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 正文
2022 09/ 13 17:54:15
来源:中国记协网

光明日报严圣禾:选择

字体:

 

严圣禾

  大家好!我来自光明日报深圳记者站。说起深圳,很多人以为,来深圳就是为了挣钱。深圳的确创造了经济建设的奇迹。从1980年到2019年,深圳的地区生产总值增长了一万倍。

  然而,就是在这市场经济最发达的地方,也有一群选择埋头做研究的人,他们虽然身在各行各业,但都是接受过良好教育的知识分子,都是理想坚定的共产党员。今天,我给大家讲两个深圳党员知识分子的故事。他们一位是年长的新党员,已64岁,党龄3个月;一位是年轻的老党员,才36岁,党龄13年。

  1977年,一位19岁的辽宁男孩,以数学满分的成绩考上中国科技大学地球物理系。这个学霸叫陈晓非,出生在教师家庭的他,从小的梦想就是当科学家。

  1986年,陈晓非到美国攻读博士学位。上世纪八十年代,中美之间的差距还很大,面对美国的花花世界,陈晓非不为所动,每天钻在自己地球物理学的小天地里。

  1996年,年仅38岁的陈晓非在学界已小有名气。摆在他面前的有两条路,从个人收入来看,留在美国工作,月薪五、六千美元;回到国内工作,月工资一、两千人民币。从工作条件来看,美国学科建设成熟、科研设备先进;而国内该领域研究起步较晚、硬件设施和科研资金还不能充分保障。

  这是一道简单的选择题。在那个对出国留学趋之若鹜的年代,大部分人都会选择留在美国,而陈晓非,却选择回国工作。“中国需要发展这门学科,我出国学习的目的就是要把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理念带回国,为祖国建设服务。”面对众人的不解,陈晓非留下这句话,掷地有声。

  回国后,陈晓非专注地震波和计算地震学研究,取得一系列重要的科研成果,为我国地震灾害防御与资源勘探作出突出贡献。他先后担任北大地球物理系主任、中科大地球和空间科学院执行院长等职务,并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16年,得知深圳要在基础研究领域发力,年近六旬的陈晓非来到年轻的南方科技大学,组建地球与空间科学系。

  不管到哪里,不管在何时,陈晓非总是沉迷在科研中。记得2019年正月初八,为完成“新春访名家”任务,我第一次采访陈晓非院士,南科大校园内空无一人,但陈院士一早就在办公室埋头工作。今年暑假,深圳酷热难耐,但陈院士没有跑回东北老家避暑,一直留在学校做科研。

  2021年初,党史学习教育在全国热烈展开,年过六旬的陈晓非院士深受感召,郑重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谈到入党动机,陈院士告诉我,“我们这代人,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从小就听说很多共产党员为建立新中国勇于牺牲的感人故事,成为共产党员也是我年轻时的梦想,只是这些年一直忙着做科研。党史学习教育,唤醒了我的这个梦。”

  经过一年多的考察和培养,今年5月,陈晓非院士终于圆了自己另一个梦想,光荣地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预备党员。

  我故事的第二位主人公叫刘培超,1986年8月出生在山东日照,2009年大学期间就已入党,是位年轻的老党员。作为深圳市越疆科技有限公司的董事长,刘培超在商业上很成功;作为“深圳市优秀共产党员”,刘培超在政治上很坚定。

  和陈晓非院士研究基础科学不同,山东大学机械工程专业硕士毕业的刘培超研究的是应用科技。还在实习期间,刘培超就发现,很多高学历人才经常要干一些重复枯燥的工作,例如摇烧瓶,有时一摇就是一下午。

  他突发奇想,“能否制造一种智能机械臂,来当人的助手呢?”

  2014年的中国,双创热潮涌动。刘培超毅然决定放弃稳定的工作机会,南下深圳创业。

  当时,说到机械臂,人们想到的就是工厂里那些笨重的大家伙。但刘培超要做的,是那种能放在桌子上帮人干活的小帮手。我们中国的创客,还是挺敢想的。

  脑子里能够产生新奇的想法,固然不容易;但要把想象的东西做出来,更加不容易。刘培超他们做的第一台样机,笨拙迟缓,精度完全达不到要求。

  痛定思痛,刘培超和团队全力改进:一是自行设计零部件,二是改变算法控制。2015年7月,他们终于成功开发出首款桌面型智能机械臂,在国外众筹平台大受欢迎。

  首款产品的成功让刘培超有了自信,他决定成立自己的公司——“越疆”,把事业做大,朝着“用技术创新树立民族工业品牌”的方向努力。

  越疆刚成立,就站在十字路口。一条路是像多数创业团队那样,专做智能硬件,挣快钱。另一条路是在现有产品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精度,研发工业级机械臂。

  又是一道选择题!大多数投资人和合伙人都希望走前一条路,但刘培超决定走后一条。作为一个生意人,他当然知道前一条路风险低、来钱快,但作为一名党员知识分子,他更清楚工业机械臂是一国制造业升级的关键,而这一领域的国产品牌寥寥无几。

  这一次,研发过程更加艰难、更加漫长。传统的工业机械臂有六个轴,每个轴都有一个电机,每个电机都需要一个伺服驱动,再加上控制器,整个机箱有电冰箱那么大。刘培超又大胆想象,能否用一个伺服驱动来拖六个电机,然后再将其与控制器高度集成呢。得知有中国企业在研发这种轻量化的工业机械臂,国外同款产品在中国市场的价格迅速从20多万降到12万。目的就是要挫败中国同行的热情,长期占领中国市场。

  “自己选择的路,跪着也要走完!”平常爱笑的刘培超,在跟我说这句话时,异常严肃。那几年,他夜以继日地专注技术攻关。团队画过的图纸,摞起来有1米多高;团队写过的代码,加起来有几百万行。闭关三年,不闻窗外。2018年3月,越疆研发的工业机械臂终于量化投产,机箱只有电脑主机那么大,价格只有国外同类产品的一半。

  如今,越疆作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机器臂累计出货量超55000台,销往全球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刘培超“用技术创新树立民族工业品牌”的中国梦正在稳步实现。

  这就是我作为一名观察者和记录者,在改革开放最前沿看到听到的真实故事。虽然时代在变化,但深厚的家国情怀和为人民服务的热情,始终是我国党员知识分子不变的底色。今天,我将这两个故事分享给大家,希望能够激励更多年轻人:敢于创新,忠于信仰,坚定选择,勇毅笃行。

光明日报/严圣禾/在广西重走长征路

光明日报/严圣禾/在深圳皇岗口岸采访

光明日报/严圣禾/在深圳书城写稿

  专家点评:

 

【纠错】 【责任编辑:陈燕 】
阅读下一篇: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659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