/形成/这,或许是另一种美/——生态之美/存在于清远/放逐在人间……

  这首《杂草之美》是凡华先生的生态短诗。在这首诗里,诗人将诗眼“聚焦”于“萋萋杂草”,从杂草“风物长宜的雅量”里,寻找造化与心灵的皈依,寻找生命前进的动力,寻找生命真正的价值和意义。从这里,我们似乎可以看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以及生物多样性维护着的生态平衡,一丛“萋萋杂草”诗雨,竟然在没有山水、花鸟、风雪的诗画元素下,挑起了这部生态诗剧的主角大梁。在这首诗里,诗人通过对司空见惯的小草的敬畏性心灵审视,抒发强烈的生态和生命意识,以唤起人们对生态、对生命的尊重和珍视。

  宋代哲学家和思想家朱熹提出了“格物致知”思想,朱熹认为,人类必须遵循自然规律,以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在中国传统的山水田园文化中,人们骨子里窥天探地的理念,一直流淌在思想的大河之中,从幼时的遥望星空,到九九重阳登高望远,甚至是端午节龙舟赛的亲水之旅,谁敢说没有人类对天对水对大地的探究之心?面对岭南葱郁的群山与江河,静读着那唤醒林草清流魂魄的诗行,心堂对坐,人与自然万物同频共振起来,这也许就是曾凡华于工业化语境下的东莞,墨写出的自然生态的诗境。

  如果只是坐而论道/东莞就不会出现这片森林/这片被层积的黄叶沤成黑色腐殖质/被莞香树遮得绿荫遍地/让疲惫的打工仔打工妹/在柔和明媚的林子里谈情说爱的/真实的森林/而森林的概念/将停留在那些城市设计者的沙盘上/成为心灵含混的谵语/和模糊的青草气息

  这段诗是曾凡华先生《神秘阴影——关于东莞森林的诗报告》长诗的“起势”,接下来,先生用清音琴声般的诗语,缓缓揭开了东莞这个“被阳光抚爱着、有着普希金诗里‘神秘阴影’森林”的幕幔,并以“一种幽深而庄严的方式,向世人陈列出改革之初的先见之明”。接着,先生的诗耳听到了“钢铁与水泥在这片土地上发出的交响”,先生的诗眼看到了“东莞人诗性开放”的“东莞的森林”。

  我甚至也想/将自己放倒在这里/放倒在佛灵湖的水面/作一条肉身的船/供那些世界工场的打工人消遣/让东莞的瓦尔登/成为梭罗们第二个写作季/那一泓波纹/能将所有枯萎了的心/浇活……

  读到这里,忽然间脑海就出现了军人的影像,我想到了军人,想到了军营那片绿色,那一条条维护祖国万里海疆“肉身的船”,不正是诗行中守护祖国山川,守护生态的棵棵巨树,丛丛草木吗?军人的血性,总会让曾凡华独到的诗眼发现自然界万物的阳刚之气,发现自然万物钢铁般的意志,哪怕是一棵不屈的小草,曾先生也会不惜笔墨,写出野草壮写春绿的豪情来。

  或许有人能从树干斑驳的象形文字中/读出我的生平/其实 就一个绿字即可概括/从湘西那片绿林启生/走向绿营/穿了一辈子的军衣/座右铭里填写喜爱的颜色还是那个“绿”字/当然/能死在苍桑的莞香树下/更合我意/倒不是做鬼也想风流/而是祈望为莞树的伤口供一点养分/好让它多结香脂/为人间添一点清芬……

  这是诗人的心迹,诗人用绿色的生命之火熔铸出的生态诗行,一个老兵用军魂写就的诗。通读《神秘阴影——关于东莞森林的诗报告》,身心总是被一次次感动着,林草间的祥和,河涌外的鸟语,林道簇拥着的花香,在先生温润的诗云抚慰中,如张力饱满的琴弦,乐符跳跃,清音朗朗,眼前的这片军绿色守护着的宁静,更具迷人的盎然春色。

 

责任编辑: 史梦佳
关键词:
01014001006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7806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