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 正文
2022 09/ 13 17:47:55
来源:中国记协网

中国青年报社马宇平:山的孩子唱歌给全世界听

字体:

马宇平

  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这样一个场景:在国家体育场鸟巢,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44个中国孩子演唱了希腊语版的《奥林匹克颂歌》。这是奥运会旗第一次在山野孩子们的歌声中升起。

  我们是第一家报道这个故事的媒体。去年12月,我和同事随北京冬奥组委到达孩子们所在的河北省保定市阜平县城南庄镇。学校坐落在山窝里,周围都是山。两年前,这里刚刚摆脱绝对贫困。

  路上,一位老师向我们介绍,孩子们来自5所乡村小学,选进合唱团前,不认识简谱,甚至连“do re mi”都唱不准,更别提合唱与演出经验了。很多孩子去过的最远地方是阜平县城。

  张艺谋导演告诉我们,他第一次听到这些孩子的歌声是在奥组委工作人员传回来的视频里。包括他在内,“大家都非常感动,孩子们特别真诚,特别淳朴”。

  在一间电教室改造的机房里,我第一次见到孩子们,真的和导演团队的感受类似。朝夕相处的采访里,我们还直观地感受到了孩子们的自信、快乐和韧劲儿。

  除了关注这群孩子的选拔与成长,记录下属于他们的奥林匹克,我还想走进他们的家庭、村庄,了解他们背后精神家园的变迁。

  跟孩子们相处一周后,他们不再害羞,邀请我们到镇上的“新房”做客,还特别嘱咐要回他们的“老家”看看。我们好奇,这不已经是山里了吗,他们的老家在哪?

  这个8岁的孩子叫李隆恩,她问我,你听过愚公移山的故事吗,我们家就在太行山里面。

  我们到达了她的老家钱沟村。钱沟村这个地方有沟,但是没有“钱”。10年前,这里人均可支配收入为900元,不及全国农村平均水平的1/8。当地经济作物大多选红枣,枣树抗旱,通常只需定期杀虫。但有一年,连枣树都旱死了。

  夏天,路不好走,人们沿着河谷底,踩着河里的石头出山。暴雨来临前,家里要提前储备好粮食、药品和水,雨一旦下起来,谷底的积水漫到大腿,人要在家里困几天。

  现实里,没有愚公来移山。但过去几年里,中国在减贫中实施了一项“易地扶贫搬迁”的举措,将这些住在深山里的居民迁出。一项为此实施的5年计划完成了960多万人的迁徙。李隆恩家也在其中。2019年,他们在镇上分了一套四室一厅的精装修房子,有125平方米。

  上学、就医、外出都方便了,但李隆恩妈妈最开心的是,孩子们终于走出了大山。她说自己一生就被山困住了:那是1999年,20岁的她还没结婚,去北京打工,每个月赚三四百元钱。她用赚来的钱报了西式糕点班,按照计划,她学成后会留在北京,成为高级饭店或者面包房的西点师。但没学几天,她就被亲戚喊回家,嫁进大山里,成了3个孩子的妈妈。

  搬到镇上的新房后,他们奋斗的劲儿更足了。她考了驾照,开着皮卡追着集市跑,卖烧饼。她每天能用掉20斤面粉,做200个烧饼,每个烧饼赚两角钱。

  赶上疫情或者恶劣天气,她也不闲着,在家门口的扶贫车间做简单的手工活儿。有时是缝围裙的口袋,每做一件挣5分钱。女儿喜欢跳舞,她和丈夫在县城给孩子报了舞蹈班,一学期的费用需要她缝2万个围裙。

  这些从山里走出来的孩子,见过家里的苦日子,也从父母身上学到了自立自强和自信。李隆恩上小学前就会帮父亲赶羊群,帮母亲卖烧饼。她很自豪地跟我说,我们这些山里的孩子,动手能力就是比你们强。

  她最喜欢唱歌。在山里,唱歌能听到回声。家里的羊群,山上的山鸡、野兔和那些被她想象成各种物件的山是他的听众。

  “我是一定要去北京的,”她对我说,每天晚上睡觉前,自己都在用希腊语默背整首曲子,在心里一直唱,直到睡着。

  和大部分孩子一样,她没去过北京,只在网上见过鸟巢的图片。孩子们跟我说,“这鸟巢和我们村树上的鸟窝真像啊!”

  他们每天要站着唱5个小时,但从没喊过苦。为了这群孩子的梦想,马兰小乐队的创始人邓小岚老师,北京退休老校长下乡支教的特级音乐教师付宝环,来自保定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央音乐学校的老师都纷纷加入到排练中来。

  登台的前两天,在鸟巢彩排,赶上升国旗的环节,44个孩子立刻站定,自觉地伸出小手向国旗敬礼。

  终于到了演出那天,孩子们都没化妆,小脸儿冻得红扑扑,头戴虎头帽,脚踩虎头鞋,在全世界的瞩目下,真诚、快乐又自信地唱给全世界听。

  直播画面切到特写时,我看着镜头里的他们,眼睛有些湿润。我在心底默念出画面里每一个孩子的名字,脑海里不时闪现他们在大山里的山村小学里排练时的场景。

  在接受我们的采访时,张艺谋导演说,他们真的是传递给我们今天新时代的新面貌——人民的下一代的新面貌,是新时代中国少年儿童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生动面貌。

  我们的后台接连几天涌进大量的读者留言,他们都被孩子们打动,有的建议我们将文章翻译成英文给全世界看,有的感慨“我们农村的孩子是多么地能干”。

  从鸟窝到鸟巢,从大山到北京,告别贫穷但不鄙视贫穷,心怀期待但不自大膨胀,从08年的独唱到今天的合唱,这正是一个关于“一起向未来”的中国故事。

在报纸付印前校对样刊(工作照)

在中国青年报“青年人才周”分享采写经历(工作照)

在重庆巫山采访(工作照)

 

  专家点评:

【纠错】 【责任编辑:陈燕 】
阅读下一篇: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659713